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红利在即,阿里难挡其势?

原标题:美团红利在即,阿里难挡其势?

2018年9月20日,美团在香港成功上市。

时隔一年,美团股价再次破上市新高,总市值上探4493.78亿港币,并成为了仅次于阿里、腾讯之后的第二梯队互联网公司领头羊。

时隔一年,美团的脚步不由得加快了起来。

这一年来,从架构调整、人事变动,到不断深掘的外卖餐饮护城河,美团的动作频频。从入局生鲜,到进军交通出行,再到将势力范围铺设到菜市场中。

在过去的几年中,美团的外卖业务一直被外界视为是烧钱的行业之一,盈利能力也一直备受质疑。即使是收购了大众点评后也不例外,2018年全年亏损1000多亿元。

但很快,美团就用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给了质疑者一个响亮的耳光。

据财报显示,美团当季实现营业收入227.03亿元,同比增长50.60%;经调整后利润为15.00亿元;总交易额达到1592亿元,同比增长28.70%。

为什么仅半年的时间美团就从巨额亏损中迅速盈利,不外乎就是,美团不断增加服务品类,保持高效的获客能力,从而加强活跃的用户粘性。

投中网则认为美团的高歌猛进离不开:竞争对手阿里的不给力,竞争强度的松懈,给予了美团在本地生活服务上对商家的抽成溢价,进而实现了全面盈利。

而这些年来,为了打破与财力雄厚的阿里之间相对平衡,一路开启战争模式走来的美团,实属不易。

美团,无边界

2017年,王兴曾在《财经》采访中表示,太多人关注边界,而不关注核心……只要核心是清晰的,我们就会不断尝试各种业务。

过去,外界对于美团的打法不甚理解,认为美团过于没有边界。但事实上,美团纵横交错式的业务结构其实很清晰。

横向发展的是以玩乐为主的电影、酒店旅行、门票等业务;纵向发展的则是包括自身业务护城河——外卖、到店等在内的餐饮领域,以及针对B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末端食物供应链等。

这看似简单的业务结构,实则是一张韧性极强的蜘蛛网。这张蜘蛛网,其实就是王兴曾提到过的Food + Platform系统——美团真正的杀手锏。

通过吃来吸引、保留用户,再延伸至其他品类,逐渐覆盖了消费者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吃”到“生活”,从外卖到出行、差旅、娱乐、购物,美团构建了“Food+Platform(食物+全生命周期)”的战略核心,并实现了完整的线上线下闭环,形成一个超级平台。

在这一系统的加持下,美团仿佛站在整个食物链的顶端,感知着整个蛛网上的细微变动。这是一个用百亿美金堆砌出的系统,而且时间窗口美团已经抢跑了多年。

有人曾推断:其实当时阿里之所以买下饿了么,看中的其实并不是它的团队,也不是为了流量,而是想要饿了么历经9年才锤炼出的这套系统。

上市后的美团,不断扩张边界,是美团此次捷报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团创新业务逐渐扩展到共享单车、网约车、餐饮管理以及生鲜零售。

美团的「共享单车」的美梦几乎覆灭之后,美团在网约车上采取了投入较少的聚合模式。此外,美团的小象生鲜、美团买菜,如今虽无法与同为生鲜零售的盒马生鲜、每日优鲜正面硬抗,却也为美团后续的路线布下阵脚。

毕竟,在外卖领域上,美团超了饿了么,收了点评;在酒店领域上,它照样超了携程等,这些都成为了美团证明实力的本钱。

聊到这里就会发现,几乎对线下行业实行地毯式轰炸的美团,却一直没动如今线下的重金所向大多是房与车。为什么美团不做?没钱没势没能力?其实不然。

在美团看来,房与车「即租房、租车」属于较低频的行业,因此此类行业被放到了战略部署上较靠后的位置。与之不同的是,交通与吃喝玩乐相似,属于一种较为高频的行业,因此美团打车就成为了美团的新尝试。

对于拥有明确方向的美团来说,高频与低频分开处理其实是一个不错的打法。类似这样的尝试,美团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在一场场游击战中,美团逐渐构建出自己的线下生活系统。

阿里,饿了么的外卖之争

八年前,互联网三巨头「BAT」分别估值400亿美金,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神话。

如今,阿里、腾讯市值已超4000亿美金,再次成为这个时代的神话。反观,百度手里握的还是当年的那400亿,当真是「一念天堂」。

当然了,接下来要说的并非是「BAT」之间「暧昧关系」,而是国内互联网公司估值最高的阿里,与美团之间的「感情纠葛」。就像上文说到的,阿里为了得到与美团相似系统,从而收购了饿了么,颇有些霸道总裁的感觉。

