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站在商业、技术与人文三叉路口的实体书店
呼朋引伴、逛街吃饭,是假期必不可少的体验之一。作为一个日渐沉稳,并且喜欢搞点文人墨客勾当的文字爱好者,现在总是会下意识地路过花团锦簇的服装、人声鼎沸的咖啡馆,拐进各大品牌书店的大门。
不用费心观察就能发现,与2013-2014年大批民营书店倒闭的痛心疾首相比,如今大众目之所及的书店已经完全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了。大批连锁书店相继在二三线城市扩张,面积装潢服务陈列等等无不在无声地传达着三个字——我很阔。
实体书店,来到复苏的黄金时代了吗?
实体书店的倒掉与崛起
书店、花店、咖啡店,是文艺青年创业梦想的三个头号杀手。不过区别在于,与早已涌现出无数互联网颠覆者的鲜切花与咖啡市场相比,同样在转型中的书店,似乎还是传统品牌的天下。
纵观近几年崛起的实体书店品牌,拥有160家门店的西西弗,不断扩张的言又几,文青最爱的猫空,时尚品牌打造的方所等等,亦或是台湾的诚品,日本的鸢屋,美国的亚马逊,无不是在非网络时代就有了一定规模与拥趸。
很显然,实体书店有着与其他“小清新”同行们不同的发展历程与转型模式。
首先让我们回到现代实体书店的黄金时期。
伴随着1988年新华书店开始全面改革,过去只能隔着柜台看到图书封面的闭架消费宣告结束,开放式的实体书店开始迎来蓬勃发展。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市面上除了新华书店这样大而全的书城,还出现了数万家各具特色的独立主体书店,其时,书店所代表的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印记。去台本逛诚品,去南京找先锋,去杭州逛枫林晚,去上海看季风,北京有万圣和库布里克……此外,一些提供非图书消费的书吧,如“猫的天空之城”也开始冒头。
然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当时间来到2009年, 当当、京东等一批互联网平台开始线上销售图书,直接拉低了图书零售打折的水位,实体书店开启了一番生死存亡的挣扎浪潮。
同样的东西,更低的价格,不大的时间差,情怀党再热泪盈眶,也没必要跟高速成熟的电商体验和自己羞涩的钱包过不去。而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许多实体书店不得不“实体困局大潮”中引颈就戮、大量死亡,其中不乏风入松、光合作用这样的明星书店。
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书业商会调查显示,截至2011年的10年里,有近五成的民营书店倒闭。上海三联韬奋书店2011年全年销售1100万元、36.44万册书,所得利润36万元,其总经理曾感慨,每本书赚不到一块钱。
海外书店业也没能独善其身,那几年美国最大的连锁书店巴诺书店销售额连续下滑,第二大连锁书店博德斯宣布破产,关闭了旗下的数百家门店。
时间的流逝终于让业内人士意识到,属于传统实体书店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了,消费者不到实体书店买书的意愿,已经不可逆转。重创之下,唯有断尾求生。
在强烈的求变求生动机下,部分先进分子的探索,为这一波实体书店的崛起奠定了基本商业模式。
变革潮中旧貌变新颜
如果今天走进一家书店,可能很少再见到坐在台阶上蹭书的人群,还有杂乱无章快要倾倒的陈列,恰恰相反,宽敞明亮的书店飘荡着蛋糕和咖啡的香气,才是这一届同学们熟悉的高颜值书店的样子。在大家都欣喜于书店的黄金期回归时,可以看到,这一波书店崛起,主要体现在三个特征:
1.文化空间化。
简单来说,就是书店不再是单纯卖书的场所,而是混业经营,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以书为主题,同时容纳拍照、餐饮、文创、兴趣活动等聚合的文化空间。根据《2018-2019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显示,在排名前十的书店中,只有1家是只卖图书,占比仅为1.61%,绝大多数书店已经走向包括咖啡、文创文具等更多元品类经营。
2.经营资本化。
新的商业模式给了书店讲故事的可能性。一方面,2016年开始国家开始大规模鼓励书店建设,推出了实体书店发展扶持基金,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增值税等优惠相继落地。同时,许多互联网知识经济项目的实体化也吸引了商业资本的入局,比如“单向街”书店改名“单向空间”,获得了千万美元的风投;我本人也在景区看到了樊登读书会书店这样的“新物种”。在青岛出版集团、中信出版集团与京东的战略合作协议,就包含了联合开办线下书店的规划。因此,这一轮实体书店的复兴,与资本的助推不无关系。
3.品牌连锁化。
急于寻求体验转型的实体商城MALL,普遍需要引入娱乐、餐饮等非购物的优质城市休闲空间,书籍和阅读正好契合消费升级、人文追求的契机,得以在各线城市的高人流量MALL中全面开花。一批以西西弗、言几又、中信书店、猫的天空之城书店等为代表的实体书店连锁品牌迅速发展。同时,一批传统的商场连锁门店,如日本杂货品牌无印良品、服饰品牌例外、SKP商城等,都相继增设或创办了自己的品牌书店。
凡此种种,都进一步给了实体书店“燎原”和回归的可能。《2018-2019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显示,2018年开店数量最高的大型连锁书店,年度新增店铺数量达到100家以上。未来一两年,国内拥有百家以上店面的大型连锁书店数量很可能达到10家以上。实体书店已经来到了最好的时候吗?
