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俊宇
7月初,一篇名为《BAT的智慧城市梦,该醒醒了》的文章广为流传。
这篇文章最后提出的一个观点是:
BAT改造实体产业仍旧难上加难。在当前阶段,BAT们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虽然气势异常凶猛,但是经历近三年的发展,我们发现无论是在落地的城市数量还是具体的效果上,结果都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迅猛。在泛安防领域,BAT们想要分一杯羹,落地的进程也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艰难许多。
虽然这篇文章离我们现在要谈的智慧地产还是有着一定的距离,但城市毕竟又是一个个园区组成的,城市和地产之间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BAT从大面上看,在涉足智慧城市,从城市中更细颗粒的场景看,其实也在服务地产——他们需要和地产公司有着更多的紧密合作。
然而,遗憾的是,很多地产公司自己都不知道智慧地产到底应该怎么做。
在我看来,一家地产商,要明确自己公司短、中、长期的战略部署。在顶层设计上和板块轮动上重点不清楚,要么就是撒开来多头并进,要么就是自然发生,这容易“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企业必须要有取舍,不断去勾画、校正智慧蓝图。
反思国内智慧地产的操作思路会发现,目前国内虽然有多种实施路径,但却零敲碎打为主,鲜有一揽子解决方案。
归根究底,这犯了“盲人摸象”和“削足适履”的错误,缺乏顶层设计。
一
盲人摸象
不管是硬件厂商、互联网厂商还是运营商都在尝试和地产商合作,推出智慧地产项目。但是你可以发现,这些尝试其实都只是像在“盲人摸象”,解决点的问题,却没有解决面的问题。
第一种路径是硬件厂商和地产商之间的合作。
像小米、海尔这类硬件厂商手里有一大批IoT家电设备,希望能够通过地产商构建起智能家居的样板房。
构建这样的样板房,目的其实在于整体IoT家电设备预装,出货量在其中占据了很大的考量。对硬件厂商来说,和地产商合作等于是找到了一个庞大的ToB渠道。
另一个目的则是在于尝试强化自身硬件生态链,为所谓的“下一个时代”做准备,尤其是小米这类自身定义为“互联网厂商”的企业,它希望寻找到下一个入口。
第二种路径是互联网厂商和地产商之间的合作。
像阿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厂商有着庞大的互联网生态,从ToC的支付、生活服务到ToB的云计算、解决方案都有一整套产品体系。
参与进地产商的合作,互联网厂商的目的在于推销自家的服务,尤其是ToB服务。比如阿里就在多家头部房企,共同推出One ID、One Data、One Service服务体系,通过AI和云计算推动日常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第三种路径是运营商和地产商之间的合作。
比如说三大运营商、铁塔公司和地产商之间的合作。运营商和地产公司之间的合作其实目的在于推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更新网络设备。
不过,你去看这三种合作路径会发现,目前都鲜有已落地的完整、成熟案例。不管是硬件厂商、互联网厂商还是运营商,都只是从一个点开始入手,这就像是“盲人摸象”,只能摸到大象的腿或者耳朵。
我所说的“盲人摸象”指的是,只解决属于自己这个领域的问题,不会考虑解决其他层面的问题。
比如说卖硬件的厂商不会去考虑整体安防,做ToB服务的厂商不会去考虑如何连通家庭内部的硬件产品。各个厂商考虑的问题其实都是从自身产品、技术出发,而没有从智慧地产顶层设计这个维度去想问题。
这些跨界合作很多时候公关意义大于实际意义,雷声大雨点小。最终跨界企业因为不了解地产业,最终只能卖卖自家产品、服务。和真正的智慧地产、智慧人居相距甚远。
更大的麻烦在于,从点入手去做智慧地产,容易导致“烟囱式”的系统。
地产厂商可能用了这家的配套智能硬件,又用了那家的智慧管理ToB服务,但是家庭内部的智能硬件和园区智慧管理服务系统没办法打通,场景没办法串联,最终导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孤岛林立、信息割裂,后期维护成本很高。
