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的出行战事

文/单一 编辑/叶丽丽

7年时间,滴滴先后在与快的、Uber的竞争中胜出。

彼时,在出行领域引起变革的正是打车方式。滴滴出行CEO程维曾在演讲中回忆道:2012年,当他辞去支付宝B2C事业部副总经理,决定在打车领域创业时候,很多朋友告诉他“打车软件不靠谱”。

“朋友们”的忠告并不无道理。

时间往回走7年,鉴于中国社会的信用状况,没有多少人会相信网上随机叫一辆网约车,车主就会按照约定时间到达约定地点;在大部分司机师傅的手里,还没有普及智能手机;收费习惯仍旧停留于现金......

即便已经在打车软件战火纷飞的前夜,依然很少有人会觉得打车方式会迎来变革——直到硝烟突然弥漫

胜出之后,程维把“滴滴打车”改成了“滴滴出行”。7年后的现在,出行领域或将再次迎来变革。而这次的变革,也不再是像7年前聚焦于某个领域,而是整个大出行生态的变革。

观念变革

先来看两组颇为“有趣”的数字。

根据公安部交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上半年,国内汽车保有量为2.5亿量。如果按照总人口13.95亿来计算,那么,全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为179辆。也就是说,每100人当中,只有不到18人拥有私家车。

另一组数据是,根据中国汽车协会的数据显示,全国今年上半年汽车销量为1232.3万辆,同比下跌12.4%。从去年7月份,到今年6月份,车市已经完成了悲壮的“十二连跌”。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协会

不难看出,国内在人均汽车保有量只有不到18%的情况下,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欲却在下降。

有车主大致的算过一笔账:

家和公司之间车程大概十公里,算上周末出行,一个月的燃油成本在1000元左右;公司小区每月停车包月在300元;每周去2次商超消费,停车费在50元左右;除此之外,每年还有定期的大小保养以及维修折旧。

算下来,即便是保有一辆不算很贵的私家车,车主每天摊下来的成本在大几十元,甚至更高。

而在这么高的成本下,每次车主的用车时间基本上在2小时以内,大部分时间车辆处于闲置状态,还包括高峰的堵车时间。也就是说,如果换算成单位时间,车主在极短的车辆使用时间里,却付出了极高的成本。

相比之下,城市内选择打车或者地铁出行,除了节约成本之外,即停即下,也让消费者有了时间的保证。

实际上,这也是消费者对出行理解回归了本质。购车是为了出行,如果有比自己购车更经济的选择,消费者放弃购买私家车,选择可替代的出行方式也合情合理。

车企求解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车企也在纷纷求解。

投资和自营出行平台成了各家车企求解自救的最普遍答案。

投资方式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吉利战投的曹操出行。根据官方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底,曹操出行投放的新能源汽车已经超过了3.2万辆。在车企的自解当中,吉利的布局显然是其中的佼佼者。但相比于老大哥滴滴,远远不在一个体量之上。

而其它诸多车企,在车市寒冬之下,也纷纷下海出行领域。比如,长安汽车的长安出行、一汽的红旗出行、上汽的享道出行、东风的东风出行。

最近,大肆宣扬进军出行市场的是融合百家的T3出行。

长安、一汽以及东风三大车企,联合腾讯、阿里以及苏宁共同投资成立的出行平台,投资总额为97.6亿元。在外界看来,T3或将是能够和滴滴一较高下的企业。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自上月召开发布会,公开招募司机以来,T3的表现显然有些经验不足。据了解,为了吸引司机入驻,T3出行方面开出了近7000元的底薪,且社保齐全,车辆维保均由平台方承担。

但真正到了落地时,据注册的司机反馈,底薪直降到2600多元,这也直接导致了司机的集体罢工。在司机运营方面,T3的策略也欠妥,司机没有动力干,乘客却打不到车。

大部分车企的求解自救,在目前阶段来看,并不算十分的明朗,踩坑变得稀疏平常。

贩卖流量

在切入出行赛道之前,对大部分车企而言,依然是纯做买卖车辆的生意。但跨界转型,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一件能够轻易做成功的事。

下海出行,有车,固然是车企手中的一张好牌。并且,在出行领域,运力的供给仍然及其紧缺。滴滴曾在此前公布数据,北京地区在运力需求的高峰期,几乎有1/5的用户无法打到车。

一方面有车,一方面需要运力,这本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型。但实事却并非如此,由于几乎没有对用户的运营经验,即便是有车有运力,车企也无法将用户流量引导到自己的平台上来,更别提如何去留存他们。

正是看准了车企的这块软肋,各家地图平台也做起了“卖流量”的聚合生意。

单从商业模式上讲,“车企+地图”的“联姻”十分合乎逻辑。

当用户点开地图软件时,很多人想要打车,在地图软件上接入线上约车功能,也能够解决用户即时的出行需求。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未必。

用户使用地图软件,解决的主要还是“导航认路”的需求。那么,用户在何时会有这样的需求?