实体书店的未来野望:再一次改变一座城市
想要得到问题的答案,显然不能只看那些高大敞亮、大把融资的连锁书店。当我们将目光转回到网络书店、新华书店与品牌连锁书店夹层中的民营书店,会发现这些“大多数”所面临的的生存局面依然令人忧心。
一方面,这些书店基本还在延续以卖书为主的商业模式,既无力抵抗互联网的冲击和亏损,又无力或不愿升级改造成大型商业资本的造物。等待它们的,或许仍是时代淘汰的巨轮。
而那些承载着城市新文化消费体验的书店,又是否高枕无忧呢?
不难发现,MALL形态的书店中,书籍更多起到的是引流的作用,反而是空间、文娱、饮品等的收入和利润,都在大幅度拉低书籍的营收比例。这也导致书店在图书品类、陈列上的体验开始出现同质化,往往紧盯畅销书、流量读物,这对于实体书店来说,这是很危险的。因为书是吸引人们走进门店的首要目的。如何在保持多元化经营的同时吸引读者,增加图书销售,对于书店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在商业与人文中的艰难平衡。
从这个角度看,说实体书店全面复苏,还为时尚早。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还有一些奇军在继续探索。比如北京发行集团前不久打造的新华生活+24小时无人智慧书店,是针对社区点位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让图书零售的能效与覆盖率有了新的想象。
天猫图书与上海志达书店和杭州博库书城联合打造的“新零售”书店样板,除了流程自动化之外,通过个性化的算法推荐,向读者挖掘并推荐相关延伸书籍,以期进一步提升书店坪效。
在商业模式方面,书籍作为天然的兴趣聚合类产品,通过为电商引流并付费,也能为实体书店带来“零边际成本”的额外收入,提升利润率。比如当当就通过实体书店的强大客群基础来为电商平台引流,并将线上的销售和阅读大数据作为实体书店选品备货和陈列的依据。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业态是,在大型连锁书店日趋综合的趋势下,一些风格清晰、主打圈层人群或垂直社交的主题型书店开始崛起。北京面向女性群体的雨枫书店近年来就组织过书法、手工、音乐等各种与主题相关的活动与服务,未来健身书店组合进健身工作室和健身房,美食书店融合生鲜与烹饪培训,旅行书店连接出行咨询策划和旅行社,包括儿童、艺术、外语、科技、生活美学等等都有可能为连锁书找到更多以书籍/知识为载体的商业可能性。
现在是不是实体书店最好的时代?诚实的说,站在这个社会资本为书店业拼命补课的扩张阶段,我们很难认为一切是成熟而稳定的。但正如伍迪艾伦在《午夜巴黎》中所说的那样——(我们)总是会想象另一个时代才是黄金时代,如果留在现在,总是不尽如人意,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不尽如人意的。而我们所有人,都会在这些探索者的迷茫与坚持中,在这场山高路远的集体冒险中,收获良多。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