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娃吃下苹果,谎言便植入了人心

文|吴俊宇今天本来要发的稿子又发不出来了,为了凑版面,继续推荐两本有关书。

一本有关德国历史名叫《金与铁》,另一本名叫《人间失格》,太宰治写完这本自述体小说之后便直接投湖自尽。

借着这两本书顺便谈谈对话和欺骗这组话题。

同样是谈欺骗这个主题,《金与铁》和《人间失格》的阐述真的还蛮接近的。两段话合在一起读,实在是有意思。

《金与铁》中弗里茨·斯特恩是在讨论威廉二世时期德国人之间的相互欺骗。里面这段话让人印象相当之深刻。

生命并不像萧伯纳曾经说的那样,是善与恶的力量泾渭分明的“道德健身房”。历史学家也不是某种道德裁判。

但区别的确存在……“我们无法靠真正的清点证明,某个时代现实生活中的恶人比另一个时代更多。但我们可以说,在某个时代,不怀好意的的伪装的确更有理由和实用价值”……

一个自以为是的的虚伪个体行为变得如此司空见惯……以至于暗示这些行为模式已经上升为支配体系……虚伪变成自欺……在共同努力和相互关系中对世界产生可怕的影响……人们种下风,却不知道一代人之后将收获风暴。

《人间失格》之中,太宰治是在讨论自己周边人的欺骗。这段话同样阐述了人和人那种假笑的状态。

互相欺骗却又令人奇怪地不受任何伤害,好像对互相欺骗也没有察觉,这种相互不信任的例子是活生生的,正因为如此而显得清晰而明确,在人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不过,我对相互欺骗这种事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就连我自己也是整天通过滑稽搞笑来骗人的。

我对那种修身教科书式的正义的道德不可能抱有太大的兴趣。在我看来,那些互相欺骗却清爽而开朗地活着,或有信心能够活着的人,才是令人费解的。人最终也没有告诉我其中的真谛。如果明白了这种真谛,我对人就不必那么恐惧,不必拼命地为人做事了,也不必与人的生活对立,每夜体验那种地狱般的痛苦了。

一个是国家社会层面的相互欺骗,一个是人际交往层面的相互欺骗。在欺骗这件事情上,德国人、日本人、中国人,其实没啥区别。人的操性永远就是如此。

之前和人讨论《圣经》里对人性的定义。老师和我说,圣经对人本质的论述,属于“复杂偏恶”。人性里对于犯罪的向往——这个罪,不只是说法律里的罪责,是那种悖逆神、想取而代之的罪,其实就是夏娃吃苹果开始的。

人不想服从神的安排,想反抗,但又有对神的崇拜的需求。

从这个角度看,欺骗几乎就是上帝造人时与生俱来的东西——夏娃在吃下苹果的那一刻,谎言就深深植入了人心。

这样的欺骗在政治、社会、商业往往也是寻常可见。

从去年年底开始,就在不断观看台湾蓝绿吵架节目。两个阵营的撕裂和争执一开始看起来很有意思,最后却发现令人作呕。

这种作呕并非说到底有多不道德,而是整日叽叽喳喳的争吵几乎毫无意义。毫无信息量的信息在每天洗澡时塞进大脑,正如洗澡水顺着耳朵给堵了脑子。

蓝绿之间经常围绕一个议题吵来吵去,虽然双方明明都知道对方所表达的意思,却总是试图把曲解的意思强加到对方身上,再站到道德高点批判一番。

语言叠床架屋,你以为几十个政论节目可以把问题阐述清楚,实际上这些政论节目却是把水越搅越浑。

人们的思想中经常同时存在着思想、愿望、评判、期望和目的之间的相互矛盾,但他们却对自己身上的这种不一致性毫无察觉。或者说,人们知道自己身上的不一致性,却假装不知道。

