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越演越烈的“家庭视野”之争,360、小米、中兴等一众玩家们如何突围?
文|佘凯文
来源|智能相对论(ID:aixdlun)
近年来,国内安防市场整体增长迅速,特别是随着消费市场对于家庭安防的重视,也理所当然带动相关智能硬件产品销量的上升,有机构预测到2020年国内安防类硬件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元以上。
而在众多品类中,家庭智能摄像头已经成为家庭安防类产品毫无疑问的“一哥”,并随着网络化、高清化和智能化的深入,家庭摄像头的迭代以及市场普及速度与日俱增,“AI眼睛”正融入更广阔的家庭,与此同时各大品牌围绕家庭摄像头市场的争夺一直持续,谁能最先突围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家庭安防监控市场的“百家争鸣”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字节跳动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北京量子跃动科技有限公司新增对外投资,被投资方为聚焦家庭安防的踪视通,这代表着字节跳动也正式进军家庭安防市场。
小米、360加上刚刚入场的字节跳动,包括早年曾经进入过这一领域的百度,互联网公司对于家庭安防摄像头市场显示出了极高的热情。
而除互联网品牌外,众多玩家之中还包括移动设备服务商中兴、华为,传统安防企业如海康威视、千视通等,甚至也有苏宁这类零售服务商跨界而来。
企业“扎堆”家庭安防摄像头市场无非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于其过硬的市场需求。据《IDC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家庭智能摄像头出货量接近970万台,同比增长64.1%,占到家庭安全监控市场全类产品的的72%以上,并预计到2023年,家庭安全监控市场出货量将突破1亿台,这表示几年内家庭智能摄像头市场或还将迎来倍数级增长。
其次,家庭摄像头市场正在经历“白菜领域”。具体来看,行业的进入壁垒比较低,产业差异化不明显,即便是大品牌之间的产品差异化也不明显,加上许多流水线生产的贴牌产品,使得行业整体竞争激烈但又缺乏破局之法,即行业集中度还比较低,没有一家或几家企业实现突围,形成寡头效应,对于各大品牌而言都还有机会。
最后,则是随着AI等技术的融入,摄像头已经成为家庭AIoT场景重要的组成。对于立志于打造家庭IoT生态的各大品牌如小米、华为、中兴等等企业而言,家庭智能摄像头是个无法忽视的领域。另一方面,同样在于AI技术的发展,使得家庭摄像头不再只是局限于被动监控,像人脸识别、异常提醒、语音助手等功能正为家庭摄像头提供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
现阶段整个家庭安防摄像头市场热闹异常,各种产品争相斗艳“百家争鸣”的局势已经显现。而接下来行业竞争也将持续发酵,考虑到家庭摄像头产品的价格维度大都在100-300之间,掀起价格竞争的空间比较小,主要竞争将会体现在技术、产品生态等其他方面。
差异化的切入点,将成品牌破局关键
目前行业产品同质化现象已经出现,这显然不利于行业发展,但对于品牌企业而言这却是机会所在,抓住差异化部分,将成为接来下家庭监控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
1、市场教育、品牌背书,家庭监控市场要“大牌”
家庭安防监控,本身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区域,涉及大量的用户隐私,所以“品牌背书”或将成为市场的一个重要考量。
以目前市场情况来看,小米、360们等互联网品牌的市场份额所占较大,这是在于互联网品牌的营销能力很大程度上能帮助他们在前期快速占领市场,不过鉴于家庭安防监控产品的特殊性,仅仅依靠营销手段并不能将市场坐实。
又如中兴等品牌,在市场认知度上其产品或许不如小米,但是中兴的优势在于他有“技术背书”。中兴算是各大品牌中较早进入家庭安防监控领域的玩家,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小兴看看”摄像头,在相关领域有着很深的技术积累,再加上长时间从事网络设备制造这一块的经验将大大提高其产品的“可信度”,并且最重要的是中兴在网络服务、硬件产品等方面积累了较好的口碑。这些优势累积使得中兴站在了一个高处,有利于在接下来的市场争夺中异军突起。
显然,在接下来的竞争中“品牌效应”辅以营销宣传将极大的影响市场归属,行业集中度将大幅提高。
2、比硬件还是比体验,家庭监控需求“软硬兼施”
之外,关于家庭监控的服务内容方面,市场要求也在逐步增加,以前的产品都是在强调硬件功能的强大,如分辨率、清晰度又或是设备本身的质量等等,而现在已经不够了,在硬件之外产品体验被更多关注,“软硬兼施”成为市场刚需。
像荣耀前不久所发布的智能云台摄像头,在用户体验方面下了大力气,除了提升画质,还融入了一键呼叫、手势呼叫等多种方式发起呼叫;融入到了华为HiLinK体系,让用户在操作上更便捷等等。
