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AI、5G与国际贸易:变局中的语音芯片
自去年的中兴事件,到今天的中美贸易争端,有一个词始终处在舆论风暴的中心:芯片。
围绕着这个信息社会的基础、让人爱恨交织的人类技术结晶,今天可能随便拉一个中国人,都能跟你聊上一阵“卡脖子”、稀土、全球产业链、“实体名单”。
然而一般来说,如今大家经常提到的芯片是指一套计算设备最底层的CPU、GPU等等。而事实上芯片的种类千变万化,今天处在中美贸易争端和全球技术变局中的芯片也远不止这些“基础款”。
比如说我们每天都在用,但日常却并不会给予太多关注的“语音芯片”。它的技术升级和贸易地位,其实也已经悄然来到了风口浪尖上。
声音背后,也藏着不少关于芯片的秘密。
躲在声音背后的小芯片与大国贸易
所谓语音芯片,或者叫语音IC,是指一台电子设备中负责发出声音、收录声音的处理模块。
事实上,这东西在你的家中可谓无处不在。大到电视、电脑、音响,小到手机、录音笔、音乐播放器,甚至电磁炉、冰箱、洗衣机发出的那一声“滴”,背后也都需要专门的语音芯片来进行控制。
这个领域听上去没什么技术含量,毕竟今天哪个设备还不会响呢?但事实上,其背后的设计技术和定制化生产能力,加上庞大的应用数量附带的低成本要求,多种因素导致了今天中国的语音芯片市场还是主要依靠进口。
目前,国内语音芯片市场需求中,只有16%左右可以由国内厂商来满足。我国每年要进口超过2000亿美元的语音芯片产品,这个数字超过了我国每年原油进口总额。
如果我们把这个情况带入今天的中美贸易争端大背景中,不难发现这又是一个并不安全的“卡脖子”产业。由于大量依赖进口,缺乏底层设计技术和大规模量产能力,语音芯片一旦被卷入贸易莫测,很可能对半导体行业,甚至整个电子产业带来连锁反应。
为了摆脱产业链下游的地位,这些年来中国相关产业也在进行一系列行动。比如大规模收购美国和欧洲的语音芯片企业与专利技术,但类似收购经常被各种因素打断,流产率远大于成功率。
另一方面,今天大陆市场购买的语音芯片,其实大部分产自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 稳固和发展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联动关系,也就变得相对重要。
这一领域人才的流动,近些年也成为大陆发展语音芯片的新动向。比如随着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放缓,大量台湾的语音芯片人才选择来大陆工作,客观上成为推动大陆发展自身产业链的推助剂。
然而在众多因素中,目前最有可能改变语音芯片全球贸易结构的,其实还是新技术的崛起。从AI到5G,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语音芯片迎来了不小的“变数”。
从AI到5G的跳板
我们知道,传统意义上的语音芯片只负责录音和播放声音,其主要难度在于传输准确率、信号稳定性等方面。而这两年一个新崛起的市场,却让“古老”的语音芯片,看到了变化的可能。
那就是AI和智能音箱。2018年,全球智能音箱出货量达到了5600万台。而这也意味着数以千万计的芯片市场。
在最开始,智能音箱产品也是用通用CPU来完成计算任务处理的,而这个方式很快暴露出了弊端。由于音箱产品中需要CPU处理的任务并不多,其能效绝大部分都被浪费掉了,而消费者却要承担不小的成本。很快行业达成了共识,专用的AI语音芯片应该是智能音箱的标准配置。
而与传统语音芯片相比,AI语音芯片主要的不同,是必须增加语音识别功能。而这涉及到对AI算法的理解,声音文件的高度压缩,以及与麦克风阵列的新型控制关系等等。这些能力涉及多个学科,是原本语音芯片中并不会涉及到的全新功能。而新的需求带来的好消息是,行业中公司不分大小,国家不问西东,又来到了差不多相同的起跑线上。
而假如这个市场里,仅仅有一年几千万台音箱。那么与全球整体语音芯片市场相比,其实不过是沧海一粟。真正让AI技术在语音芯片市场中,引发更高想象力的因素在于5G。
我们都知道,5G的目标在于产业和行业应用,让大量物联网设备接入大带宽低延迟的网络。然而让这些设备接入网络其实是没啥用的,至少是用处非常有限。真正5G的价值,是让物联网设备可以接入智能交互,让物联网体系可以读懂人类需求,并基于5G网络带来的实时互通带来整体价值提升。
举个例子,给家里的空调连上网,这本身没有什么价值,反正也没有人爬到空调那上网。最多不过能让人远程控制空调,而这多半是个鸡肋功能。但是如果给空调加装AI,让人类可以语音控制空调,并且让空调理解主人比较复杂的需求,比如“我肩膀有点冷腿有点热”,那么物联的不可替代性就出现了。这里的人机交互能力来自于AI,而网络基础建设于5G。
顺着这个逻辑向下推演,意味着虽然今天音箱是AI语音芯片的核心市场,但未来可能会让无数电子设备都需要AI语音芯片。甚至于是否有这样的可能,今天我们其实已经习惯了所有屏幕都是触屏,有一两块非触屏都要在旁边写清楚。而未来可能每一块语音芯片都需要是AI语音芯片——人类需要每一个设备都不只能发生,而是能交流,能理解。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那么语音芯片产业链将面临大规模洗牌,只能生产传统语音IC的企业将无法立足。今天处在产业变局的原始阶段,同时也是中国语音芯片产业,变革自身产业链位置的最大机会之一。
