线下推广有瑕疵,为什么我依然愿意信任水滴筹?

撰文/陈纪英

一生致力于慈善,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特蕾莎说过,“我在众生身上都看见上帝”。

过去三年,我也在朋友圈中感受到了爱意,我围观了一个全民公益的大潮,这个浪潮其中一个推动者是水滴筹。

朋友圈刷屏的一个个水滴筹的链接,背后都有一个悲剧,他们是遭遇病痛折磨而又无钱医治的重症危症患者,他们也是让家人牵肠挂肚的儿女、姊妹、兄弟、父母、亲友和同窗——而水滴筹汇集的3.6亿人的爱心,滴水成海,成了悲剧的救赎者和改变者。

这两天,又有一个水滴筹的新闻刷了屏——水滴筹部分线下人员出现违规现象。我们曾经一次次把点滴爱心和善款于此托付,现在,我们还应该继续信任水滴筹吗?

1

线下推广的因和果

从梨视频的报道来看,这些所谓的水滴筹“地推”人员,确实存在行为不当的问题,自身职业素质素养不够专业,这也反映出平台对线下员工的管理有待加强。

这一点,水滴筹并未隐瞒,第一时间公开回应承认疏忽管理,将全面整改,“线下服务团队全面暂停服务,整顿彻查类似违规行为,组织下线人员重新回炉学习”。

回过头来说,水滴筹设置线下团队的出发点到底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慈善民主化”。

水滴筹针对的其实是因病致贫、没钱治病的家庭。但这些病患中,有不少年龄偏大,或者互联网使用水平较低,不了解互联网筹款渠道,水滴筹担心这些人因此错过了自救机会。

为了让慈善求助实现“机会平等”,水滴筹招募线下人员,致力于患者关怀、平台协议讲解、医疗服务支持、与医护核实等。

因此,水滴筹线下团队的筹建,出发点是向善的,要知道,水滴筹平台虽然已经募捐了二三百亿善款,但全部转交给了患者,水滴筹并未从平台中提取一分,是纯粹的公益行为,水滴筹没有动力去助长欺诈,而线下推广人员的违规行为,确实损害了水滴筹的品牌。水滴筹对其断然不会容忍,这也是相关新闻陆续爆出,水滴筹即刻回应的原因。

2

审核多道关,信任是红线

做公益,信任始终是生命线——水滴筹等互联网平台,让公益成为人人可参与的大众主流行为,而信任就是公益全民化的基石。

从长远来看,提高审核门槛,让造假更难、成本更高,增加平台可信度,既能实现水滴筹的公益初心,也有益于水滴筹的长远发展。

上线三年,水滴筹业务的核心之一就是“风控”,逐步完善多重风控机制,设立多道关卡,严防欺诈性求助。

水滴筹通过证明材料审核、第三方数据校验、医院实地探访等核实方式,构建了内外部联合、线上线下协同的层层审核机制。

除了要求发起人逐项提供病患病情、经济情况、医保情况、商业保险情况、筹款用途等关键信息外,水滴筹还通过全网公示,提高造假成本;而且,平台还会向医院、当地政府等部门多方核实,交叉印证信息的真实性。

在求助发起、传播、提现的全链条中,水滴筹也会通过社交网络、大数据监控、舆情反馈等进行全流程的实时动态监控。

此外,水滴筹还在民政部指导下,联手行业共建自律公约,设立互通的黑名单制度,把欺诈求助堵到行业之外。

水滴筹还与公安系统联手,通过警企联动、司法诉讼、行业协同、内部防控等内外联手,严惩5名不诚信筹款人。

去年,曾有一位发起人莫先生欺诈捐款,在被妻子举报后,水滴筹对其发起诉讼,成为全国首例因网络个人大病求助引发的纠纷。今年11月6日,北京市朝阳法院一审宣判,要求莫先生全额返还筹款并支付利息。

不管是水滴筹内部风控措施的不断完善,还是公检法对于欺诈捐款的严惩判例,以及公众和媒体对于欺诈捐款的监督效应,多方合力之下,一个与全民公益匹配的慈善风控机制、慈善信任体系,必然会越来越健全。

另外也要认识到,基于互联网的全民公益是新兴事物,穿行于风浪礁石之中,一时颠簸是必经之路,机制完善不会一蹴而就,管理瑕疵是完善的机会,舆论监督是改进的窗口,所以,我们一边要监督并督促水滴筹不断完善机制,同时我们也要保持相应的宽容给予其优化和修正的机会。

从这个角度来看,相关问题的暴露,对于水滴筹的长远发展,对于人人可参与的全民公益事业,都不是坏事儿。

3

商业的手段,公益的未来

在上述视频中,产生的另一争议是,水滴筹的场景成为了水滴保险业务的入口。

公益与商业,一定要站在对立面吗?

在水滴公司,与水滴筹并列的另外两大业务是水滴互助和水滴保险商城。

其中,水滴筹是公益行为,水滴公司既不从中抽成,更不会以此盈利,水滴筹平台筹集到的每一分善款,都会全额转给求助人。

但水滴筹这个覆盖了数亿人的社会公益体系,也需要庞大的成本去运转,而这些成本,将由水滴保险来承担。水滴筹提倡的全民公益是目的,但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手段,必然是商业。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商业模式,没有哪家创业公司可以长久地维持公益业务的运转。

希望工程发起人徐永光早就得出了结论,他认为,有了商业逻辑推动,才能最大化助力公益。“公益向右是讲效率,商业向左则讲责任。中间地带就是用公益手段做商业,或者用商业手段做公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目的就是解决社会问题。”

马云也对此颇为赞同,“我一直喜欢的是用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把公益的基因注入到商业模式中,把商业和公益能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利用高效的商业化手段,实现公益价值的最大化,也是全球知名公益基金会的惯用手段,盖茨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无一不在进行商业化运作。

根据《洛杉矶时报》报道,盖茨基金会一度把其总资产的41%以上投资于资本市场,其年度投资收益一度高达15%。

假如不是通过投资获益,盖茨基金会必然会坐吃山空,无法持续,这和水滴通过保险业务的商业化支持水滴筹的公益性,也如出一辙。

此外,水滴筹和水滴保险也有业务上的承接和互补关系,公益性的水滴筹,对没有保险意识或者没有保险能力的病患进行一时“救急”,商业性的水滴保险商城,构建了更健全更长效更普世的保障机制,两者并不冲突。

过去三年,我和其他数亿人一样,曾在水滴筹上托付过点滴善意,我们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但若人人都吝啬一滴水,就不会有那片汪洋,这是水滴筹存在的意义。反过来,我们不能因为担心几滴水的流失,而放弃整个海洋。

给水滴筹一个机会,就是给公益一个未来。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12-02
线下推广有瑕疵,为什么我依然愿意信任水滴筹?
撰文/陈纪英一生致力于慈善,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特蕾莎说过,“我在众生身上都看见上帝”。过去三年,我也在朋友圈中感受到了爱意,我围观了一个全民公益的大潮,这个浪潮其中一个推动者是水滴筹。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