其他品牌如中兴也一直在强调突出家庭监控的用户体验,在今年10月推出的小兴看看Memo2中,用户体验被大幅增强,在监控看护方面升级到微光全彩,让画面更清晰,同时加入声音警告,预防突发事件;简化APP操作,提升老年人群的操作便捷性;可以同时连接2个wifi,保障网络,又或者在没网状态下只要插入了内存卡依然会继续录制。
华为、中兴们的一系列升级都是为了服务于用户体验,“软硬兼施”正在成为市场和品牌们的标配,具备良好用户体验的产品更受到市场青睐。
3、AIoT生态重要性正被逐渐放大
对于许多“大幅度”跨界而来的品牌而言,一方面是看中家庭安防监控的市场体量;但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弥补自身的硬件生态,进一步抢占市场。
如像对于苏宁、海尔这些品牌来说,家庭监控产品都是“小东西”,但他们都有意布局家庭IoT场景,受体量、规模影响,家庭监控就成了最佳的切入点。
而对于家庭监控产品而言,也已经不再是“单品时代”,单是拼产品已经再难以赢得市场,生态集成能力的重要性在逐渐增加。
这也是为何像华为、小米、中兴们在家庭硬件类产品上的布局越来越多,这些品牌产品内容不仅只有家庭监控,还覆盖路由器、智能门锁等等领域,特别像中兴这种网络设备服务商,还具备互通标准、服务落地方面的先天优势,联动效应将助推所有品类的智能硬件产品共同向前发展。
也就是说,在现在的家庭监控领域,有技术,品牌知名度,具备硬件能力的同时,在用户体验方面越做越好的,且具备一定生态覆盖能力如中兴之类的品牌有望脱颖而出,在未来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
5G+AI时代下家庭安防监控市场将步入一个怎样的新高度?
“更智能、更清晰”是家庭安防行业未来的直接目标。在视频监控领域,以往监控系统存在网络传输速度不够、响应迟钝、事后查证以及人工决策带来的低效率等问题,而在5G技术和AI支持下,监控系统将能够实现数据高速传输、高分辨率、智能决策,超高清视频监控也因此得以发展。
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5G网络的全面落地,家庭场景的安防监控将会进入更加全面的时代,一方面多元化需求将迎来增长,另一方面个性化定制也将成为家庭监控的重要组成。
例如在老年人、儿童或是宠物看护方面,摄像头通过AI计算直接能够判断是否发生异常,如老年人是否跌倒等等,即时将信息发送至监护人手中,避免了因发现不及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在夜晚场景,通过AI人形侦测,来判断家长是否进人,即时发出警报,提醒用户等等。
而家庭监控市场的分水岭可能就此拉开,很多企业为了不被落下,已经开始抢跑。像华为的家庭监控已经加入了人形侦测、移动侦测/追踪、宝宝哭声监测/提醒等功能。
中兴的新一代家庭监控小兴看看Memo2更是做出了较大革新,设备不单单可以进行监测、预警,用户还能更具不同的使用场景,不同的时间段,对产品的监测灵敏度进行调节,如在家中有人的环节或时间内,用户可以设置成低灵敏度,这样就防止设备不间断的进行预警信息推送。又或者,可以直接开启一键屏蔽,通过app或者MODE键进行操作即可让镜头进入到物理遮蔽状态。而到了晚上或家中无人的时候,又可以将设备灵敏度提高,一有异常就会提供告警图片和8秒钟的告警视频至用户APP。
未来伴随AI和人脸识别技术的民用普及,家庭监控将会更加个性化,如可能会出现一旦摄像头捕捉到用户录入的人脸数据就能自动关闭的功能;又或者在隐私保护方面会出现毫米波雷达加影像监控的结合模式防止暴露隐私;甚至于各类小型硬件产品实现统一融合,一件产品具备多种功能,都有可能。
总之,在AI和5G的赋能下,人脸识别、行为识别、目标分类等AI算法也将因为超高清视频监控而更为普及,家庭监控的应用边界将进一步拓宽。
总结
家庭监控产品正逐渐成为每个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市场体量还有大幅增长空间,对于企业而言,在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家庭安防监控市场的竞争或许很快将分出前后,品牌产品之间的差异性将随着新技术、新需求的融入越来越大,之后家庭监控行业的壁垒也将会越来越高。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完】
智能相对论(id:aixdlun)
•AI新媒体;
•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TOP10;
•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
•【重点关注领域】智能驾驶、AI+医疗、机器人、AI+硬件、物联网、AI+金融、AI+安全、AR/VR、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机交互等。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