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梦 编辑/单一
早年在旷视内部流传一句话:If not me,then who?If not now, then when?属于旷视的时刻或许即将到来。
8月25日旷视在港交所提交招股书,启动上市计划 ,如果审核通过,旷视将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真正的人工智能公司。
“人工智能创新就是一场无限游戏,它始于几十年前,并终将超越这个时代。”旷视联合创始人兼CEO印奇在给投资者的信中如此写道。
为什么旷视可以先跑出来?在信中印奇提到,旷视自创业的第一天起,就全力投入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性研究中,专注于一些当时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突破性项目。可以看出“极致精神”是刻在旷视团队的骨子里的东西,就连玩游戏都不会掉以轻心。
据传在旷视还是一间百人规模小公司的时候,公司办公室还专门设立了游戏厅,里面的一台街头篮球机是员工们工作间歇的最爱。本是放松用途的游戏机却成了大家一争高下的擂台,大家会认真研究站位、姿势、手臂屈伸角度和抛出弧度——专业术语叫做“调参”,以研究出最佳、最快得分点为乐。
这种“极致精神”让旷视在人工智能这场无限游戏中也赢得了“最佳得分”。成立于2011年的旷视,仅用八年时间,就从一个仅有十多个人的小团队,成长为一个拥有2300多人的人工智能领域排头兵。世事变迁,但永恒不变的是旷视对星辰大海的追求,以及永不言败的精神。
“当时,人们总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件很复杂并且离我们生活很远的事情,但我们要做的,就是运用机器和技术探求人类的根本性问题:解密人类智慧,破解人类认知、学习和决策等过程的奥秘。”时隔8年,印奇在信中写到,至今他仍然能够想起当年创业的初衷。
AI弄潮儿
如果这次上市成功,旷视将成为国内AI第一股。
而在此之前,旷视早已是诸多光环加身。据统计,旷视在各项国际人工智能顶级竞赛中累计揽获22个项目的世界冠军,在多个图像感知任务中表现突出,屡次击败来自世界科技巨头及顶尖大学的研究团队。诸如,过去两年中旷视就摘夺了计算机视觉领域最权威的国际竞赛之一“COCO”的7项世界冠军。就在昨天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科技部公布了新一批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其中由旷视牵头建设“国家新一代图像感知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虽然现在人工智能领域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技术浪潮,专家们纷纷称AI的发展对于整个社会都有影响,甚至会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推动力。然而在八年前,人工智能所面临的却是不折不扣的“寒冬”,看好其前景的人寥寥无几。
但在清华大学培养计算机技术精英的姚期智实验班却是另一番景象。来自芜湖的印奇、来自新昌的唐文斌和来自福州的杨沐是三个标准的“极客”。三人各有所长,唐文斌专攻图像搜索,印奇擅于视觉识别和硬件,杨沐则以数据挖掘见长。
旷视早期创始人团队:
唐文斌(左)、印奇(中)、杨沐(右)
2011年,一部iPhone,让印奇和唐文斌走上“创造”之旅。iPhone有前置摄像头,凭借两个人在视觉技术方面的积累,唐文斌在宿舍里约上印奇一起研发出名为《乌鸦来了》(CrowsComing)的体感游戏——玩家通过摇晃头部控制游戏里的稻草人,拦截从天而降偷食庄稼的乌鸦。这款小游戏一度冲上AppStore排行榜的前5名,还获得了清华大学第三十届“挑战杯”特等奖。
“我们要不要创业?”三人一拍即合,2011年10月,旷视正式成立。
创业之初,印奇就为公司订下了明确的“三步走”发展策略,先教会机器识人,再教会机器识别万物;最后则是实现“所见即所得”的机器之眼。印奇解释说,从人脸识别入手,是因为这是目前被使用最广、也是最便捷的识别方式。
在三人的感召下,旷视先后聚集了杨沐(IOI 2007 金牌)、杨弋(IOI 2007 金牌)、周而进(IOI 2009 银牌、IOI 2011 金牌)、范浩强(IOI 2011 金牌)等一批天才选手。
非常短的时间内,旷视团队就推出了Face++人脸识别云服务平台。在这个开发者服务平台,即使没有编程经验的产品经理也可以利用Face++提供的服务尝试开发有人脸识别功能的产品,开放平台降低了面部识别技术的应用门槛。
“Face++”火了。
用产品选择技术
“市场是技术创新的最佳推手。”印奇在给投资人的信中说道。在商业化方面,印奇和团队想的很明白,到底赋能哪个行业,可以和哪些客户在一起,做什么产品,会产生了什么价值,都要真正到市场中去检验。
从C端转型后,旷视推出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商业产品——FaceID。
