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雄飞
“互联网和传统之间是有一堵墙的。至少,跟房地产之间有一堵墙。”常年混迹房地产、科技自媒体和站长圈三界的王新宇曾对锌财经这样表示。而这一点,我们可以或许可以从房多多的发展中看到。
5年以来,坊间一直传闻要IPO的房多多,今日终于尘埃落定。
据锌财经了解,今早,深圳市房多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房多多”)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招股书,计划交易代码为“DUO”。外界称其为中国产业互联网SaaS(通过软件提供服务)第一股。
其实,房多多的上市计划从2014年就开始了筹划了。当年,房多多专门设立了一家外商独资企业深圳市房多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并通过股权质押方式运营房多多的实体,从而搭建了为境外上市准备的VIE结构。
同时,房多多还招揽万科原副总裁肖莉以“备战”上市。对此,肖莉对媒体坦言:“去房多多就是为了助其上市。”就此,很多人认为房多多上市只是时间问题。
但之后,再无房多多上市消息。直到去年6月份,房多多终于宣布了上市计划。三个月后,房多多向港交所投递了上市申请,将于2019年初上市。然而没过多久,上市计划又变成赴美上市。
房多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2014年开始准备到2019年10月终IPO,这5年多的时间,房多多做了很多尝试,最终才把聚焦“房地产经纪商户”这条路跑通。而这5年,很多人也从中看到了夹在传统房地产和互联网之间那堵“墙”。
房多多从“高光”到散尽“光辉”
早在2001年,房多多创始人段毅从苏州科技大学房地产专业毕业后,就在苏州成立了博思堂地产综合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公司主要做新房代理。2011年,段毅再次踏上征程,只身一人南下来到深圳,在一个名叫汇景豪苑小区租了一间民房,开启了他的二次创业之路。
而在当时,强势崛起的互联网已经掀起了一股跨行业的风暴,很多行业都在恐慌会被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所颠覆,其中就包括传统房地产行业。
传统房地产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段毅却在其中看到了机会。他曾对媒体表示,“互联网改变了很多行业,那同样也可以改变房地产行业,让一家公司集合这个行业所有的信息,提供更好服务给经纪人使用,让买房子和卖房子的人能充分交流。”
怀着这样的初衷,在2011年,段毅与房地产营销资深专家曾熙曾熙以及来自腾讯的技术大拿李建成一起创立了房多多。房多多的业务一开始仍是从新房代理开始,用段毅自己的话说,是叫“中介的中介”。
之后,房多多借助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势头,也让自己迎来了高光时刻。
房地产碰上互联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房多多联合创始人兼CTO、昔日腾讯技术大拿李建成曾对媒体透露:“我们2014年的时候,在我们平台上服务的房产交易金额是2000亿左右,主要以新房为主。”而在当时,万科年度销售额才2151.3亿元,链家二手房年度交易额刚好2000亿元。
交出的成绩单好看,自然会受到资本的青睐。
自2012年,房多多完成了600万元融资的天使轮后,就像开了挂一样,之后每年都会完成一轮融资,到了2015年9月,房多多已经完成了价值2.32亿美元的C轮融资,当时估值超过10亿美元,成为当年的“独角兽”公司。
房多多融资情况 图片来源于鲸准
但在2015年之后,房多多停止了“超神”的脚步,再无融资消息,逐渐从行业中没落。
从“高光”到“没落”,其背后的原因或许可以从早年海南日报一篇《房多多房地产电商平台》的新闻中窥见一斑。这篇新闻写到,房地产电商平台近几年发展迅速,主要的代表就是房多多。它的本质是把传统的房地产销售渠道整合。
在之前,传统房地产的新房销售渠道、分销商公司渠道极其分散,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单一代理或分销商公司都无法高效地完成买卖双方的匹配,只有把分散的渠道整合起来才能为开发商快速拓客、加速去化,同时也为分销商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
而这一点正是房多多的发展逻辑,但这个逻辑下,也有一个巨大的弊端。
