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响铃
来源|科技向令说(xiangling0815)
舆论自发“预热”了很久的华为智慧屏,终于在国内发布。
9月26日,带来AI慧眼、Huawei Share智慧跨屏、Huawei Sound智慧音响等智慧功能的华为智慧屏亮相上海发布会。
种种迹象显示,华为智慧屏作为华为在消费电子领域由手机拓展到电视领域的首款产品,却在各种层面“去电视化”、捆绑智慧家庭赋能,尝试给予“智能电视”这个硬件品类全新的定位,以此来获得单品类的竞争优势,同时完善华为一直以来都在积极建设的智慧生活体系。
从这个意义上看,华为智慧屏,也已经不能仅从一个单一智能硬件终端角度进行看待。逐一拆解华为智慧屏推出的各种智慧功能,这款产品或也能从行业角度给出智慧家庭究竟怎么做的一些思考。
用重新定义,赋能智慧家庭实现头部站位
智慧家庭的概念提出已经很多年,但实话实说,各种智慧终端大量被生产出来,但统一的智慧家庭生活方式并没有被普遍认可。
其原因众所纷纭,但说来说去都离不开几个智慧家庭传统痛点问题——它们被反复提及但一直以来就是得不到解决。
现在,华为智慧屏的种种智能化体验设计,或在用三个客观上的重新定义来解决这些痛点。
1、重新定义交互:从被动、响应型到主动、交互型
只有用户主动索取时(例如发出指令、查询信息),才会予以反馈,平时都显得很沉默——这种“催一下动一下”的被动响应交互方式,长时间占据智慧家庭领域的主流。
而事实上,用户对智慧的需求,早已从过去“找新奇”变成了“寻生活”,只能被动地响应,早已无法满足不断演进的用户需求。
华为智慧屏恰恰首先在解决这个问题,不只是接受指令做出反馈,更有对用户的实时观察、适配恰当的反馈。
例如,华为智慧屏推出的远程视频通话功能独有智能人像锁定技术,在摄像头不移动的情况下智能识别人像,从而让人总是在屏幕中间位置,这就类似地实现了摄像头“跟拍”的视频效果。
同属AI慧眼的AI Kids功能,拥有智能距离提示,摄像头能够识别观看者是否儿童,当发现儿童在1.5米距离内观看时长超过5秒或坐姿不正,就会主动进行提醒。
此外,AI慧眼专为现代上班族推出的AI健身功能,能够通过摄像头观察用户与视频动作(来自与北京体育大学合作开发的课程)差异度,发现动作不到位,也将主动提醒并纠正姿势。
时刻主动、时刻待命、时刻反馈,这样的交互才能算真正的智慧。
2、重新定义连接:从物理空间到生活方式空间
智慧家庭都讲究家庭设备的连接,但在根本上,多数设备或整体解决方案,都强调家庭物理场景下的同网相互连通,很多设备之间最好是通过同一路由器实现协同。为此,一些厂商甚至生产了专门的智慧家庭路由器产品。
而这误会智慧家庭的本质。必须说明的是,智慧家庭最终为“人”服务,家庭应该是抽象概念而不只是“房子”。
华为智慧屏推出的智慧跨屏中,有一个令人温暖的小功能:当年迈的父母不会使用智能电视,不会切换信号源转到机顶盒直播台时,年轻用户不用再打电话耗时耗力也不一定能教会,而是直接通过华为手机APP连接直接操作智慧屏的UI界面,解决一切麻烦的操作问题。
此外,智慧屏视频通话支持大屏呼叫大屏、大屏呼叫手机、手机呼叫大屏等任意互通,这些都超越了物理空间、同网空间范畴,只要智慧生活方式需要的,都可以连接起来、都应当连接起来。
3、重新定义入口:从“物”的入口到“人”的入口
某种程度上,过去几年智慧家庭的火爆,“入口”的争夺是重要原因。在万物互联的大势下,不少企业都希望抢夺到消费级物联网的入口来讲出全新的资本故事。
这种入口的希望普遍被寄托在某一件物品身上,不管是智能手机、智能音箱、智能电视还是一些厂商甚至专门生产的一种作为入口的设备。
华为智慧屏看起来好像就是这种入口级产品,但与手机、Pad等更多设备的协同,又证明它并不是中心化的产品。事实上,AI慧眼、Huawei Share智慧跨屏、Huawei Sound智慧音响……华为智慧屏这款硬件的推出,恰恰反映了华为在智慧家庭领域不以硬件为“入口”的理念,而真正回归到用户、以“人”为入口。
以智慧屏大力推介的视频电话功能为例,用户不用经过繁琐的操作,只要对着电视说“小艺小艺,我要和XX视频”,大屏就能自动拨打视频通话;智慧音响完全围绕用户实际需求设计声音呈现方式,而不是炫耀各种“声音效果”参数;如果用户想要,手机也可以变成华为智慧屏的遥控器、音箱、键盘……
怎么让用户便捷怎么来,而不是怎么让某个设备中心化怎么来,这样的入口思维无疑更能赋能整个智慧家庭体系。
用细节制胜,让用户从“产品消费”到“心智认可”
从用户角度,过去“新奇”的智慧家庭产品为它们带来了强烈的“消费欲”,但最终新奇感散去,消费欲望也一同消退。
除了重新定义智慧家庭的三个要素,华为智慧屏赋能智慧家庭还从各个微小的细节出发,最终让用户从“产品消费”跳跃到“心智认可”,真正从内心接受智慧家庭设备,及其代表的智慧未来。
1、环境的复杂性应该是体验多样性的来源,而不是障碍
来看案例。
既然是AI慧眼,就不得不面临光线问题,尤其是白天/黑夜更替带来的光线改变,以及不同用户对光线的喜好也各不相同——有些喜欢开大灯,有些则喜欢暗光环境,但视频的需求却是一样的。
此次华为智慧屏采用了微光摄像头来解决这个场景需求,2K微光摄像头配合智能微光技术,即便在暗光环境下也能“看”得清晰。如果光线过暗甚至没有灯光,摄像头还会智能补光,清晰地拍出正常光线下的图像。