有数据显示,作为一个人口基数大的国家,中国拥有近8亿的城市人口,按照每日三餐计算,全国每天就有25亿的餐次。就目前美团、饿了么的数据来看,两者加在一起都不到2%,换言之,这个行业的体量很大,发展空间也很大。

美团与饿了么之间的竞争,其实可以分为两点。

其一,是建立在Food + Platform系统上。食客在谁的手上,餐厅的B端就在掌握在谁的手里。

就目前来看,美团对于边界的拓宽,使得服务产品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丰富,因此美团的用户、商家和配送网点等都有明显优势。

其次,效率。众所周知,饿了么的效率不及美团。有专家断言,在饿了么的配送系统能够服务阿里的盒马鲜生等业务时,它的效率才能勉强与美团抗衡。

毕竟,多年来美团涉猎的行业一直很广泛,构建出的网状服务系统,并非是饿了么单枪匹马就能匹敌的。阿里能否助攻饿了么亿「钱」定江山?

与4600亿美金估值的阿里相比,美团手中的4400亿港币的估值有些轻,却也不是毫无分量。若是将「效率」兑入到「金水」中,当双方互泼「金水」时,在阿里看来是得不偿失的。

阿里收购饿了么并非是看中了「餐饮外卖」这一行业,就像上面提到的,阿里其实是看中了系统建立在「外卖」之上的系统,其主要目的仍然是借助系统的力量继续巩固护城河。

再加上,拼多多背后有腾讯撑腰,两者之间的默契,与日渐增长的市值,都让阿里分身乏术,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与美团之间的竞争中去。

因此,即使是财力雄厚的阿里,带着饿了么和口碑,也无法与美团正面抗衡。毕竟阿里侧重点不同。与此同时,今年7-8月美团的补贴比例下降,这也说明了美团的用户黏性与护城河够稳固,即使补贴福利比饿了么少也不会影响其用户、商家的使用率。

前不久,阿里将高德、口碑与饿了么三个结合,得到了一个新的服务项目。

用户在使用高德地图时,搜索餐饮、亲子等门店位置,或用「探索附近」功能搜索「美食」,将一键直达由口碑、饿了么提供的门店页面,直接享受「排号、预定、外卖、预定自提」等服务。

其实早在几年前,高德就曾试过这个战略手法,但是效果并不好,如今经过阿里的手,仍未出现「回春」的现象。

各部分之间相互串联,想法挺好,但是独立出来的各生活部门,与美团融为一体的战略相比,显得有些繁琐。因此,仍处于一个观望期。

商家,口嫌体正直

羊毛出在羊身上,美团此番盈利最根本的源头就是商家。

在过去,饿了么、美团两个平台打的是价格战,商家吃着两家的补贴红利。到了2018年,美团上市,饿了么被收购,尘埃落定后双方停战,开始做起了盈利的生意,此时的商家开始过起了苦日子。

在过去,与饿了么相比美团给予商家的是更多的补贴和较少的抽成,而现在为了盈利,美团给予的补贴越来越少,抽成也从过去的8%,涨到了现在的20%-30%。

在外卖平台行业内中,抽取佣金主要分为两种模式,平台配送和商家自行配送。目前,在美团上平台配送的订单占比近70%。

有相关数据统计:在饿了么上,平台配送的商家抽佣率约为15%-25%,自行配送的商家抽佣率约为5%-8%;在美团上,平台配送的商家抽佣率约为15%-25%「商家反映多为22%」,自行配送的商家抽佣率约为5%-10%。

这组数据上就可以看出,饿了么在优惠上就有着些许优势,但是这并没有动摇美团在商家心中的地位,为什么?其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点。

其一,美团的价值观是,消费者第一,商家第二。为了协助平台拉新,美团会要求商家去做满减活动。例如,满30减5等。因此,美团的这个政策更吸引用户。毕竟想要留住商家,除了降低抽成外,消费者的活跃度也是重要一环。

其二,美团丰富的服务品类。很多餐饮店为了节省成本,多开在人流量较少的地方,因此想要增加获客量,只能借助美团和饿了么的平台。就目前的局势来看,美团的用户粘性更强,品类服务也更丰富,因此,商家在上面的曝光度也更高。

在想要快速盈利的情况下,猛薅商家的羊毛是一个不错的办法。美团在自身紧密系统的加持下,商家一时也难以找到与之相抗衡的平台,即使满口怨言也只能排队交钱。

结尾

曾被诟病「无边界」的美团,逐渐放慢了开疆扩土的脚步;被视为亏损成瘾的它,也用盈利财报和4000亿港币的市值证明了自己。

但美团的野心远不止与为此,王翌曾提出的「万亿美团」才是它的目标。总的来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努力。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9-25
美团红利在即,阿里难挡其势?
在过去的几年中,美团的外卖业务一直被外界视为是烧钱的行业之一,盈利能力也一直备受质疑。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