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工业品“智造号”高铁到站,中国制造请上车

不断“刷新”海尔的张瑞敏,正在密集投下一枚枚数字化的“石子”,泛起片片涟漪,而后连片成面,激荡起了波涛汹涌的“智造”浪潮。

这场数字化转型最初始于消费端,随后溯游而上,来到了上游的采购环节——在这里,海尔找到了京东工业品助力。

如同海尔一样,中国的数字化浪潮广覆C端消费品之后,开始转移到了工业品市场。

京东工业品平台,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9月17日,亮相第21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的京东工业品,又拿出了其最新的解决方案——智能工业物联网产业平台解决方案。

以Iot技术和智能采购技术为武器,京东工业品试图搭建从“端数据”一直到“云处理”再到产业链多维融合的集成智能供应与服务的全链路解决方案。

过去,中国制造业坐拥人口红利,依靠人马勤勉拉车。但现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下游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工业互联网的红利迎面而至,中国制造业向“智造”业升级变得刻不容缓。

而先行入场的京东工业平台,正在全链条赋能、助力中国制造企业,尽快登陆“智造号”高速列车。

1、制造业的荣耀和遗憾

钢铁,号称工业的粮食,钢铁行业,是中国制造业的支柱行业。

发轫于1949年的中国钢铁工业,至今依然没能摆脱对一线工人的依赖。

超过40度的炼钢车间里,钢包里通红的钢水高达1700度,制造了一阵阵扑面而来的高温热浪。穿着厚厚防护服的炉前工人,正在钢水飞溅的炉口测温、取样、检修,淋漓的汗水如同瀑布倾流而下,衣服从内到外全部湿透。而万一出现钢水泄漏等意外事故,钢铁工人们非死即伤。

这是一个又苦又脏又累又危险的岗位——如何把这些工人们从艰苦的炼钢车间解放出来?

包括钢铁行业在内,以“智造”升级“人造”,从“量大”走向“质强”,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新命题。

一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制造大国。

2004年,中国制造业的规模超过了德国,而后快马加鞭,在2006年超过日本,2009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0027亿美元,是制造业规模第二大国家美国的近两倍,规模超过美国、日本和德国三大制造强国之和。这一年,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基石的制造业,对GDP的贡献已经高达29.4%。

虽然规模登上全球之癫,但受困于“大而不强”、效率低下等短板的中国制造业,亟需一场数字化、智能化浪潮的洗礼,这不但中央高层的政策指引,还是制造行业的集体抉择。

2018年6月初,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提出“2020初步建成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的国家发展目标。

而制造业升级的内生欲望也相当迫切。抽样调查显示,在全国10个城市1815家企业中,73%的企业有实施智能制造的强烈意愿。

上下呼应,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数字化升级,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2、“智造号”高铁到站

要跨越到中国“智造”的数字化彼岸,难度不小。

首先,大量中长尾的制造企业,生产设备陈旧,并未进行智能化改造,尚处于数字化的荒漠地带;其次,制造企业的生产资料、装备种类繁多、生产厂家众多,统一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分析难度大;此外,制造企业之间隔阂着一道道围墙,纵向、横向的融合融通、相互促进的产业生态尚未形成。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零售集团企业业务负责人宋春正,体察到了这一困境,“工业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亟需用技术实现一场’内外兼修’的流程再造。”

身负这一使命的京东工业品,在工博会上发布了业内首个智能工业物联网产业平台解决方案,推动工业互联网落地的“京东模式”呼之欲出。

500个品牌、2000多款产品、超5.7亿次服务数据,是京东智能工业物联网产业平台解决方案的底气所在,它身负重任——打破工业物联网应用“难落地”的僵局,整合京东IoT技术能力和数据积累,结合自身在企业市场服务领域长期积累的经验、资源及技术优势,助力各行各业登陆“智造号”列车。

一幅展示在公工博会现场的钢铁行业数字化全景图,成为京东智能工业物联网产业平台的具象化的“说明书”。

通过设备连接、设备管理的核心技术,京东工业品可以赋能钢铁工业的全流程,在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仓储运输等核心生产环节中实现设备快速接入,将生产环节中每一个部件的工作数据进行记录、收集、汇总并高效分析,实现厂区单点设备及整个厂区设备管理、监控、预警等功能。

工作条件极为艰苦的炼钢车间,终于可以通过数字化改造,把炼钢工人们解放出来了,而钢铁行业也同步实现了“智造化”升级。

从上述案例不难看出,京东智能工业物联网产业平台解决方案,已经挺进纵深到制造业的全链路、全流程,从“端”到“云”推动产业链融合,助力制造企业实现全方位“智变”。

过去,很多企业发布的数字化改造方案,蜗居、断层于某一个、某几个环节。但智能化制造要求企业必须打破局限于内部的生产运营边界,把企业全流程的产销环节,纳入全局的运筹帷幄之中,这个系统必须形成全链路的数字化闭环。而“京东模式”达成了这一诉求。