当然,瞄准这个机会的并不只有中国公司,但至少大家的机会是相对来说均等的。在此刻,已经有几路人马杀奔了AI语音芯片这个刚刚有兴起苗头的市场。
首先是芯片厂商们。随着智能音箱的崛起,抓住机会的芯片厂商又迎来了一轮增长。目前获利最多的是台湾地区的联发科,在全球智能音箱芯片中占据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而大陆的杭州国芯、晶晨科技等芯片企业也在发力这一领域。
一般来说,芯片厂商的优势在于AI语音芯片其实并不需要特别难的技术门槛,而且对量产能力和成本把控能力具有相当强的要求,这些都是芯片企业的强势。而对于新技术的理解,尤其是对AI算法的融合,则成为了芯片厂商的短板,因此与AI公司的合作往往成为了今天的主流。
另一方面,国内那些著名的AI独角兽也在奔赴AI语音芯片的路上。科大飞讯、云知声、出门问问等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语音芯片计划。AI公司的优势很明显是在对软件层的理解,比如对声音建模、NLP、语义理解等方面,独角兽们往往各有秘籍。另一方面,由于行业普遍人为算法公司的业务太“轻”,很难在未来获得长时间发展,所以今年的主流故事是算法公司纷纷走向芯片和硬件,把算法集成在芯片中,在产业上游卡住身位。这一点也加强了AI公司进军芯片的动力。
但是AI公司在芯片上的弱势也是显而易见的。AI语音芯片并不是个高净值产品,往往必须依赖大量生产和大规模出货才有可能盈利。而在集成化和工程能力上,AI公司显然处于弱势。目前AI独角兽们的语音芯片计划,更多还停留在对量产的肯定与承诺中。
还有一个必然出现的玩家,就是巨头们。Echo的主人亚马逊已经在去年3月公布了自己的AI语音芯片计划。有理由相信,热衷于造AI芯片的巨头们不会放过这口蛋糕。目前,谷歌、苹果等公司都有深入AI语音芯片的可能性。国内华为、百度、阿里,也都或多或少传出了类似消息。
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AI+5G+IoT的组合,虽然打开了语音芯片的新想象力。但是在这个逻辑里,未来能占据广泛市场的芯片模式,绝不是今天智能音箱芯片的模样。语音芯片本身,变化才刚刚开始。
AIoT道路上的未来语音芯片
基于上文描述的逻辑,未来语音芯片的变革机会,将基于新网络条件下的大批量、全场景设备拥抱AI。那么符合这样逻辑的语音芯片产品事实上还没有出现。而从这个角度看,行业的准入证依旧没有停止发放。
从今天音箱中的AI语音芯片,到未来无处不在的AIoT语音芯片,有这样几条变化之路才刚刚开启:
1、三低芯片。
所谓三低,是指低成本、低功耗,低时延。5G时代的物联网设备,理论上来说应该是可以长时间待机,尽量贴近可移动化的。因为设备将部署在海量并发场景,这也就让语音芯片的基础要求是足够省电和足够便宜。理想中下一个阶段的语音芯片,是能够随时保持等待唤醒,但在等待唤醒状态下极低能耗的。未来的物联网芯片、语音芯片、视频处理芯片,其实很大一部分竞争将围绕三低展开。
2、云边端一体化。
云端一体,这个词估计大家也都听腻味了。但是没有办法,客观来说,如果我们希望一台物联网设备执行复杂且实时化的交互和推理,那么它的内部必将是本地计算、云端计算以及网络条件高效配合的。而目前的智能音箱还停留在较简单的AI任务层面,语音芯片不需要对云端任务有太强的理解和配合。而基于目前对未来的想象,本地语音任务处理,一定会与云端高效配合,这要求芯片对云端的理解必须加深。尤其在安全层面要求更好的解决方案。
3、能够复杂排列与定制的芯片组合。
AIoT设想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单一场景的智能设备应用,可能是由大量不同能耗、不能功能、不同计算能力的设备组合而成的。比如在一家养殖场里,动物身上的语音传感设备、围栏栅栏的语音设备、监控系统的语音交互能力,都需要不同的语音功能、语音硬件来完成。于是,这也要求语音芯片的规格和制式必须复杂多样,能够进行基于统一平台的互联互通。很有可能,接下来语音芯片厂商会更多与垂直行业相结合,在车联网、智能家庭、智能医疗、城市安防等领域出现垂直于行业的语音芯片厂商。
4、多模态芯片的到来与崛起。
在AI技术向产业化的发展中,今天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在于,多模态AI能力正在明显提速。尤其是将语音识别、语义理解,与机器视觉任务相结合的AI模型。如果想要让类似任务计算效率达成最优,那么在芯片端对多模态的加速就变得十分重要。也许未来我们需要的,是机器感官芯片,而非语音芯片或者多媒体芯片。
这些发展逻辑,各自对应了新的技术挑战与变化机遇。毫无疑问,今天中国的AI语音虽然看起来红火,但距离大规模量产应用,以及部分替代目前芯片进口需求还有十分漫长的路要走。
类似语音芯片的产业,在中国还有千千万万。我们只能勉励发展、聚拢人才,并谋求在新的技术剧变中发现调换座椅的机会。
过去我们确实失去了很多,好在我们还能想象未来。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