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数据库的未来在云端
文|李北辰
数据库“登上云端”的未来,从未如今天这般明显。
作为企业IT系统的重要一环,数据库系统已悄然走过半个世纪历史。而如你所知,尽管云数据库最近十年才姗姗来迟,却已凭迅猛之势,让年迈的传统数据库日渐伤逝。数据显示,目前云数据库已为数据库市场的增收贡献一半以上份额。
两者此消彼长的速度,业内早已有目共睹。譬如,更像是王者交替的时代脚注:传统数据库巨头Oracle从去年开始在全球范围裁撤研发部门,而其在北美的大客户亚马逊宣布将在2020年用云数据库完全替代传统数据库,一位亚马逊工程师前不久还在twitter上直播关闭商品管理系统数据库的视频,收获数千网友点赞。
最近,Gartner发布的一份名为《The Future of the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Market Is Cloud》的报告,更是在业内引发热议,因为它直抒胸臆,旗帜鲜明地指出:“数据库的未来是上云”。
1
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市场规模为461亿美元,其中数据库云服务为104亿美元,这还不包括以许可证形式托管在云上的数据库收入;与2017年相比,2018年数据库市场增长18.4%(近10年最高的年增长),而数据库云服务贡献了68%的增长。Gartner预计,到2022年,75%的数据库将被部署或迁移到云平台,只有5%的数据库被考虑遣返到内部部署。
要知道,这种对旧势力的看衰并非新鲜论调。传统数据库日渐萧条,尽显苍老,除了价格高昂(一个广为流传的谈资是,Oracle曾与中国大型央企展开过旷日持久的谈判,在售卖产品的基础上,试图让其一次性缴纳6000万的服务费),最大原因是作为旧时代的“老物种”,传统数据库似乎与新时代“格格不入”。在移动和IoT时代,不但产生大量数据,还要求数据库完成弹性与效率的高度统一,且要为未来腾出近乎无限的迭代空间,但传统数据库的使用,服务和售卖方式,都已无法向人们允诺一个更令人兴奋的未来。相反,云数据库则可以提供更高效的技术能力与产品体系,以及更灵活的部署与支付方式。
其实不仅是数据库,无所不在的云服务,正在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所向披靡,攻城略地——毕竟大多数企业都知道,信息化变革是下一阶段商业竞赛的重要角力点,而云服务是整个数字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就像人们过去把用电量作为衡量一个工业社会发展的指标,未来,用云量将成为衡量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尤其是在数字转型意愿尤为强烈的中国,根据IDC对亚太地区的一项调查,2021年,以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将贡献中国GDP总量的65%,数字化转型将为2021年中国GDP的年度增长贡献1%的增量,价值约7160亿美元。
这是个无比诱人的市场,赛道也就变得格外拥挤。过去几年,从以微软为代表的海外巨头,到以阿里云为代表的本土强龙,再到冀望分一杯羹的中小玩家,有能力参战的,基本都已落位,中国市场的“云端之战”,短时间内就变成红海一片。
不过,诱人的市场通常残酷。大概从几年前开始,就有业内人士指出,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强者恒强的收益递增趋势也将在云市场重现,未来能在全球范围大规模投入云基础设施的企业,最终只会有几家。
2
现在看来,这种寡头化倾向正在数据库市场逐渐显现。
根据Gartner的研究报告,2018年整个数据库市场的增长主要来自AWS和微软,这两家贡献了其中的75%:AWS只提供数据库云服务,微软有两种版本SQL Server(一个为本地版,另一个是Azure SQL Server),但Gartner相信他们的增长也几乎100%来自云服务。而值得一提的是,阿里云的市场份额在DBMS供应商中排名第三,同比增长116%,亚马逊和微软则分别增长75%和134%。
总之,在巨头的拽动下,数据库登上云端的速度正在加剧,云数据库大范围替代传统数据库,是一种确定性的未来。
不过既然未来如此笃定,在新旧势力交接的一瞬,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现在还有不少企业没用云数据库?
原因不一而足,但据我观察,它们大多并非不合时宜的“卢德分子”(即便是最保守的企业管理者也会对新技术怀有敬意),而是基于沉没成本与现实收益的综合考量,尤其是一些传统大企业,可能连传统数据库的机房建设成本都还没收回,加之既有数据库也能够应付当前业务,所以尚未全面向云端迁徙。
但就像Gartner在报告中所言,数据库上云是大势所趋,一些大企业尽管依旧在用本地部署的数据库,但也很可能将它与数据库云服务嫁接,采用混合模式。
事实上,企业转型是有惰性的,我个人也非常相信,倘若没有来自云端的强劲风力,多年积攒在传统数据库里的暮气,仍将弥漫在整个商业世界。
但就像马车也曾与汽车短暂共存,如今只是身处于旧时代的尾巴罢了,从现在到未来,传统数据库会像马车一样被逐渐淘汰。因为数据库的未来不在地上,而是在云端。
作者:李北辰,独立撰稿人,国内数十家媒体专栏作家,曾供职《南都周刊》《华夏时报》《财经》等媒体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