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云龙能拯救中国音乐剧吗?




作者|Cici

吴怼怼工作室原创出品


01


时间追溯到两年前的夏天。

郑云龙和阿云嘎都在上海为各自的音乐剧做准备。对于北京舞蹈学院 09 级音乐剧专业的这对同班同学来说,上海毫无疑问是新的起点。

6 月底,上海文化广场制作的音乐剧《我的遗愿清单》在排练厅举行了一个小型发布会。导演带着两组演员共四个人见了媒体,只有阿云嘎是生面孔。但这面孔生得漂亮:形象好、气质佳,外形条件溢出音乐剧圈平均值太多。当时业内对阿云嘎的评价出奇一致,且有前瞻性,「看一次少一次」「以后绝对不会再演什么音乐剧了」。



7 月底,郑云龙主演的音乐剧《变身怪医》邀请上海媒体去昆山探班——上海剧场太贵,技术合成都在昆山或太仓这样的周边城市。那时候媒体可不是冲着郑云龙,而是为了另一个男主角刘令飞,后者是当时公认的国内音乐剧圈头号演员,最近跟韩雪搭档合作了《白夜行》,饰演桐原亮司。

音乐剧讲究 Audition,所有演员都有平等尝试的机会。不过不少演员后来私下聊,这个剧一出消息,就知道刘令飞稳了,实力名气形象无一不是最佳人选。比起早就钦定的刘令飞,郑云龙一直到最后进入 1v1,才击败另一位当时在上海的知名度远高于他的音乐剧演员,最终得以与刘令飞交替饰演杰克/海德(一个人格分裂的角色)。

探班那天,昆山的剧场空调可能打到了 16 度,但这冷不过后台氛围。出了名不配合采访的刘令飞根本不搭理媒体,不知是何方神圣的郑云龙被拿来当救命稻草——乖巧、认真、话不多但很配合,这是郑云龙给上海媒体的第一印象。那天彩排结束,郑云龙倒真的因为实力出众被记住了,刘令飞是酷跩邪魅,郑云龙诠释出角色更多的温柔和挣扎。

郑云龙和阿云嘎这两部音乐剧后来都在上海正式首演,规格截然相反。《变身怪医》在上海大剧院,《悲惨世界》和《剧院魅影》都曾在此上演,大剧院是国内引进音乐剧的鼻祖。而《我的遗愿清单》在破旧的白玉兰剧场开演,地板嘎吱嘎吱,音响也破,演员的声音都听不清。不过这两部一个高开低走,一个低开高走,令人唏嘘。

《变身怪医》铺得太大,北上广三地时间跨度超过 3 个月,演出场次超过 80 场。拿上海举例,1800 座的大剧院大剧场连演 40 场,一共 7.2 万张票要卖。就算拿 7 成上座率来算,也得卖出 5 万张票。

当时刘令飞一个人的微博粉丝也就 4 万,已经算是顶级「流量」,到哪里找那么多音乐剧观众,并且能覆盖三地?惨淡的时候,可容纳上千人的剧院一场只有稀稀拉拉几十个观众,一半还是拿着赠票来的,到最后一个城市广州时不得不缩减场次。

按照今天的饭圈说法,主办方华人希杰当时可是宠粉上了天,自然也是拼了老命求粉丝买票。上海、北京末场演出结束后的彩蛋让郑云龙和刘令飞变着花样表演——他们饰演的是同一个角色,本不应同台。纵使如此,号称上千万的制作成本还是打了水漂,由华人文化投资的这家公司就制作了这一部音乐剧,再没了动静。《我的遗愿清单》倒是稳扎稳打、节节攀升,今年 5 月四轮演出刚刚结束,但阿云嘎只演过第前两轮。


郑云龙是想演也没得演,哪怕粉丝在微博请愿要求复活。阿云嘎没演是有原因的,主要是太穷。在《我的遗愿清单》演出期间,他接受采访时说排练 2 个月只挣 2 万块。不是他哭穷,这就是事实,对于阿云嘎这样的歌手/演员,比音乐剧赚钱的方式有一百种。

《我的遗愿清单》之前,有一部叫《冒牌男神萌女侠》的电影在 5 月 22 日上映,豆瓣无评分、无评论、无人标记。阿云嘎给唱了主题曲《落花城外》,整部 MV 是阿云嘎的录音棚镜头穿插一些电影片段——全部演员的颜值和演技加起来都不及阿云嘎的一半。录音棚看谱视唱可比朝十晚六排练 2 个月赚钱容易多了吧?

