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社交红利不再,资本兴致阑珊,社交新零售的新世界在哪?
文/孟永辉
流量红利的见顶正在引发一场渠道下沉的全新变革,不断涌现的社交新零售的样式就是这一现象的直接体现。资本的搅动、互联网玩家的加入都让社交新零售或多或少地带了一些“互联网+”模式的色彩,可以预见的是仅仅只是用社交的方式来继续获取流量,而不去做真正改变行业本质的事情,所谓的社交新零售终将沦为一种概念。
我们当前在市场上看到的几乎所有的社交新零售模式都是在用新概念来赢得资本的注意,其实质并没有改变零售本身。所谓的社交新零售玩家只不过是在用新的概念来继续获得资本和流量这些互联网时代的关键元素而已,其实质并未真正改变零售本身。
社交新零售或许仅仅只是“互联网+”思维的延续,所谓的社交新零售只不过是一个通过渠道下沉的方式持续获得流量的方式和方法而已。当资本不再关注,当流量红利不再,所谓的社交新零售或许将不再具新的魅力。作为一种在后互联网时代诞生的物种,社交新零售如何才能跳出互联网式的怪圈呢?
以资本和流量为主导,社交新零售正变得俗套
当流量获取的成本越来越高的时候,通过社交来持续获得流量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和方法。然而,如果仅仅只是通过社交来进行流量,而不去做真正触达到社交新零售的操作,那么,所谓的社交新零售或许正在陷入到俗套的怪圈里。
在微商和流量的怪圈里徘徊,始终让互联网的影子萦绕其中。在很多时候,我们会将社交新零售与微商联系在一起来看待,甚至将社交新零售看成是微商在新零售时代的代名词。这显然极大地限制了社交新零售的发展,并且开始将社交新零售带入到了互联网式的怪圈里。
一味地以低价、关系来持续不断地获取流量,忽略了用户对于产品的美好追求,所谓的社交新零售不再是一种满足用户新需求的方式,而是变成了一个比一些电商平台还要低劣的存在。对于一种全新的事物来讲,社交新零售或许仅仅只有跳出微商和流量的怪圈,真正认识到用户需求发生的改变,以新的产品和服务来迎合这种改变,才能真正跳出互联网的怪圈迎来真正属于自己的时代。
然而,现在很多的社交新零售的玩家仅仅只是把它看成是一个获得资本关注的方式和手段而已,并没有真正把握社交新零售的精髓,最终让社交新零售依然还停留在以低价、关系链等方式卖货的阶段。无论是返利、分成还是补贴,社交新零售的运营套路依然有浓厚的互联网气息。
单纯地做撮合,缺少了商业模式的创新,社交新零售无非是电商的代名词。赋能,是当前社交新零售的代名词。无论是小工具、供应链还是相关的服务,其实社交新零售的玩家都试图通过深度赋能的方式改变互联网时代仅仅只是做平台的状态。事实情况却是,这些玩家并没有真正跳出互联网平台的怪圈,依靠撮合来获得盈利依然是他们“经典”的商业模式。
如果仅仅只是将撮合看成是赋能的终极目标的话,那么,所谓的社交新零售发展到最后依然仅仅只是一个平台,而缺少对于整个产业链环节的把控。尽管借助社交关系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流量红利见顶的尴尬,但是,当社交关系链无法再度获得流量的时候,所谓的社交新零售的模式同样将会陷入困境。因此,社交新零售的关键和本质在于对商业模式的创新,真正跳出以撮合和流量收割为主的盈利方式。
当社交新零售依然遵循电商的盈利模式和手段,那么,所谓的社交新零售或许仅仅只是一个概念和代名词而已,其实质依然是电商。虽然我们现在看到了诸多的玩家都加入到了社交新零售的战局,但是,从根本上来看,这些所谓的社交新零售的玩家依然仅仅只是电商的另外一个名头而已,缺少了新的商业模式的支撑,一切都仅仅只是外表的光鲜而已。
缺少产品和服务的升级,一味地消化传统行业的库存,所谓的社交新零售缺少了最本质的产品支持。我们看到很多的社交新零售平台会将去库存、去仓储看成是他们介入到战局里的切入点,但是,在用户的消费升级依然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的时候,用已经过时的产品去提供给用户,是不是给人一种供求不对等的味道呢?因此,缺少了产品和服务的升级,一味地消化传统行业的库存,只会把社交新零售带入到缺少优质产品支撑的怪圈当中。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很多的社交新零售的平台将产品定位在传统行业那些积压的库存上其实犯了一个产品和服务升级的毛病。只有真正找到用户喜欢的产品,再通过社交新零售的方式将这些产品以一种相对优质的服务提供给用户,或许才能获得用户的青睐。
如果缺少了最本质的产品的支持,仅仅只是将社交新零售当成是一个销售产品的渠道。那么,所谓的社交新零售或许真的就是一个光鲜的概念而已,并不具备实质性的创新。仅仅只是将社交新林手看成是一个流量的获取渠道,缺少了内在的产品支持,所谓的社交新零售已然变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并不具备内在的产品特质。
当社交新零售的发展尚未跳出资本和社交的怪圈,当社交新零售缺少了升级的产品和服务的支持,当盈利模式依然仅仅只是停留在撮合层面的时候,我们看到的社交新零售或许仅仅只是一个微商或者是电商的代名词而已。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看到在互联网红利依然退潮的大背景下诞生的社交新零售或许正在陷入到互联网的俗套里。
当互联网渐成往事,社交新零售的新世界在哪?