此外,华为智慧屏还拥有“AI像素适配能力”,简单说可以自动识别网络环境匹配不同的分辨率,而不是在较差的网络环境下总是维持1080p造成卡顿。显然,这是考虑到某些情况下一些家庭可能发生的网络波动问题。
前文提到的人像追踪也可以看作对复杂环境的适用,可以看到,华为智慧屏在努力适应各类场景,提供不同的适配方案来服务用户的智慧生活。反过来,当用户感受到这种随环境而变化的应用与服务时,毫无疑问也同时获取了更多样化的使用体验。
2、多数人不关注的角落,可能恰恰有最强烈的体验来源
很多智能电视产品并不关心声音质量,或者尽管关心,也停留在各种数据炫耀上,用户的差异化感知并不明显。
“去电视化”的华为智慧屏,此次重点推出Huawei Sound智慧音响,在本质上就是在关注这种“多数人不关注的角落”,而声音这件事经过创新和深耕,可能恰恰有着最具智慧色彩的体验来源。
首先是基础音质的打造。华为智慧屏推出的8+1+1音频方案(6个全频喇叭单元+2个高音喇叭单元+1个低音喇叭单元+1个无源辐射器组合),官方称“声音的每个细节都会被呈现出来”,从行业角度,这打破了多数消费者心中“电视音响都不足以完全支撑无损音乐”的固有认知,环绕式的临场感、沉浸式的体验在尝试重新拉起用户对“音箱效果”的信心。
而更独特的“声场建模”则属于完全的体验创新。简单地说,该功能支持通过声波探测房间、家具布置结构形成带来更优体验的专属声场,并依此建立声场模型,从而让不同的居家空间形态都能有最优的音箱效果,拒绝了千篇一律的“默认音效配置”。
除此之外,Huawei Sound智慧音响还有个有意思的“小功能”——定向发声,通过把声音控制在智慧屏前方45度范围内,来满足某些特定场景下的发声需求,例如看电视剧不打扰家人、看球不打扰邻居。
3、所谓便捷,从来只有更便捷,没有最便捷
互联网时代的产品们不断优化迭代,总是在给予用户比过去更便捷的使用体验,这方面,华为智慧屏同样如此——没有“最”便捷,永远让用户感受到比以前“更”便捷。
例如,如今用户有往智能电视大屏上投屏手机内容的习惯,大屏无论是影视剧还是游戏都能有更好的体验。但是,过去依赖投屏软件,用户往往面临复杂的操作,还必须位于同一wifi环境,最后操作半天投屏可能还是莫名失败。
华为智慧屏在这件事上进行了“更便捷”的改进,只要用华为手机触碰智慧屏配套遥控器的特殊触碰区域,就能“瞬间”把手机画面投射到屏幕上,这大大简化了投屏的复杂度,也几乎不会有失败的情况发生。与此同时,华为智慧屏的投屏支持60帧画面镜像且投射延迟只有100ms,这无疑让手机游戏爱好者有了脱离“低头族”的选项。
除此之外,例如连接后用手机当键盘进行搜索等操作,告别遥控器一个个字母按的痛苦;或者把手机当音箱,彻底关掉电视声音实现对家人、邻居0打扰,这些更便捷的细节处理,都显示华为智慧屏在用户体验上的“细节制胜”。
用无感嵌入,锁定客厅“无感知”智慧未来
早些年智能音箱刚刚兴起时,能够简单对话、能够响应简单指令的能力,给普通用户群体带来了强烈的“智慧感知”;随着智能音箱开始大范围普及以及能够胜任更多工作(例如购物),人们对它的感知开始逐渐弱化,而把它自然而然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事实上,智能音箱的故事也将发生在所有智能终端上。当智慧被不断提及并快速渗透市场时,人们对它的感知是强烈的,这是早期“有感知”的智能时代;而当“智慧”走向普及与日常化,内嵌到生活方式后,用户反而因为逐渐适应和习惯,而进入对智慧“无感知”的阶段。
总结全文,华为智慧屏的AI慧眼、Huawei Share智慧跨屏、Huawei Sound智慧音响等功能从不同场景、不同年龄、不同时间的角度试图对用户生活进行智慧化改造,它不是像许多智能电视那样以一个独立的智能终端形态“外挂”到用户生活中,而是尝试真正为用户开创出智慧生活方式并融入其中,实现“无感嵌入”。
当用户逐渐习惯于这些被重新定义的智慧元素以及各个智慧细节时,华为智慧屏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成功的产品,“智慧屏”的全新定位也才站得住脚。
只有无感知的智慧,才是对生活方式真正改变,才能赢得最彻底的市场成功,华为智慧屏已经用与生活全面融合的用户体验设计迈出了重要一步,后续如何,还需要等待市场检验。
*此内容为【科技向令说】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品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多家创投、科技网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啸奖高级评委;
3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4《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杂志撰稿人;
5钛媒体、界面、虎嗅等近80家专栏作者;
6“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7现为“今日头条问答签约作者”、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