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刘兴亮 | 算法时代的「机器官僚主义」
▲新京报我们视频截图
文| 刘兴亮 编辑| 李冰冰 校对| 李世辉 首发| 新京报评论
↡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刚刚在网络上搜索关于XX的信息,在另一个网页里就会发现与XX相关的商品广告推送。
也许你只是肚子不舒服,随便搜了点什么信息,紧接着居然看到了肛肠科医院的电话。也许你浏览了一部关于婚姻的电影,就会看到一些情感咨询家的温馨问候。这种事情屡见不鲜。凭什么你要琢磨我的「心事」呢?经过我同意了吗?
到大的电商平台购物,无论买了什么,平台都会贴心地为你推荐「关联商品」。它会告诉你,买了这本书的读者还买了什么?你赫然发现,似乎被推荐的这几本,也对你的阅读颇有助益的可能,于是加购。这时候我领教了「算法」的厉害。它是瞬间生成的,而且相当有效。
当然,类似的行为也有例外,比如,我过去常想在搜索平台查一些专业性的知识,不管怎么搜索枯肠地选择关键词,出来的都是些风马牛不相及的页面。一些搜索平台很长时间都不研究「消费者行为」,而是专注于输出自身的「价值谱系」。结果可想而知,我很生气。
这种时候,我反倒对那些对我的网络行为进行分析的站点产生一丝尊重。
▎互联网时代的算法,扩展了统计广度
商业行为遵循一种针对客户的规则:投其所好。
如果商家能获悉顾客的消费喜好,行为习惯,经济水平,乃至审美标准,就能做出针对性的供应,以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营销目的。由此,在经济学中诞生了一门专门的细分专业:消费者行为学,也就是受众经济学。
传统上的受众行为学是与媒介互为生成的,人们往往根据一个人对媒介的挑选而将之分割在不同的社会区域。在平面媒体,电视与广播时代,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往往是选择性的或者随机的「测量」引发的,它的不确定性一目了然。
事情真正发生巨变,正是从互联网时代开始。作为受众市场的最重要的基础,媒介——互联网这一巨无霸的信息综合平台,把其他所有媒介都「兼并」之后,利用「算法」这一日趋智能化的工具,把所有「终端」纳入自身的控制中,并不断根据终端送来的信息进行优化组合,再将这种「加工后的信息」以商品媒介的形式返回给消费者。
此时,算法成为了一种超越性的力量。理论上,互联网的存储器可以抓取所有人的所有网络浏览信息,对这些足量的信息进行综合而得出的受众分析,比以往那种随机抽取调查的分析可靠得多。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宏观经济学领域,有两种力量此消彼长,一是传统的遵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力量的自由市场经济;另一种则是主张国家干预和调节的计划手段。
后者的主要依据即在于对各项经济指标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那时的统计数据来源,显然不如如今的互联网来得快和多,在准确度上当然也有所欠缺。
个体消费者作为被分析的对象,在测量上的不确定性变量是不会消失的。因此,所有统计的有效性,就依赖于统计范围和数据的无限扩展。概率学是伴随着统计学几乎同时产生的。
概率不是绝对,不是百分百的,它或多或少存在挂一漏万的可能性。因此,从理论上看,统计学不可能做出百分百的正确预估。但这不能否认其科学性。
人们一度非常审慎地使用统计和计划的手段。
▎算法时代,会否产生机器官僚主义
随着互联网的大面积普及,算法时代来临。过去的审慎态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从经验出发的分析,往往带来可观的结果。更重要的在于,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算法的不断升级,在很多领域取得了过去无法预计的进步。
人们一度相信,人类的大脑是不会输给计算机的,这种偏执的观念如今显得非常陈腐。随着人工智能在诸多工业领域的发展,过去科幻电影中的镜头,正从屏幕上走下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对一个病人而言,相信一台电脑几十年的案例分析与优化的治疗方案,肯定比相信一个初出茅庐的医学院毕业生更实际。诸如此类的事件不断出现,让人们相信,算法时代,指导人们的行动纲领应该来自计算机,而不是几个人在办公室召开的会议结果。
这让人产生一种隐隐的担忧,过度依赖数据和算法,是否会产生一种「算法时代的机器官僚主义」——凡事唯算法的马首是瞻,一切的生活方面与所有的行动都在算法中进行,且只以算法的结果为指导标准。并且这种情形已经在发生了。
在这个算法时代,数据就如工业时代的石油,算法就如发动机,算法会越来越强大,但同时也导致人们对发动机的过度依赖。
比如,一些新闻APP给终端客户推送的资讯,是以算法为基础的,如果你常看美女,它就只给你推送与美女相关的图片、文章或视频等信息。
但你的需求就这么一次被固化了吗,难道别的信息就不需要了吗?非也。
▎对算法依赖,一定要有限度
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在于他是能够运用自己理性的动物。从伦理学的角度而言,人具有普遍性的一面,即所谓共性,也有特殊性的一面,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产生个体性。个体性是独一无二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的那句「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更重要的特性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图景极其广博深邃,每个人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与做出的回应,必然与他人有不同之处,并且多种多样,不可穷尽。这正是人之为人的可贵性。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在分析因果律这一重要的哲学命题时,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不能从一件有联系的且反复出现的前后事件而认定,这后一件事必然跟随前一件事出现。亦即说,因果规律本身是一个缺陷。
就连我们自己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基于算法的对个体做出的分析虽然有一定的依据,但它对人的全面的发展变化着的需求,远不可能做出详尽的判断。
因此,对互联网时代的算法的依赖,一定要有所限度。否则的话,我总觉得,那是一种恐怖而疯狂的局面。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