钱是一个因素,但早就上过各种电视节目的阿云嘎显然不只是为了钱。后来阿云嘎果然被内蒙老乡乌尔善导演看中,参加后者的训练营,根据时间推断应该是投资30亿的电影《封神》三部曲,只不过没能最终入选大名单罢了。

凭借《变身怪医》,郑云龙顺利进军上海音乐剧圈,接连演了几部音乐剧的主角,有固定粉丝在 SD 堵门要签名,不过比起之后《谋杀歌谣》演出时 SD 围出像车站进站安检那样的围栏,所有人都需要凭票根排队堵门的场景,真是小巫见大巫。

02


2018 年 11 月,《声入人心》开播,同班同学舞台相见。

尽管没几个微信微博大号分得清歌剧、音乐剧、话剧、戏剧之间的区别,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 2018 年豆瓣评分最高的综艺,随便点进陌生人的微博翻几条,很大概率会发现对方是云次方女孩。

双云的命运被改变——受追捧、被捆绑、卖 CP、接代言,钱和名,两个人都有了。但区分来看,两个人想要的东西还是不一样。阿云嘎开启拍照营业的工作,上了各种时尚杂志的封面。郑云龙倒是 ego 很强,发了微博列出自己上节目演唱的所有歌曲名字、出自哪部音乐剧。

但当他被资本追捧裹挟着回到戏剧圈时,事情好像没那么简单了,「不忘初心」需要自己努力,但「不被支配」是不可能的。

郑云龙是从第二轮开始演音乐剧《谋杀歌谣》的,那还是 2017 年 11 月。等郑云龙火起来的时候,《谋杀歌谣》已经将演第四轮,从 2018 年 11 月开始的宣传周期刚好与《声入人心》开播时间基本重合。《谋杀歌谣》是第一个因郑云龙走红得益的剧组。合约在前,身价未涨,宣传经费都不用出就能售罄,与此同时黄牛把票价炒上了天。有剧组曾经的工作人员评价:「以前送票给朋友都送不出去,现在都来问我要票,可连我自己都看不到了。」


一个问题是,音乐剧这个产品,卖的是剧还是演音乐剧的人?随之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所谓抵制饭圈文化侵袭音乐剧圈有意义吗?

相对浅显、入门门槛低、更娱乐化、表演形式更丰富,音乐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更具备商业的属性而非艺术,但通俗娱乐当然不是贬义词。如同所有的娱乐产品一样,明星、偶像都是这个产品的一部分,音乐剧也并不例外,不能因为它在国内「小众」就将它归为高雅艺术。

从这点来说,音乐剧演员当然是产品的一部分,只不过郑云龙迅速增长的流量放大了这个事实,并加强了权重。事实上从一开始,音乐剧粉丝们就不止追剧,追演员其实更重要。卡司之间的交替搭配组合,不同演员对同样角色的不同诠释,同一个演员在前后两场细节处理上的微小不同,这些都能够吸引粉丝。

郑云龙是熟悉饭圈文化的,只不过后来遇到的是扩大版。中国音乐剧粉丝跟百老汇、西区、日本、韩国都是一样的。再往大了说,任何一个成熟的娱乐市场,饭圈文化都有共通之处,「抵制」二字毫无根据。

03


但中国的音乐剧市场肯定不够成熟。

「年人均 GDP 一万美元是音乐剧产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是业内常说的一句话,可放在国内还是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目前音乐剧市场发展最成熟的上海,上海大剧院在 2002 年引进《悲惨世界》、2004 年引进《剧院魅影》,两部都卖得很好,上海观众追求时髦出了名,可那两年上海的人均 GDP 不足 6000 美元。

2008 年,上海人均 GDP 超过 1 万美元,2018 年首次超过 2 万美元,但以音乐剧演出为主的上海文化广场在重建开张后的 2011-2014 年间,一直都处于生存艰难的状态。

在 2014 年引进《剧院魅影》时,文化广场账面周转资金已窘迫到付不出第一笔演出费,被迫向银行贷款 1500 万元,不过这部音乐剧就此成为文化广场的转折点,随后的「年末大戏」成了招牌,文化广场成了音乐剧粉丝口中的「爸爸」。那时候郑云龙还没火,这个词不够饭圈吗?

在国内,音乐剧是新兴娱乐产品,观众年龄偏低。剧场观众的平均年龄大概在 30 岁左右或更低,音乐剧观众会比总体更小。相比之下,美国百老汇联盟发布的 2017-18 年演出季报告中,百老汇观众平均年龄为40.6 岁,这已经是 2000 年以来最低的数值。美剧里常见的场景是中产父母或是一家老小一起去看音乐剧,甚至父母显得更加热情,这在国内几乎没有。

国内音乐剧的主力观众是年轻的学生,可有时间的大学生们没有钱。拿上海大学生人均生活费 2000 元来算,扣出来点钱也只买得起低价票。文化广场「山顶」位置的最后两排数量有限,80 块还得用望远镜,小剧场音乐剧同样也是 80-100 起,一个学生一个月看得起几场?