第一,对自驾用户来说,长途行驶且不认路的情况下会开启;第二,在用户步行可接受的范围内,且不熟悉路况下。在这两个主流的地图使用场景中,都没有“打网约车”的需要。

以高德地图为例,从2017年就推出了打车业务,但据《晚点LatePost》报道,高德的日订单量在70万单左右。即便是加上其余在出行领域玩家的日订单量,和滴滴的2000多万单相比,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即便存在运力短缺的客观情况,对纯贩卖流量的模式来说,在出行领域基本上是无法走通的。

最佳拍档

对车企来说,加入滴滴或许依然是当下困局的最优解。

于滴滴的开放平台来说,是在他们现有的运力上做加法。在用户对运力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往上做加法才是解决需求的关键所在。

迄今为止,沉淀了7年的滴滴,已经在400个城市为5.5亿用户提供过出行服务。从2012年至今,滴滴是用户经过层层过滤,最终选择的结果。

在车企端,除了垂直的用户流量之外,还有更加高效的调度系统。提到这一点,能够很好对比的是美团的打车业务。7年的运营,让滴滴在运营、司机服务、租赁公司等合作伙伴等方面的线下管理上更具经验和优势(这也是T3出行首战失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属互联网巨头,美团也曾在去年高调进军出行领域。除了自营之外,已经接入了首汽、神州专车、曹操出行等其它三方平台。日订单量为50万单上下,其中大部分依然为自营订单。目前看来,效果也低于预期。

这背后的原因,也不难理解。虽然美团和滴滴都巨额流量平台,但美团却是以吃喝玩乐为主,滴滴一直专注于出行领域。这一点,在用户的认知和习惯上基本已经无法改变。

除了手握流量和用户习惯之外,7年的垂直运营,也让滴滴在运营管理以及大数据积累上更有优势。数据和分析,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为用户挑选安全的司机,以保证用户的安全出行。

如果各家真要在聚合上相互比试,开放的滴滴依然是戏份最足的那个,没有之一。

未来出行

眼下,新一轮的出行革命在5G的黎明下,悄然来临。

彭博社新能源经济的研究报告就指出:到2030年左右,电动车、汽车分享服务以及无人驾驶将获得大幅增长。但即便是下一个“10年”近在眼前,但在技术上依然要迈过诸多坎。

一方面,在自动驾驶技术上也不过L3的阶段,并且近期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头部生产商意外频发,也无疑打击了各方的信心;另一方面,5G技术还没有到大规模商用的阶段,所谓车联网依然属于大出行领域,作为2B又2G的大项目,各类标准依然没有统一。

但在出行变革的前夜,各方势力已经蠢蠢欲动,或不安,或兴奋。

上游车企的不安已经昭然若示。燃油车销量遇阻,哪怕是新能源车解了燃眉之急,但在更长远的未来,若是跟不上技术的演进迭代,或许大概率又会掉队。不论是和现在的燃油车或者是新能源车相比较,未来智能出行的汽车或许是完全意义上不一样的两回事。

然而,对传统汽车制造商来说,或许这次颠覆性的革命想要单纯依靠自己完成转变,或许有些困难了。

另外,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这次的变革,绝不可能仅仅是汽车技术的迭代,势必是整个大出行领域的革命。

作为国内最大的出行公司,滴滴本月5日宣布旗下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独立公司,专注于自动驾驶研发、产品应用以及相关业务拓展。

种种迹象表明,在5G的悄然降临的时代下,滴滴已经在布局。

未来出行的趋势,提炼出来正是:智能化、共享化、新能源化。

实际上,这三个趋势都很好理解。之前业内就有声音说,出行领域可能是最先实现智能化的场景。

所谓共享化,正是能够让资源和效率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利用和提高。出行最终解决的用户需求是从“A-B式”的时空转化,并非是汽车本身。在私家车模式下,用户往往还需要扮演司机的角色,但实际上对用户来说,并不需要。在出行途中,能够让用户依然能够把时间用在想投入的事情上,这也是共享化能够给用户带来的效率提高。

同时,放眼到人类历史进程的长河中,资源是有限的。在出行领域,用电能代替燃油,也是必然的。汽车寒冬之下,新能源汽车可以算得上是唯一的亮点。根据中汽协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为125万辆,同比增长了60%。

能有这样亮眼的数据,网约车的需求的确出了不少力。实际上,滴滴已经布局了新能源车的服务体系。按照他们计划,一年以后,滴滴将接入100万辆新能源共享汽车。这对车企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出行大变革的前夕,或许让诸多人看到了这个新风口。但,这不是一场”0-1”的新生革命,而是“1-100”的工业文明继承大演进。乍看之下,滴滴似乎四面楚歌,实际上,从上一场革命中角逐而出的滴滴并无忧。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8-15
车企的出行战事
文/单一编辑/叶丽丽7年时间,滴滴先后在与快的、Uber的竞争中胜出。滴滴出行CEO程维曾在演讲中回忆道:2012年,当他辞去支付宝B2C事业部副总经理,决定在打车领域创业时候,很多朋友告诉他“打车软件不靠谱”。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