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德国人为什么不喜欢网购?
据国外媒体报道,德国人在接受网络购物方面,普遍要慢于其他欧洲国家,而且相关数据显示,他们在“退货率”方面高居首位,达到了50%,紧随其后则是荷兰、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此外,德国还拥有欧洲最高的发票交易率,这意味着,他们有更轻松的退货流程。基于此背景,亚马逊、Otto Versand等在线零售商都陷入了尴尬,大量退货,不仅会直接影响到销售额,还会对品牌形象造成冲击,更实际的问题在于:持续飙高的物流和包装费用,况且,类似亚马逊之类的大型跨国企业,每月的预算和财报整理都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如今退货率高居不下,会让这项工作的复杂度加倍,简直就是一团乱麻。
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退货状况,意志力稍弱的企业估计就干脆直接放弃德国市场,转而去澳大利亚、美国等地,但优秀的企业之所以能发展壮大,正在于管理者能在“混乱”中寻找到机会。德国人网络购物退货率50%,企业就想方设法地了解用户需求,如增加AR功能,推出试用装等等,有的企业甚至把“退货流程”变成营销资产,让德国人“买得愉快,退得轻松,总之,在德国或者整个欧洲,越是能挑剔的人,越可能成为真正的上帝。
惬意生活,德国人为什么不喜欢网购?
德国人不喜欢网购,背后有很多重因素,零售是一个国计民生项目,涉及到经济、科技、制度和人性,或许只需要对比那些酷爱网购的国家,就能得到一些答案,甚至会引发一番非常广泛的讨论。
众所周知,过去十年,网络购物在中国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移动互联网风靡之后,女性朋友们可以随时随地购物:家里的沙发、公交车,还有单位的厕所里,都能下单购买一桶零食或者一辆自行车,毫无疑问,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以及阿里巴巴、京东、聚美优品等一大批电商崛起,给中国消费者提供了硬件基础,而时下中国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人们把几乎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能惬意逛街的日子越来越少,如此的社会背景,则促成了中国消费者网购的主观意识,况且,相比于实体店的商品,网购在价格上一向非常具有竞争力,或许,这是很多中国消费者“迷恋”网购的最重要的原因。
相比之下,德国消费者的生活状态,则是另外一番天地。首先,他们没有便宜的智能手机品牌,没有华为、小米、Vivo和OPPO,中国的手机又不能卖到那里去,基础的网络建设未必就真比中国要好,更重要的则是,他们早就经历过“拼命工作”的状态,整个国家都处于一种“高福利”的滋养中,依旧能找到很多时间来享受购物的的乐趣,而且,他们向来严谨,不会接受有瑕疵的商品,导致德国网络商品的价格也不占优势。
与其说德国人不喜欢网络购物,倒不如说,他们的社会状态不太需要网络购物,我们对比中国、德国消费者之于网络购物不同的态度,更多地是在讨论社会的发展阶段:
十年前,有一部电视剧《蜗居》,主人公海藻的经典台词:网络购物永运也取代不了实体购物,因为逛街是女人的天性,即便是干逛不花线。在一次中国年度经济人物颁奖典礼上,王健林和马云对赌10亿:如果电商经济的份额能达到整个零售经济的50%,他输给马云10亿。彼时的中国首富是王健林,而阿里巴巴还在优化支付流程和物流配送,筹划着在纳斯达克上市。十年之后,海萍的预言表面上看,似乎并没有错,城市中依旧充斥着高档商场,一家接着一家,但这些商场除了提供免费空调之外,更多地是充当“线上购物”的试衣间:消费者都是在实体店试穿之后,然后在网络上购买同款;另外,王健林虽然没有真正地输给马云10亿元,但首富的位置自此摇摇晃晃,马云则成为中国最具有影响力、最励志、最具审美性的企业家,这一切的改变均来自中国消费者“迷恋网购”的生活习惯。
可以说,中国的网络购物是来自于一段特殊的历史,既赶上了智能硬件大爆发的时期,又恰逢社会的深度变革。相比之下,德国则没什么类似的物质条件,甚至因国人的惬意生活,德国的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攀升。不同的背景下,很难说孰对孰错,但要接受新事物,努力、勤奋地工作,总是没有错,况且,电商们也从来没想放弃德国。
德国网购:越挑剔的人,越会成为上帝?
虽然德国人不喜欢网购,而且退货率高达50%,有一些奇葩的用户,本来只需要一件裙子,但会下单三件,不同的颜色和款式,这样她们就能在家轻松地试穿,但这些都没有让排名前几名的电商有丝毫的退缩,他们坚信吞下德国市场这块难啃的骨头,不仅有利于提升品牌知名度,而且也能升级自己的服务体系,从另一个角度看,越挑剔的消费者,往往会提出更高标准的体验要求,帮助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同时,自己也会变成真正的上帝。
事实上,为了应对德国消费者的“电商嫌弃症”和高居不下的退货率,各家企业可谓各显神通,如时装零售商Zalando正在尝试通过发布模特服饰视频以及采用machine learning技术,来为消费者匹配合适的尺码,以降低退货量;电商巨头亚马逊则引入了增强现实技术,如果消费者想购买一款家具,完全可以利用AR技术获得商品的全息投影,真真切切地感受“家具摆在客厅里”的效果。当然,因为德国退货率高居不下,一些企业干脆打造最完善的退货系统,让消费者“买得愉快,退得轻松”,甚至把“优秀的退货流程”作为营销资产,用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虽然如此做法治标不治本,但也不失为一种“电商竞争”的即战力,更有激进者,在消费者选择退货之后,派出专业的市场调研小组,以充分收集相关消费者的信息以及了解其心理状态,从而更好的调整经营策略。
全球各地文化、制度是多样化的,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太相同,或许,只有真正多元地理解世界,才会给企业的发展制定出“合理”的策略,不至于固步自封。(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 / 文)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