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Q3商家增长约为零,市值或成镜花水月?

原标题:美团Q3商家增长约为零,市值或成镜花水月?

11月21日港股收盘后,美团点评发布了最新的2019年Q3财报。业绩显示,美团本季营收274.94亿元(单位人民币),经调整净利19.4亿元。在爬出“常年亏损”的泥潭后,美团点评市值一举迈入中国互联网公司前三名之列。股价走出了一个漂亮上升曲线,上市之初的4000亿港元,到去年末今年初险些跌破2000亿港元,再到如今4600多亿港元。美团的运作貌似开始走向正常化,然而,任何一件改变航行的事件,都是在其既定的运作逻辑中产生了偏移,美团的风向,开始有所偏离。

11月6日,美团外卖实施商户强制行为,再度被推向舆论风口。为了保证“美团外卖”平台活动不低于“饿了么”平台活动标准,在无任何平台补贴情况下,美团强制自家商户执行饿了么平台“商户补贴用户”活动标准,从而与其它商户竞争,迫于平台压力,商户别无选择只能自掏腰包,贴付费用。

从此也可以看出,美团已经进入市场收割期,在市值暴涨之后,无意再投入更多补贴来激活市场,而是凭借平台独大优势,不惜以商户、用户利益为代价,利用强制手段巩固市场份额。价值观扭曲之后的美团,似乎已经忘却商业准则,相比于高企的市值,美团更应该提升企业的底线。

实施“强制性”措施,巨头垄断后的阴影

实际上,美团实施强制性事件已不在少数,早在2017年,美团外卖就曾因在浙江金华地区逼迫商家,被浙江金华工商管理部门处罚了52.6万元。今年1月7日,媒体披露了海南美团逼迫商家,涉嫌不正当竞争被举报的新闻引发多方关注。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使用不正当手段竞争,强迫商户自掏腰包对标竞品,商户不执行就闭店,强制商户对标,损害商户利益,这种行为本身超出了正常竞争范畴。

对于企业在竞争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而对客户进行强制性措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局早已明确表态,11月5日在杭州召集多家互联网巨头开会,明确表示,“互联网领域的强制行为涉嫌违反《反垄断法》。巨头企业需要共同遵循守法合规、公平竞争、权责相当的基本原则,严格遵守《电子商务法》等法律法规,切实履行法定责任,绝不能不择手段博眼球、打擦边球,片面追求流量和销量。

对于美团而言,商业世界中利用平台独大的优势,采用强制措施来构建自家“护城河”,或能短暂性抑制竞对方侵入,但同时也是将商户逼上绝路。在高昂平台抽成后,外卖市场留给商户的利润空间本就有限,如今的强制性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商户收割,巨头公司在竞争的同时,商户与用户无疑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在频繁行业“潜规则”之后,美团外卖营收明显下滑。据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美团外卖营收为107亿元人民币,而2018年第四季度,这一数字为110亿元人民币。

笔者认为,行业之间的竞争有益于行业向上发展,相互之间的监督、牵制才能让行业规范化。作为在外卖领域一家独大的美团,在商业运作中应该清楚物极必反原则,商户、用户在强制性环境下将引起抵触。一方面,无视大环境下的反垄断政策,多次触及行业底线;另一方面,无视商户与用户感受,势必导致客户流失,造成不可逆局面。

市值不对称,“虚式繁荣”焦点放大

通过美团财报可以看出,美团点评的主要营收和利润来源来自餐饮外卖带来的佣金收入(主要为美团外卖业务),该部分为美团点评贡献了超过三分之二的收入。

自2019年上半年,美团的业绩逐渐开始扭亏为盈。根据美团财报显示,三季度美团点评收入为27.9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经营利润为14.47亿元,环比上季度增长超三成,去年同期为亏损34.5亿元。

然而,暴涨的背后也隐藏着一条平台与用户之间的裂痕,美团市值的万丈高楼,是建立在压榨商户与客户基础之上的。根据美团公布的财报,2019Q2抽佣收入为154.3亿,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9%,但其营收增长为30.4%,佣金增速已经高出交易额9个百分点。这就说明,平台对商户的抽佣比例在提升,商户的利润被进一步挤压。