蓝绿的争吵,其实就是这种逻辑。

甚至连我自己都是一个这样的人。作为冷暴力的爱好者,我习惯于用缄默代替语言,因为缄默也是一种假装,这种假装的作用太大了,它具有强大的震慑力,总能让试图占据上风的博弈者无计可施,最终只能跟着你的节奏来走。

懂装不懂、不懂装懂的现象到处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揣着糊涂装明白的问题也到处都有——我们今天的互联网世界,其实也就是这样一个世界。

企业之间的公关战,哪个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各方其实都清楚问题出在哪里,却假装不知道,但却依旧通过媒体采用片面武断的方式去攻讦。

媒体也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反正只是利益关系站队而已,冠冕堂皇的一番慷慨解囊陈词之后,后面的行为全是表演。

最后战争成为了大型剧场,每一个角色各安其位。所有动作只是演给老板和公众看而已。

好一场奇怪的战争。

演员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我们的世界成了戈夫曼嘴中的“舞台”。

按照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的说法,在社会这个舞台上,每个个体都是舞台上的表演者, 表演者的表演与观众的反映都要遵守一定的显规则或隐规则。

这些规则与表演者的社会经验构成了表演者的心智,定义着表演的互动情境并指导着表演者的行为。表演者通过在舞台上的身体表演给观众制造某种印象,不断地理解并运用身体的各种象征姿势、符号来制造所期望塑造的印象。

我常常想一个问题,人心太难揣测,如果能够像三体人一样意识共享就好了。

然而意识不可能共享,如果真的共享,人离蜂后统治的蜂群社会也就仅仅只有一步之遥。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这些科幻作品中外星人的社会结构往往是群蜂型的,一个蜂王控制着其他蜂群指哪打哪。

当时这些科幻片其实反映了当时西方世界的某种忧虑——苏联这样的极权国家在太空占据优势,正如蜂群一般正在入侵文明社会。

所以我一直认为,人心隔肚皮从这个角度来看,倒是一件好事——它避免了人陷入更深层次的原子化。人在这种隔肚皮的情况下,至少还能呈现出难以预测的一面。

人心隔肚皮的问题太多,我倒逐渐想起哈贝马斯的那些社会交往理论——不过我一直认为,哈贝马斯的理论仅仅只是一种美好的期待。

哈贝马斯对说话人的语言行为有着三个不同的有效性要求: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

然而,每一个要求,几乎都比登天都难。

在哈贝马斯看来,“如果不弄明白如何利用说话就某事达成理解,人们就不知道理解说话为何物。”语言的基本功能就是协调众多独立主体的行为,这使得大家交往互动有序,不起冲突。

因此,哈贝马斯希望通过共识的形成来实现社会的整合。可问题是,对话几乎无从展开,情绪化的互联网讲究的从来都不是共识,而是撕裂,更大的撕裂。

我曾经在《社交媒体凝聚社会共识》一文中提到,社交媒体的每一个不同的事件中,带着不同的意义系统,有着不同的见解和看法。

这些不同的见解、看法、意义,在一个公共场域中进行充分碰撞,是可以沉淀出一个多元化共识的。人们或许不能完全认同他人的视角、价值、看法,但是能在其中寻找到同理心,社会也因此能够形成最大公约数。

然而,同理心永远是少数人的同理心,多数人其实还是在碰撞之中不断走向撕裂。

这也正是为何互联网只会带来一个又一个平行世界。

--------------------------------------------

作者 | 吴俊宇 公众号 | 深几度

作者系独立撰稿人,微信号852405518

关注科技公司、互联网现象的解读

曾获钛媒体2015、2016、2018年度作者

新浪创事记2018年度十大作者

品途网2016年度十大作者

腾讯科技2015年度最具影响力自媒体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9-09
夏娃吃下苹果,谎言便植入了人心
文|吴俊宇今天本来要发的稿子又发不出来了,为了凑版面,继续推荐两本有关书。一本有关德国历史名叫《金与铁》,另一本名叫《人间失格》,太宰治写完这本自述体小说之后便直接投湖自尽。借着这两本书顺便谈谈对话和欺骗这组话题。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