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Google创始人退位,劈柴兄一肩挑,美国科技公司为何青睐印度人?
12月3日,Google母公司Alphabet宣布,公司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同时离开管理层,印度裔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将同时担任Alphabet和Google两家公司的CEO。
在给员工的公开信中,两位创始人表达了对皮查伊的充分肯定:“从Alphabet成立以来,我们没有比他更适合的人选,也没有更好的人来领导谷歌和Alphabet走向未来。”
这位经常被中国媒体称为“劈柴”(还好不是“废柴”,开个玩笑~)的印度人,其实年纪比两位创始人还要大,他出身于印度穷苦家庭,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印度的清华”——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然后去了美国,在斯坦福拿到了工程硕士,又在沃顿商学院拿到了MBA学位。
劈柴老兄是2004年加入Google的,最早做的是“Google Toolbar”,然后是Chrome浏览器,接着是Gmail、Google+、Google Search、Google Map。2013年安迪·鲁宾被赶走之后,劈柴兄又接管了Android。总之,这位老兄的经历就像是开了挂。
我们盘点一下美国的高科技公司就会发现,印度裔高管还真不少。除了Google的这位劈柴兄之外,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也是印度裔,他早在1992年就加入了微软,跟着这家软件巨头一起成长。
2014年,当纳德拉被比尔·盖茨推荐、被微软董事会聘任为CEO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软没多大戏了——Windows操作系统不再那么重要,移动市场颗粒无收……
纳德拉上任之后,确定了云优先的战略,微软开始在企业级市场发力,几年之后就走出了低潮期,市值一度重回全球第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微软的管理层也开始了洗牌,一些重要职位都换上了印度裔。前不久,微软执行副总裁沈向洋离职,华人高管已经所剩无几了。
除了皮查伊和纳德拉这两位人中翘楚之外,美国科技公司当中的印度人还有很多,以至于大部分科技公司的食堂中,印度餐是必备的,咖喱也是必备品。
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在美国科技公司当中,印度人这么吃香,而且似乎要比华人吃香得多?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印度人去美国更早一些。以这两位CEO为例,他们都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就去了美国,并且就读于美国最好的理工科大学,毕业后进入美国大科技公司,一步步摸爬滚打上来的。
按说那个时间段去美国一流理工科大学深造的华人也不算少。例如,前微软执行副总裁陆奇就是1992年去的卡耐基·梅隆大学,另一位后来也做到了微软执行副总裁的沈向洋则是1991年去的卡耐基·梅隆大学,基本上跟皮查伊和纳德拉是同一个时间段。
问题是咱们华人的基础不够雄厚,陆奇和沈向洋内力深厚,最终得以脱颖而出。而其他大部分华人,却在公司里一群群印度人的压制下没有出头之日。
为什么那个时候美国科技公司里会出现“一群群”的印度人?这个就说起来话长了。其实印度人大规模进入美国科技公司,最早起源于现在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一项业务——技术人才外包。
以印度最大的服务外包公司TCS为例,TCS早在1970年代就进入美国市场,干什么呢?美国科技公司和其他公司的IT部门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却苦于本土找不到那么多的技术人才,那是呀,那个时候搞IT的挣得可没现在多,还是石油公司、汽车公司、银行的天下。于是,像TCS这些印度公司就向美国公司“卖人头”,他们从印度招募技术人才,送到美国公司总部去做软件开发、系统维护等工作,这种业务也被称为“Staffing”(人力资源外包)。
做着做着,很多美国公司高管发现其中有些印度小伙子干得不错,就跟外包公司说,干脆也别外包了,让他转成我们公司正式员工吧,这也被称作“Transferring”。
印度人确实也有他们的优点:一个是他们的母语是英语,与美国人沟通起来更顺畅;咱们中华文化鼓励自我批评,印度文化则鼓励自我表扬;第二个是印度人普遍更抱团一些,也更喜欢提携老乡。
这么一来二去,渐渐地,美国公司的IT部门都成了印度人的天下,并且逐渐向其他业务部门渗透。老冀之前采访过国内一家服务外包公司的老大,就问他:“你们日本业务做得很好了,为什么不去开拓美国市场?”老大苦笑着说道,以前也试过去了几趟美国,结果发现美国公司中跟他们接洽的大部分都是印度人,而且这些美国公司大部分已经有了印度外包商了。
回想起上个世界七八十年代,咱们大陆在干什么呢?1977年刚刚恢复高考,还没培养出大批技术人才呢。
因此,当勤劳勇敢的印度人在美国科技公司中一步一个脚印晋升到相当高的位置,并且培养出一大批高管的时候,去美国学技术的大陆人大部分还在大学里刻苦攻读呢。时间长了,这个差距就拉得有点大了。
不过,咱们华人完全没必要妄自菲薄。首先,美国科技公司当中,华人CEO其实也不少,比如NVIDIA的黄仁勋,AMD的苏姿丰。当然,他们都是从中国台湾去的美国,毕竟台湾的科技产业起步要比大陆早一些。
其次,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也涌现了大批世界级的科技公司,有水平的华人技术人才,已经完全没必要给美国公司打工了。前不久,《福布斯》发布了一个“全球数字经济100强”的榜单,虽然100强中还是美国科技公司最多,占到了38家;中国科技公司也不少了,有14家之多;至于印度科技公司,只有TCS和Infosys两家服务外包公司而已。
因此,印度人要想在全球科技领域出人头地,大概率还得去美国找机会;咱们华人以后就不用那么麻烦,直接在自己家门口就行了。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