熟悉了互联网式的套路的人们并不愿意承认互联网已成往事的现实,他们仅仅只是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徘徊和行走。社交新零售的玩家们同样如此。但是,对于社交新零售来讲,或许只有跳出互联网式的怪圈,才能打开自身发展的新世界的大门。
互联网之外的驱动力是社交新零售走得长远的标志。当互联网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基础设施的时候,依然将互联网看成是社交新零售的驱动力,只会把社交新零售的发展带入到互联网的怪圈里。这也是为什么拼多多在获得了流量的红利之后将发展的目光聚焦在大数据、智能推荐等新技术的原因所在。
寻找互联网技术之外的新的驱动力,成为决定未来社交新零售走得长远的关键所在。我们看到的社交新零售虽然通过渠道下沉的方式可以继续延续流量和平台主导的发展模式,但是,当流量不再有效的时候,所谓的社交新零售必然需要寻找互联网之外的全新驱动力。
因此,社交新零售想要寻找新的发展点,必须通过新技术来驱动。无论是大数据,还是人工智能,这些新技术才是驱动社交新零售走向更远未来的动力。只有用这些新技术来驱动社交新零售的发展,才能真正告别互联网式的俗套,真正将行业的发展带入到一个全新时代。
告别流量收割和资本导向的发展模式。对于现在很多的社交新零售玩家来讲,流量收割和资本导向的发展模式依然是主要的商业模式。在流量红利可以通过渠道下沉的方式继续透支,当资本导向的发展模式依然存在上升空间的时候,以流量收割和资本导向的发展模式依然有一定的优势。当流量透支,资本红利不再的时候,这种发展模式必然会面临挑战。
告别流量收割和资本导向的发展模式,将社交新零售的发展回归到行业本身。通过对于B端用户的深度赋能抑或是对于产业链的深度参与来找到的新的盈利模式,才是社交新零售能够走得更加长远的关键所在。无论是阿里巴巴基于新零售生态圈的打造,还是拼多多对于新技术的不断加持,其实都是在寻找流量和资本之外的全新的发展模式。
找到流量和资本之外的全新盈利模式,才是未来的社交新零售能够走得更加长远的关键所在。通过深度参与到产业链当中,以新技术赋能的方式来打造新零售的新的利润增长点,借助新的商业模式和思维来实现盈利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流量撮合,这才是未来社交新零售可以走得更加长远的关键所在。
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新的产品和服务。从当下社交新零售的发展情况来看,几乎所有的玩家都在将去库存看成是他们赋能B端行业用户的一个切入点。虽然在B端用户的销售是一个主要痛点的时候,这种方式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海量的用户,但是,如果仅仅只是用陈旧的产品来提供给已经消费升级的用户的话,这种发展模式无疑将会在不久的将来遭遇新的发展困境。
社交新零售真正未来并不在于消化库存,而是在于对B端行业用户的新产品的需求上。通过将用户数据、物流配送等多个流程和环节进行深度的改造,社交新零售不再仅仅只是一个消化库存的渠道,而是变成了一个能够给B端行业的生产和供应带来真实改变的存在。因此,只有改变上游商品的生产和供应,最终以满足用户的消费升级需求为代表的发展模式,才是社交新零售未来走得更加长远的关键所在。
以新产品和服务来打开社交新零售发展的新大门,才能让它的发展真正告别以流量和资本为导向的发展模式,真正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因此,我们看到的社交新零售的发展阶段仅仅只能算是1.0时代,未来它们的发展还将进阶到2.0、3.0的时代。但是,新的产品和服务是社交新零售可以继续进阶的关键因素。
社交新零售未来的重点在“新零售”。从当下的发展情况来看,“社交”是当前社交新零售的重点。无论是哪种社交新零售的模式,几乎都是在将通过社交关系链来获得用户和流量。在社交关系链依然有流量优势的时候,这种以“社交”为主体的发展模式依然是有效的。
随着以社交为主要噱头的流量红利的见顶,社交新零售的发展重点将会从“社交”转移到“新零售”上。如何打造新零售的生态圈,如何让用户获得新的体验,成为未来社交新零售再度进化的关键所在。因此,在社交新零售的下半场,对于“新零售”生态圈的打造以及深度挖掘,才是决定未来社交新零售是否可以走得更加长远的关键所在。
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交新零售的“新零售”决定着未来它究竟可以走多远,只有通过不断布局新零售的生态体系,不断加深对于新零售的理解,才能在社交新零售的下半场获得新的增长,最终跳出流量、平台和资本为代表的互联网式的俗套,真正将社交新零售的发展带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
以流量和资本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正在将社交新零售的发展带入到互联网式的俗套里,当社交关系链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带来流量透支,当资本不再追捧,社交新零售的发展将会陷入沉寂。跳出互联网式的发展模式,找到持续并创新的商业模式,才能将社交新零售的发展带入到发展的新世界里。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