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70年的峥嵘岁月,从百废待兴到今日的繁荣昌盛,正如此前有人说道,“这盛世如你所愿”
祖国70华诞,慷慨激昂的国庆献礼,精彩纷呈的文艺晚会都在宣示着大国崛起。科技、军事、基建都在从追赶者,逐步变成引领者。
在30日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上,皓哥的目光被全场唯一一家科技公司带来的3个节目所震撼。在共计逾10分钟的节目中,8160 片柔性屏的轻、薄、柔、艳将节目《新的天地》、《和平——命运共同体》、《奋斗吧 中华儿女》烘托得更为激情有力。
8160块柔性屏,也昭示着中国正在摆脱“缺屏少芯”的帽子。中国创造由“看到了造”正迈向“想到了造”的新阶段。而这背后的柔宇科技是如何做到的?
一、 中国面板产业逐步逆袭,赶上折叠屏幕手机新机遇
过去30年间,你的眼球越来越离不开一块小小的方寸,没错,就是屏幕。从电视、电脑、笔记本电脑、到手机。
过往,中国电子产业流行一个词“缺芯少屏”,芯就是芯片,屏即显示屏。中国曾长期面临“缺屏之痛”,完全依赖于进口,所有的液晶配套产业几乎被日系和韩系寡头垄断。
柔宇的全球首条类六代全柔性显示屏量产线,工人正在对成品进行检查
早期中国大陆电视厂商曾被形容为面板厂家打工。为了突破桎梏,不得不花费巨资,从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厂商手里采购液晶面板等关键零部件。而一台电视机中,面板占据整机成本2/3。
后来为了摆脱产业链低端的地位,中国大陆出现了一批面板合资企业,走的却还是“市场换技术”模式。外方拿走高额技术专利费后,它们亏损累累,也没换来核心技术。
当然,不能否认一些国产品牌一直在为解决缺屏之痛不断努力着,无奈曾长时间在盈利边缘挣扎。
面板产业存在强周期。一个完整的周期包括供大于求、产业景气度衰退、供不应求、产业景气度上升,如此反复。08年金融危机,中国依然拥有全球最大的下游终端市场需求,以及完备的下游整机模组产业链,同时出现了一批优秀国产终端品牌。
危机中蕴藏转机,利用这些优势,面对行业周期性低潮,中国面板产商逆势崛起,直接收购海外生产线,积累产能,自主研发技术。
回避正面的技术较量,合资建厂也走不通。一批中国大陆面板厂商开始自建生产线,自主研发工艺,包括京东方、和辉光电等。他们走的是独立自主的技术路线:一面通过各种渠道融资,进行大规模产业扩张,不断从竞争对手夺回市场;一面不断投入技术研发,提升技术水平。2008年到2018年,十年时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面板生产地区,拿下35%的全球市场。
中央电视台报道柔宇全球首条类六代全柔性显示屏大规模量产线投产
如今,全球面板厂商再次站在了新一轮行业周期的起点。随着全面屏进阶达到极致,通过挤占前置摄像头与指纹识别提升屏占比已经走到瓶颈,基于折叠手机设计的柔性 OLED 面板成为行业公认的创新所在。终端需求激发面板厂商研发新技术,与此同时,面板厂商加速推进产线建设和设备升级,预备释放产能,诸如柔宇科技这样专注于柔性屏技术的公司有机会迅速冒头,开启一个折叠新时代。
二、柔性屏的中场战事,必须抢下量产新高地
折叠手机市场爆发前夜,面板产业在新一轮的市场倾斜下有机会整合产业链,从低端向高端转型,实现产业升级。而在新趋势下,谁能够通过新工艺,运用新商业模式,谁就有机会抢下柔性屏量产的第一杯羹,并迅速蔓延至移动终端之外的广阔领域。从目前行业发展来看,柔宇做对了两件关键的事儿。没错,就是供给+市场的双项正循环。
柔宇国际柔性显示基地的自动化设备
柔宇科技先是开辟了一条新的技术路线——重新定义了柔性屏,并自主创新开发低温半导体工艺,实现全柔性显示屏量产。该生产线良品率更高,投资成本更低,产品的柔性和显示性能更加优越。
首先,柔宇生产的是可以实现弯曲和卷曲的“全柔性屏”,区别于固定曲面柔性AMOLED,全球只有其一家能够量产并对外销售。2018年7月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它曾正式面向消费者销售高清柔性屏时尚衣帽。
柔宇的高清柔性屏帽子亮相2018年俄罗斯足球世界杯
其次,柔宇没有采用国外传统曲面显示技术路线,但新技术路线的优势在于能够大幅度降低整体工艺和设备投资。传统面板企业建类似规模生产线动辄投资两三百亿,柔宇科技投资110亿能实现类第6代的产线投产出货,证明了其创新技术可行。
最后,全柔性显示屏量产线完全由柔宇团队自主设计、研发制造,拥有3000余项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投产后已获得多个行业的大额市场定单。2018年下半年开始,柔宇的产线已经进入到规模量产阶段,良品率也在不断快速提升中。
2018年,柔宇在深圳龙岗建成的国际柔性显示基地
对非主流技术路线,业界起初并不信任。面对外界质疑,柔宇科技副总裁樊俊超曾作出回应:底层技术创新难度大,风险高,需要长期持续投入。但一旦验证成功,其取得的商业回报不可限量。今年年初,该公司曾对外披露,在柔性屏和柔性传感产品量产出货的基础上,柔性电子市场增速远超预期。
其次,柔宇科技在量产后,采用“B2C+B2B”双轮驱动,加速行业渗透,并以柔性显示、柔性传感技术,向人机交互、人工智能和万物互联三大方向深度融合,从而将技术优势转化为规模效应的市场优势,强化竞争壁垒。
