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仕的一纸声明,终于引爆了今年618的火药。
拜访拼多多、天猫搜索异常、沟通无果、严重影响销售……格兰仕的声明不可谓不硬气,也恰如其分地点燃了吃瓜群众心中的怒火:天下商家苦天猫久矣,反抗天猫渠道霸权,从格兰仕做起!
不过类似的戏份几乎每年都会上演,前几年还是猫狗大战,如今后起之秀拼多多也成了游戏中的常驻卡司。
核武器到常规武器
每每提及“二选一”的话题,总有人搬出3Q大战说事。殊不知,当年马化腾做出“二选一”的抉择时,面临的可能是腾讯的至暗时刻,电商平台的“二选一”几乎成了家常便饭,每逢618或双11都要闹一场。
换句话说,以前的“二选一”还是最后时刻才使用的核武器,现在偏偏成了电商巨头们的常规武器,保不准儿什么时候来一发。
置身其中的商家们自然很焦虑。电商平台已经习惯于在促销节点到来前,用各种方式暗示商家只能参加一家平台的促销活动,如果这种苗头蔓延开来,被电商平台逼着签订生死契约或城下之盟,无疑存在很大的不确定风险。虽说电商行业的格局几近板结,却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挑战者出现,一旦错失了新的风口,很可能意味着与新的流量擦肩而过,毕竟流量才是商家们的命门。
行业专家们也喜欢为“二选一”这类流量霸凌主义上纲上线,诸如不利于行业提升供给效率和质量,不利于改善消费体验;变相限制商家的选择权,恶意操纵竞争的天平;提高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被迫在不同平台和页面间来回切换;挟数据、订单、用户以令市场,人为制造市场壁垒……“二选一”的恶果可谓罄竹难书。
以至于不少人呼吁在监管层面限制电商平台的权利,2017年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2019年施行的《电子商务法》,都成了整治电商平台恶意垄断的希望。屡屡呼吁的电商法制元年,又频频在电商平台分蛋糕的竞争中化为泡影。
就在格兰仕斥责天猫的所作所为之前,最高人民法院还在上海进行了一场“吹风会”,明确警示某些电商主体利用自身优势地位,滥用市场优势力量,强迫商家进行“二选一”,只有让市场主体在市场中有序竞争,才能倒逼经营者争相向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与商品,并倡议司法需要对于“二选一”的霸权行为有所作为。
但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为何商家、消费者、行业专家均对“二选一”大动肝火,电商巨头却还要知其不可而为之?
神仙打架与小鬼闹事
神仙打架,小鬼遭殃。
应该说,大大小小的商家在这场游戏中扮演了“无辜者”的角色,眼看电商巨头们妄顾规则,却因为寄人屋檐下而敢怒不敢言。
按照这个剧本的构想,格兰仕无外乎荆轲般的英雄,明知此举可能彻底激怒天猫,甚至失去继续合作的可能,仍要勇敢站出来。事实却也如此,格兰仕的官微在声明发出后随即沸腾起来,评论中不乏对格兰仕的赞赏,还是诸多同病相怜着的哭诉。
可把时间线稍微拉长一些,又像是轮番上演的连环闹剧,一家品牌站出来抖出利害关系,煽动同行们的情绪,另一家电商平台再隔空喊话提议公平竞争。吃瓜群众们过足了眼瘾,商家们却猛然发现,当年在“二选一”游戏中挺自己的电商平台,转过头也在逼自己签署类似的站队协议。
说白了,都是商业利益闹腾的。
双11已经过了10个年头,618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这些狂欢节不再是某一家平台的专利,而是整个电商行业的消费盛宴,同时也成了电商行业的风向标。
电商巨头们已经习惯于在狂欢节过后刷新交易数字,以此来证明自身的行业话语权。可数字总量越来越高,增长速率趋缓乃至交易规模下滑都可能发生,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出现,要么寻找新的流量,要么抓住存量市场,后者看起来更容易实现,手段便是与商家独家合作。
电商狂欢节逐渐成了一种流量的集中释放,在商家年销量中的比重越来越高,甚至占到了一些中小商家每年近九成的销量。对于商家而言,电商平台就是销售渠道,自然越多越好,特别是在流量集中爆发的时候。
于是在神仙们打架的时候,小鬼们也忙着闹事。根据不同流量平台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营销套路,比如说几乎同样的产品在A平台卖300元,到了用户消费能力稍低的B平台,直接给出了100元的定价。手中有权的电商平台们才没有时间奔走呼喊不公,仅仅在流量上切一刀就足以让商家乖乖就范。
正如格兰仕在声明中所强调的,“我方及合作伙伴在天猫平台备货超过20万,但这些努力如今均化为泡影。”凭空流失了几千万的销售额,任凭是谁都要拿起武器维权,哪管什么孰对孰错。
错不在“二选一”
或求助于法律,或掀起一场舆论大审判,终究只是权宜之计。
“二选一”绝不是电商平台的专利,美团与饿了么、嘀嗒和滴滴等都曾涉及“二选一”的纠纷。经济学中本就有“排他性交易”的说法,大卫·埃文斯等经济学家还曾为排他性交易进行背书,比如排他性交易协议可以固定需求,避免无谓的效率损失;可以减少消费者的搜索成本,有助于平台自身的发展等等。
在很多人眼中,“二选一”成了一种破坏竞争秩序、伤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抛开成见的话,电商巨头开出“二选一”的条件并非没有正确的初衷,比如避免了消费者在不同平台间比价,避免了不同平台的不同服务标准,避免了商品分散在不同平台所导致的营销、运营和物流成本…….
当然,这里并非是要为电商平台的“二选一”辩驳。就像陷入天猫和拼多多之间的格兰仕,既想要薅天猫的羊毛,又想吃拼多多的红利,类似的流量逻辑无可厚非,前提是进行妥善的平台管理,比如在不同的电商平台投放不同的品类,甚至是不同的品牌。
即便天猫没有“私欲”,倘若格兰仕在两个平台之间缺少品类和产品定位上的区分,很可能会出现同品不同价的现象,自然不是天猫乐于看到的,以至于将格兰仕视为拼多多掀起价格战的“帮凶”。
可以断定的是,电商市场的寡头竞争仍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商家在不同平台间寻找平衡将成为一种常态。倘若拼多多上的流量足以消耗格兰仕在天猫上的备货,恐怕也不会出现文初的一幕。与其同一家电商平台交恶后被迫站队,倒不如多几分和稀泥的心态。
一个既定的事实是,不管是天猫、京东还是拼多多,所有“二选一”游戏里的常驻卡司,平台规模都已足够庞大,足以让头部品牌实现亿级的流水,也足以让中小商家们投入全部精力。要知道,拼多多已经推出了“新品牌计划”,苏宁拼购酝酿出了“拼品牌”计划,就连网易考拉工厂店也宣布要孵化数十个亿级品牌,品牌方和平台间深度捆绑的契约关系已经出现,诸如格兰仕等商家们不应该熟视无睹。
当“二选一”成为一种常态,勇于挑战强权固然重要,同样重要的还有运营理念的改变,比如从多平台运营走向多品牌或多系列。
写在最后
电商平台也好,商家也罢,所关心的无非还是流量。
想要求解“二选一”,自然还是要回归到流量层面,平台和商家之间的话语权从来都不是绝对公平的,过去不是,未来也不会。即使有再多的法律条款来约束,在电商平台的“危机感”面前都将失去效力,毕竟谁还不会耍流氓呢。
一百多年前,达尔文就提出了“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今天依然适用。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