“这个业务技术门槛比较低,谁都可以做。”独立地产经济学者、前方圆地产首席市场分析师邓浩志曾对媒体表示,“由于行业门槛低,房多多之后出现了一大批做这样业务的企业,导致这个房多多开辟的道路越来越拥挤,竞争越来越激烈。”
此外,房多多在最早期,很多房源直接和万科挂钩,虽然有房源业务经营不用愁,但总是受制于人。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开发商并不愿意给予这些中介房源。而在市场差时,平台获取了房源也会面临很大的销售压力。
就这样,房多多失去了所有的光辉,但创始人段毅并不想放弃,一条路走不通,那就走另一条路。
“修炼内功”的四年
从房多多初入新房代销市场时的“蓝海”,到房多多被迫转型时,已是红海一片。于是,房多多创熟人段毅在2015年决定将突围方向定为二手房市场,利用互联网将其做大,成为公司的“护城河”。
在一进入二手房市场后,段毅就提出了二手房“直买直卖”模式,试图利用这个模式,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房源精确匹配。据房多多的公开资料显示,“直买直卖”绕过房地产中介,买卖双方直接相约看房和约谈价格,最后房多多收取的交易费用仅为2999元的服务费再加0.3%×房价的交易保障费,大大低于传统中介2%的收费。
虽然这个模式在当时为二手房市场增添了一抹亮色,但也引出了一些矛盾的地方。
资本关注互联网房地产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这个“直买直卖”模式本质上是去中介化,或者说通过平台的功能,实现房源和客源的直接对接。但是,很多房源是通过中介提供,很多客源本身也是需要依赖中介来做交易。因此,完全避开中介,生意是无法做成的。
其次,房多多最开始打出的旗号便是“帮助所有线下经纪商户线上做生意。”但“直买直卖”的模式却显然是在抢中介们的生意。这完全违背了自身基础业务的做法。
本想入场颠覆市场,最后不曾想颠覆了自己。对此,段毅也公开对媒体表示,房多多的二手房“直买直卖”模式,是他用3年时间、耗费3亿元买来的教训。对于这几年的尝试,段毅称其为“房多多的内功修炼”。在经过这些后,他还是不想放弃。
于是,在今年3月,他又抛出了新的业务模式:撮合经纪人销售。早在去年年中,房多多APP的标语也变成了“全网经纪人直卖平台”。简言之,房多多想通过互联网帮助房地产经纪人完成交易,而盈利点则来自于经纪人对这些增值产品的付费。
那么,房多多做的如何呢?或许可以从他们提交的招股书看到一些端倪。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年,房多多的收入为18亿元人民币,2018年增长至23亿元人民币(约合3.324亿美元),增幅为26.9%。截止2019年6月30日,房多多收入增长至16亿元人民币(约合2.337亿美元),相比2018年同期增长55.4%。
这样看,房多多经过长达8年的时间进行探索和尝试,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本命”所在。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成绩单,房多多也最终赢得了赴美IPO的机会。
但不能忽视的是,这条赛道不止房多多在打,链家也在打。
贝壳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8年4月,链家旗下的贝壳找房就上线了,定位就是开放平台,以吸引中小地产中介加盟,共享市场蛋糕。
相比房多多,链家的优势为,其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
房地产与互联网之间的“墙”
其实,很多人也从从房多多这一路的波折看出了其他的东西,其中就包括——传统房地产与互联网之间的“墙”。
互联网虽然给房地产带来了同样的新工具和新场景机会,但是,与出行、外卖等可以动用手段刺激大规模、重复性购买不同,房产互联网领域,需求率低、获客成本高、频率低,控制交易才是这个行业的核心。
房地产行业资深人士徐冰对此就有她自己的体会,她曾对媒体表示:“低估行业的门槛与经营难度,忽略房地产交易的特质,是众多房产O2O企业败北的关键原因。至少现在,不动产交易不可能完全在线上进行,线下依然是联结房源与客源、建立用户信任的重要载体。”
得出同样观点的还有王新宇,他曾对锌财经表示:“房地产是互联网难以攻克的最后一个堡垒,因为这个行业太特殊了,从建设到管理到销售,自己的一套逻辑已经根深蒂固。”
互联网+房地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虽然通过段毅的“不懈努力”利用互联网帮助房多多重新走上了正轨,但这堵“墙”并不会短时间内消失,之后等待房多多的挑战应该还有很多。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