使用柔性传感技术的柔性透明便携键盘,曾获得2019年红点产品设计大奖
给终端设备商提供解决方案之余,柔宇还做移动终端生意,并自建线上销售、线下体验店等渠道,实现品牌、产品、渠道三者的结合,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的竞争力。柔宇科技CEO刘自鸿曾介绍,柔宇的商业模式一直都是“B2B+B2C”型的模式。一方面,面向企业用户销售柔性+解决方案,包括柔性电子、柔性传感等产品;另一方面,和终端制造商一样,其也销售自有品牌的终端产品,比如3D移动影院、柔派折叠手机。
柔性屏能改变现有显示屏幕的形态,同时轻薄节能、画质优秀、抗冲击能力强,可以为电子产品提供创新点。
柔宇发布的全球首款可折叠柔性屏手机FlexPai柔派
以往,芯片行业有摩尔定律,面板行业有海兹定律。可这些定律已经失效。面板厂商需要自己去探索可能规模化的新市场,并赢得客户订单。目前,柔性屏主要应用场景为折叠屏手机,折叠屏有望成为手机厂商高端旗舰设备的标准配置。依靠技术优势,柔宇科有可能率先进入附加值更高的高端面板市场,在高利润的市场建立竞争力。
而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愈加成熟,柔性屏还有更多除手机以外的规模化落地场景,并形成以柔性屏为中心的新生态。柔宇科技规划进入六大行业。除了移动终端之外,还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家居、运动时尚、办公教育、文娱传媒等。例如,出现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晚会上的8160 块柔性屏。
等待柔性屏获得市场认可,需求增加,全球率先量产全柔性显示屏的柔宇科技也有机会获得更多终端订单,逐步释放规模效应的优势,形成更强的竞争优势。
三、未来,柔性屏还有哪些想象力?
利好政策、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三重驱动下,中国柔性屏产业正在高速发展。目前中国约有40家从事柔性显示屏研发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多家企业涉足柔性显示屏产业化,已经形成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闽台及中西部5个产业集群。伴随着柔性屏的发展,也将带给来产业升级和用户体验的全新变革。
一是对产业发展来说。中国柔性 OLED 面板产能释放,原先产能紧缺问题得以解决,下游终端厂商能够以更加合适的价格采购到柔性屏,降低制造成本,利用高性价比优势在全球市场竞争。市场调研机构沙利文预测,至2022年中国柔性显示屏市场规模将实现7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31.7%。
全球首款可折叠柔性屏手机FlexPai柔派
柔宇将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引入面板制造,将带动中国柔性 OLED 面板产业链一同成长。目前已搭配下游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产品牌终端。因为中国面板厂商与手机制造商之间关系紧密,国产的面板制造商也会在第一时间了解产品趋势,例如屏幕大小,是否需要挖洞,折叠屏的市场趋势等,这将帮助他们更好的改善工艺。这是国外厂商所不能比的。
二是对消费者体验而言。随着人们对移动终端外观和性能的极致追求,柔性屏会不断升级分辨率、可弯折程度等等。柔性屏技术带来全新的交互体验,并激发终端制造商研发更多的、价格更合理的新产品。最直接地,随着消费者也能够以更合理的价格体验到科技新产品。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愈加成熟之际,升级后的可穿戴、增强和虚拟现实会逐渐融入日常生活。
全球首款可折叠式超高清VR智能移动影院Royole-X
最终,柔宇科技核心部件的自主开发和设计能力,构建了相应的标准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提升面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还将带动面板产业上游材料创新和设备技术升级,不断增强中国面板产业的整体技术实力。
四、结语
《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曾预言,人类会进入读屏时代。未来屏幕将无处不在,任何一种表面都可以成为屏幕,看的书是一个屏幕,接触的所有表面都可以是一个屏幕,甚至有的人衣服都可以成屏幕。而不同的屏幕之间将形成新的生态系统。
面对巨大的行业机遇和全球产业分工演进背景下,不只是面板产业,中国已经慢慢从低附加值的生产制造环节,往高附加值的研发、品牌等环节升级。会有越来越多像柔宇科技一样的公司涌现,专注于底层技术创新,从“看到了造”走向“想到了造”。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