二
顶层设计
智慧地产其实包含的不仅仅只是一套硬件、一套设备或者一套服务,它需要整体规划。与其说是智慧地产,倒不如说是智慧人居——人们以房子为中心,衣食住行都可以得到智慧化的解决方案。
这种方案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去解决问题。
1、从后端嫁接到前期规划
纵观国内房地产公司,对于智慧人居底层数据系统的使用,目前大部分的企业跨界智慧地产,其实都是后端嫁接。后端嫁接的问题在于,没有为“智慧”预留空间。
而且不管是产品服务、解决方案都是碎片化的,可能互联网厂商、硬件厂商以及运营商参与进来之后,都没有统一的接口,导致后期维护困难。
在前期顶层设计和建设规划阶段就要实现做到合理建设。纵观目前整个地产行业内的公开新闻信息,只有实地集团一家公司自行开发了相关系统,形成“前台(应用层)-中台(逻辑层)-后台(数据层)”的产品架构。
2、智能的房子到智慧人居系统
如果你去看很多企业做智慧地产的思路会发现,他们只是想着做一个智慧的房子。至于人进去之后生活怎么样,其实并不是很关心。
人甚至需要被动适应这样所谓的“智能”。其实智慧地产并不只是反映在智慧的家电设备、智慧的房屋硬件这些问题上。想要让人去主动适应“智慧的房子”,其实是在削足适履。
地产商不仅仅需要有“智能的房子”,还需要真正提供一整套给人带来便利的“智慧人居系统”,人们不需要太多学习成本和理解成本,就能在一整套空间之中,实现衣食住行的智能化。
现在一些地产商的思路,是给用户装修好的“智能的房子”,却忽略了“智慧人居系统”。实地集团的思路就不太一样,一方面要提供“智能的房子”,另一方面还要提供“智慧人居系统”。
“智能的房子”是指,智能产品覆盖客厅、卧室、浴室等全场景,从起床、出门到就寝,匹配其全天候行为路径。
相比传统家电企业在产品上增加类似智能化功能、溢价过高,实地的解决方案适配不同品牌产品且性价比更高。
实地通过细致洞察,历经和用户面对面访谈、入户研究等,自行设计并研发了多款智能家居产品,包括智慧客厅、智慧卧室、智慧厨房和智慧浴室等,形成了全屋智能化的解决方案,而且作为标配配套到实地旗下的楼盘中。
“智慧人居系统”则是实地率先实现了智能服务在全生活场景的覆盖。在社区内提供了内部孵化的智慧商业配套服务,覆盖用户健康、文娱等多方面的需求。
比如在健康生活这个层面上,实地引入了O2O模式的社区医疗门诊,在文娱教育这个维度上则是引入了海绵创客学堂、社区影院,物流方面则有物流机器人Delight来上门送货。对用户来说,他们在家里可以享受一整套智能家居的服务,出了家门到了小区不管是吃喝玩乐都还有一套更完整的智慧服务。
这种思路其实是真正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让智慧地产与人的生活相交融。
三
主动成为整合者
地产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硬件企业合作时,应该有“盟主”的姿态,要意识到不管是任何企业跨界和自身合作,都是联盟之中的参与者。“盟主”要做的事情大概是三点。
1、提供平台:想涉足智慧地产的公司太多了,每一个企业其实都具备优势,但是又没办法聚合其他企业。地产公司做平台天然就有优势,平台的价值在于整合。
所谓的平台指的是软件、数据平台,未来不管是设备接入还是服务接入,都需要遵循平台的接口,在平台之上,其他公司都是参与者,必须按照平台的规则来提供服务,这样地产商才能利用平台规范服务。
2、制定标准:对很多互联网公司、硬件公司来说,他们对智慧地产缺乏认知,也不了解服务的内容、标准,在涉足智慧地产时,往往面临“抓瞎”的情况。
因为他们服务面对的是一个多行业、多场景的复杂市场。地产公司常年耕耘,知道用户需求,可以划定标准,让其他企业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在服务过程中需要做哪些内容。
3、划清界限:划清界限的作用在于,通过“圆规”画一个圈,让所有智慧地产的合作伙伴都在这个圈之中玩耍,做到一致性。一致性的目的在于,做到目标统一、服务统一。
成为整合者,提供平台、制定标准、划清界限,从顶层出发这样才能把智慧地产从单品智能带向到场景智能,从削足适履的智能变成服务用户的智能。
这恐怕才是地产商真正应该去思考的“终局”。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