2015年3月,在德国汉诺威IT博览会上,马云举起手机,通过支付宝“扫脸”支付,购买了一款1948年汉诺威纪念邮票,这也是国内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商业领域的首个产品雏形。伴随马云成功“扫脸”支付,旷视,这支成立只有三年多的团队,第一次站在了聚光灯下。
除手机安全支付外,随着FaceID云服务日益稳定,旷视也开始将发展的目光瞄准手机人脸解锁市场。5号员工陈可卿曾带领团队,主导了多个主流安卓机型的手机人脸解锁功能的开发。
在个人电子设备领域,旷视拥有个人设备解决方案和SaaS解決方案。前者主要面向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厂商,为其提供身份认证和优化摄影类的技术解决方案。SaaS解决方案,主要是指为第三方企业提供基于人脸特征、人脸比对等的身份认证解决方案。
正如给投资人的信中所说,旷视最初聚焦深入于覆盖范围极为广泛、存在大量痛点、且切入点非常明确的垂直领域,即个人电子设备领域。团队从最早的围绕手机的主要场景到以城市为场景,到现在以供应链为核心的场景。
环看行业,在过去几年里,计算机视觉公司们都在积极探索各自的核心赛道,或赋能百业,或发力金融,或紧跟医疗,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化。而旷视选择了“物联网”这一切入点,聚焦于个人物联网、城市物联网和供应链物联网等垂直领域。
旷视从仓储物流领域切入AloT,也是国内少数涉足供应链物联网的AI公司。
资料显示,2017年,旷视成立了战略投资部;2018年4月旷视团队全资收购了物流机器人公司——艾瑞思机器人,这家公司为旷视进击物流行业提供强大的软硬件实力。今年1月战略发布会上,旷视创始人兼CEO印奇正式宣布向智能仓储物流领域进军,并推出智能机器人网络协同大脑“河图”。
制造、物流等行业苦于找到合适的工具去进行智能物联,其很多产品只做到了物联却不足够智能,不同系统对接耗时费力,“河图”就像一个全能系统工具箱。比如在订单激增时自我进化,提高系统运作能力,还帮助企业顺利接入不同系统的产品和方案,以此提高供应链企业的效率。
找到场景,然后深扎进去。团队在诸多尝试之后,逐渐摸到AI商业化的“脉”。场景对技术提出要求,接着催生出产品,产品在应用过程中产生新的数据,数据反过来优化算法和技术,数据循环促进着新场景的解锁。“工程师要学习像销售一样思考,销售也要具备工程师式的思维。”印奇在信中说。
做AI时代的英雄
除了公司发展的战略,在这封致股东的信中,印奇重点还阐述了旷视组织基因和对员工的要求:一是打破边界的思考者;二是思维缜密的行动者;三是深度成长的学习者。
“塑造伟大的公司即是塑造伟大的组织。”旷视想要成为人工智能领域领军者,需要的是一批能打仗、打硬仗,兼具思考力和执行力的队伍。
旷视的slogan
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培养计算机技术精英的姚期智实验班的三位创始人让旷视成立初期就以技术优势吸引了一批技术大牛。
比如前面提到的5号员工陈可卿,他在高中斩获了全国信息学奥赛金牌,并被保送清华计算机系,大二实习就加入了旷视。而6号员工范浩强,今年才25岁,就已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拿下了4个世界冠军,是旷视“技术信仰”基因代表性人物之一。
2016年,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大牛孙剑博士辞去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一职,加入了旷视。他在计算机视觉及深度学习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获得了数十项世界级奖项及认可,被广泛认为是该领域最权威的科学家之一。
创始人之一杨沐曾在采访中提到,旷视虽是一个学生创业的公司,但有着一种深入骨子里的极客基因。8年时间,旷视已从最初3个人的草台班子,到现在拥有超过1400名科学家、算法工程师及产品开发人员组成的强大研发团队,并已在国际权威编程比赛中斩获40多项世界金牌。
但是,从AI技术到商业之间,到处都是鸿沟。在商业化落地上,团队一直在尝试。“我们学到了很多,学一个东西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犯错,你如果不去做可能永远都不知道。” 印奇曾在采访时说。
2019年1月,旷视召开战略发布会,其品牌LOGO也从原来的“Face++”变成“MEGVII”,其带有强烈的漫威风格。
印奇认为,创业者都有英雄情结,这个英雄情结不是自己去做这个英雄,而是让这个公司成为时代的英雄,一定要让优秀的人发挥才华。同时你要清醒,要虚怀若谷。对于公司的成长来说,CEO既是最大的动力,也是最大瓶颈;如果你的成长速度慢于公司发展,就会成为本质的制约。
“企业如人,一个企业能走多久,无论是文化、能力以及最后的结果,和它的创始人几乎如出一辙,所以创业的本质是自我修炼的过程。”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