京东工业品的“智造号”高铁已经到站,敞开大门欢迎制造企业上车。正如宋春正所言,“京东工业品提供的智能工业物联网产业平台解决方案,是在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激发工业互联网乘数效应的有益尝试。”

3、撬动智能化采购的支点

生产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并非京东模式的终点,上下游供应链的数字化升级,也在同步进行。

制造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的诸多滞后之处,已经成为了中国制造业升级的障碍。

工业制造业领域的采购,长尾商品多如牛毛,一家大型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动辄牵涉数10万级SKU,需要对接的供应商多达几千家。非标品种类过多还导致其价格体系不透明,质量参差不齐。

繁重的采购工作,让企业供应链管理成为“不可承受之重”。

其次,仅凭人力线下采购的传统模式,还可能会出现贪腐等管理性风险。

另外,制造业往往对工期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一旦某个设备突然出现意外故障,无法按时交付货物,企业就会面临高额赔偿的风险。

压力之下,不少大型制造企业,不仅需要长期驻场专业技术人员,还需要储备大量备用设备、零件,占用大量的资金,人力成本、库存成本高企。

这些痛点,最终被京东工业品平台一一化解。京东智能工业物联网产业平台已经与京东iSRM智能采购管理系统实现了打通,为企业搭建了“天眼”和“大脑”,可以实时收集、上传、分析设备生命的周期数据,精准预测设备寿命,并合理备货,一旦出现设备故障,就能自动触发补货机制。

打通上、中、下游,把供应链效率提升到极致,成为制造业供应链改革的主导者,京东的底气并不仅仅在于模式优势,还在于京东“有经验、有技术、有资源”,天时地利人和兼具,形成较强的综合竞争力。

正在进行数字化升级的某制造企业,成为了这一服务的尝鲜者。

过去,这家制造企业采购的非标长尾商品多,采购周期长,管理难度大,采购效率低。而借助京东的移动采购管理工具,以往长达数日的审核周期缩短至0.4天;而依托京东成熟的企业专属物流体系,包括偏远地区在内的全国平均妥投时间已压缩至36小时,86.9%的商品妥投时间小于36小时;结算效率也同步大幅提升,2019年上半年,这家企业通过京东智能采购平台共开具超30万张发票,其中发票抬头多达200多个,节支率高达12.3%。

远超预期的效果也让企业相关负责忍耐相当惊喜,“京东工业品的iSRM平台,帮助公司实现了国内首个服务链条全覆盖、资源完整、数字化能力强的综合型工业品服务平台。”

多年积累的优势,已经让京东成为了企业采购的第一电商平台。

目前,京东平台已经聚拢了超过700万活跃企业客户,包括超5000家大型集团企业客户,389家中国500强企业,80%在华世界500强企业。

不但提供通用型服务,京东企业业务还下探十余个垂直行业,比如政府、能源、运营商、交通等,推出适配行业具体需求的定制化方案。

典型如同铁路行业。铁路检修工人们,为了保证铁路交通的安全运转,一年四季都要穿行在风里雨里。由于铁路沿线跨度大、线路长、点位多、地点分散、现场环境复杂,一次巡检往往持续数十个小时,而且人工携带设备极为有限,临时的大小故障,有时也无法得到及时检修。

在京东工业品的推动下,一大批量身定制的铁道巡检记录仪登场,集纳照明、信号、记录多种功能为一身,可充分满足铁路工务,电务,供电,运输等场所小范围施工照明的需求。

有了这样的智能设备,铁路检修工作轻松不少,效率也大幅提高。如今,全国18家铁路局已全部与京东企业业务达成合作。

起步于2013年,深耕6年之后,京东工业品已经成为集物联网管理、寻源系统,到商品采购管理、履约交付、对账支付及售后服务的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

不仅仅京东,与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浪潮“同频共振”,中国互联网企业正在快马加鞭,集体转向企业服务市场。

根据普华永道的统计,2025年,中国科技企业整体市值规模将达到40-50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企业服务市场的占比,将达到一半以上。

而提前入场,着眼长远的京东,已经跑到了前面,有望成为几十万亿企业服务市场的头部赢家。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9-24
京东工业品“智造号”高铁到站,中国制造请上车
不断“刷新”海尔的张瑞敏,正在密集投下一枚枚数字化的“石子”,泛起片片涟漪,而后连片成面,激荡起了波涛汹涌的“智造”浪潮。这场数字化转型最初始于消费端,随后溯游而上,来到了上游的采购环节——在这里,海尔找到了京东工业品助力。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