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知识付费是不是骗局?你是怎么看线上买课呢?
“知识付费”兴起于2016年,并正式拉开了“将知识变现,为内容付费”的大幕。从本质上看,知识付费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知识消费方式。其让人们能够通过各种智能终端去碎片化学习,进而快速获得相关知识或技能。
但在迅猛发展了数年之后,知识付费如今却受到越来越多的冷落和质疑。如,此前暨南大学发布的《2018年知识付费研究报告》显示,公众对付费产品的新鲜感日益降低,使用市场缩水,复购率下降,整个知识付费行业开始出现营收下降的问题。此外,吴晓波企业上市失败,罗永浩、PAPI酱等大V关闭相关付费节目,《李翔知识内参》停更等,也为知识付费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关知识付费是个“骗局”的舆论也在持续发酵。我们不否认,现在知识付费行业中有很多“干货”内容。但随着知识付费成为一座大金矿,它不仅招来诸多“蝴蝶”,也引来很多“臭虫”。
这是因为知识付费行业的门槛极低,很多普通人都能成为知识的“传播者”。这就让知识付费的内容良莠不齐,存在大量毫无实际价值、毫无营养的信息和内容。而当人们付费购买后,发现买的是“劣质商品”,自然会觉得知识付费就是骗局。
比如在短书采访发起的调查显示,58%的用户投票选择“知识付费是一个骗局”、“知识付费没什么用”,仅有25%的用户投票选择“知识付费对我有帮助”!认为知识付费有帮助的人不足三成,充分显示出人们对知识付费的“失望”。
从另一点看,人们对知识付费愈发“厌恶”的原因,在于很多平台和“大师”都在狠抓“焦虑”这个点。“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90后踏入30岁,是什么让你和同龄人拉开差距”……玩转知识付费的那些人,就是通过“贩卖焦虑”去让人们主动花钱去学习并降低焦虑感。这种推销伎俩刚开始非常有效,但如今却像顽固的牛皮藓广告一样,让人看了生厌!
可以说,知识付费正在褪去“光环”,因为越来越多人已经看清楚知识付费的“真面目”。大部分追逐知识付费的人所得到的结果就是:一开始,觉得很有启发很有用,看完的一瞬间觉得自己受益匪浅。可时间长了就才发现认知并没有由此而提高,思维并没有由此而升级。知识和技能依然在原地踏步。总的来说,花钱去学习,最后得来的只是“一场空”!诸如180天就打造升级版的自己,你信吗?
不妨仔细想一下,除了多几根白发、多几条皱纹外,真的有很多人因知识付费而让生活品质提升、加薪乃至改变命运吗?即使有,也只是极少数人,大部分人都没有本质变化。所以,知识付费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一个“骗局”而已。梦,该醒了。(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 世间将再无松下电视:松下官宣解散家电子公司并彻底放弃电视机业务
- 雅迪集团与南都电源签署协议:携手共绘固态电池未来蓝图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