据Q3财报显示,截至2019年9月30日,美团点评过去十二个月活跃商家数目达到590万家,较去年同期增长8.8%,但相较二季度,活跃商家数目增长约为零。

从短期来看,美团似乎具备着往上跃居的趋势,通过建立大而全的生态闭环,围绕吃喝玩乐圈层进行迭代发展,隔绝竞品入侵,吸引大量用户进入,培养用户使用习性,从而建立对商户的议价权,进一步加大利润空间的剥夺,平台本身利润可观。但从长期来看,美团的圈层式打法势必引起用户与商户反感而出走,商品优惠、服务保障才是维系平台运作的基础。

笔者认为,企业的市值是衡量投资者们对未来期许的大小,企业只有在原有基础上长期持续盈利、持续维系商业模式才能等价配位,然而,依附短期收割建立起的虚式繁荣,无异于杀鸡取卵,与BAT等拥有技术型公司不一样,美团依附的核心实力在于用户圈层,破坏了平台与用户、商家的连接,无疑是让企业暴露在飓风中央。

“阁楼式”生态,映射集团内忧外患

有人说,没有网络协同效应,单靠规模经济无法形成垄断优势。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团开始围绕“吃喝玩乐”建立闭环生态,通过对市场隔离,看似能够提高溢价空间以及自身竞争力,实则是对美团生态健全的质疑以及对外部竞方的担忧。

看似牢不可破的生态,却处处充满危机,对于美团而言,依附规模化拓展,美团在餐饮外卖品类中做双边市场,大量拓展商家,通过入驻商家的丰富度吸引大量用户,形成规模化效应。

移动互联网已不再是曾经的拓荒期,如今进军新领域,是需要投资方真金白银的前期买单,补贴市场敲开缺口,方能获得一席之地。在美团盈利尚浅的情况下,开通其它赛道,无疑加重了它的财务负担。

现在的市场环境也不利于美团拓展业务至其他垂直领域,酒店面临携程去哪儿的竞争,到家服务面临58同城和京东到家的竞争,出行面临滴滴的竞争,各大垂直领域都有绝地的护城河,贸然挺进只会折戟沉沙。

以网约车行业为例,2017年,美团推出自己的网约车平台,希望获取新用户,并且完善其衣食住行的美团生态,然后不了了之。行业逐步细分化,在已经成熟的领域下,难以再度破壁渗透,通过打通其它生态来谋求利润再度增长,其中不确定因素居多、风险过大。

笔者认为,美团生态缺的是包容与开放,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红利确实让美团获得爆发式增长,然而在后互联网时代下,新的标的物是精准人群、优质服务,周边设施的健全才能将生态的缺口补足以及强化,对于美团而言,一方面,需要在内部巩固生态力量,吸收外部资源注入;另一方面,创建分享环境,给用户与商户一个可持续生存的空间。

从外部竞争角度来看,在外卖市场业务当中,美团还将面临着背靠阿里生态的老对手饿了么口碑狙击。今年11月19日,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正式发布“新服务”战略,打出“本地生活商业操作系统”,为商户配备“数智中台“。如今,行业风向已经悄悄转变,单从商户方掘金不再是合理商业逻辑,只有以赋能者的角色,帮助商户扩大盈利规模,才能实现双边共赢。

美团封闭式基因决定了“阁楼般”的生态,所谓行业“无边界”的美团,更像是一个在池中央划水的裸泳者,看到边界却无法打破边界。如今高企的市值,也只是美团冲刺之后的固有惯性,虚式增长繁荣过后,又将回到起点。

江湖老刘,TMT行业观察者,社交电商行业分析师,知名IT评论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11-23
美团Q3商家增长约为零,市值或成镜花水月?
对于企业在竞争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而对客户进行强制性措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局早已明确表态,11月5日在杭州召集多家互联网巨头开会,明确表示,“互联网领域的强制行为涉嫌违反《反垄断法》。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