金融和互联网的从业者们倒是有钱,但哪里有足够的时间?先不提 996,音乐剧的开演时间通常是晚上 19:30,准时赶到都难讲。看完两小时半的音乐剧回到家,有力气面对新一天的工作么?而到了周末,多少人会舍得拿出大片完整时间。

饭圈女孩不一样。没有钱努力挣、没有时间努力挤、为了明星可以把剧情倒背如流。

不可否认真的有饭圈女孩因为郑云龙开始了解音乐剧,但女孩们的钱大多还是贡献给了郑云龙本人主演的音乐剧或话剧,哪怕票再难抢。爱屋及乌,博爱喜欢的明星的其他作品,这本身就是一件小概率事件。在郑云龙之前之后,都有不少明星亲自验证这一点。

台湾导演赖声川的话剧《如梦之梦》在 2011 年首演,胡歌和李宇春的粉丝组团购票,举着灯牌进剧场,同场 PK,这几年话剧市场就有钱赚了吗?如今《如梦之梦》上下本莲花池座位加起来超过 3000 块,照样一票难求,冲的是这么一波固定演员:胡歌、许晴、金士杰、谭卓。火的是具体的剧罢了。

决定一部作品卖不卖座、赚不赚钱的通常是两个因素:IP 和演员。看起来跟很久以前的电影电视剧类似,无奈国内音乐剧发展还在初级阶段,IP 们依旧有的排,还没完全失去观众信任。IP 可以吸引普通戏剧观众,明星出演能够自带非戏剧圈观众入场。

虽说 IP 和演员很重要,但这里还有第三个因素:是否出圈。

这里的出圈,既是指戏剧圈,又是指粉丝圈。一旦出圈,就意味着有更多普通大众观看。像《猫》和《悲惨世界》这种卖得好的确实是出圈,谁让人家知名度高呢?写入教科书、有经典曲目传唱、或是有口碑不错的电影电视剧。而像《天朝渣男图鉴》带着《芝加哥》出圈的案例,这些年也就见过这么一回,并且不能算是剧组的功劳。音乐剧爱好者结合社会热点的自发改编,这种危险大胆的方式没有一个官方剧组敢想、会做。

回到明星的讨论范畴。他们往往能保证一部剧的票房,但不能为质量负责,由明星主演而口碑扑街的剧这两年不要太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无论他们演的好不好,都能够带来更多的关注。

前有刘令飞诋毁蔡明在春晚上的形象,被公众批评而公开发视频道歉,后有韩雪因为在《白夜行》中假唱被讨伐。同一个剧组的搭档演员,因为负面新闻先后上了两次热搜,从舆论监督的角度来说,这是好事。放在以前,韩雪这样微博粉丝过千万的明星,一个零头都比所有音乐剧粉丝加起来多,批评的声音恐怕马上被淹没。

04


从产业的角度衡量,国内音乐剧发展大概落后美国 50 年。这个数字只少不多,如果加上诸如「原创」之类的标签,更不敢想。

2017 年 6 月 - 2018 年 5 月,美国百老汇演出季累计观演人次为 1380 万,票房收入为 16.6 亿。前不久新一年的数字出炉,观演人次为1447 万,比上一年增长 7.1%,票房收入再创历史新高,达到 18.3 亿美元。在中国,这两年音乐剧的年均票房大概在 2-3 亿元左右。

百老汇新一年演出季如此增长要归功于《杀死一只知更鸟》和《冥界》这样的爆款新剧以及《电视台风云》《窈窕淑男》这样的口碑佳剧,《汉密尔顿》和《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的持续火热也保证了票房。

当然,百老汇高票房某种程度上得益于高票价,绝大部分百老汇话剧和音乐剧的平均票价都超过 100 美元。从 Playbill 的数据来看,《汉密尔顿》 6 月 5 日当周的平均票价为 292.3 美元,最高票价达到 849 美元,一周(预计)票房超过 315 万美元。在中国,2018 年卖得最好的音乐剧之一《摇滚莫扎特》演出 24 场票房超过 1900 万元,上座率超过 90%。

但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戏剧市场都是头部效应明显——在百老汇,只有 30% 的作品收支平衡或盈利,大多数都在努力摆脱亏损。

百老汇演出时间最长的几部剧目中,1988 年 1 月 26 日演出至今的《剧院魅影》排名第一,演出场次超过 13000 场,排名第二的复排版《芝加哥》从 1996 年 11 月 14 日演出至今,场次超过 9300 场。排名前十的作品中,包括国内观众熟悉的《狮子王》《悲惨世界》《猫》《妈妈咪呀》等。

为什么一部剧能够在同一个剧院连演数年?报告中的几个数字解释了这个问题:2017-18 百老汇演出季,63% 的门票由游客贡献,其中 48% 是纽约以外的美国国内游客,15% 是国际游客。长期驻演意味着必须保证稳定的客流。当一部剧吃尽了一所城市的固定观众时,它的名气和质量是否足以吸引外地戏剧观众专程来百老汇观看?再上升一个难度,普通游客会把看一部剧列入游玩清单吗?

百老汇做到了,但上海还差得远,哪怕是迪士尼的尝试也不算成功。

2016 年上海迪士尼正式开业,尽管大家都是冲着游乐园去,但迪士尼的算盘可不是这么简单,它最终还是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为此,迪士尼精心制作了一部中文版音乐剧《狮子王》,从 2016 年6 月到 2017 年 8 月,《狮子王》在迪士尼小镇上的华特迪士尼剧院驻演。

选这部剧的考量显而易见,名气大、适合全家观看,票房还算是不错。从商业角度来看迪士尼其实有些「作弊」,《狮子王》实际上偏合家欢/儿童剧——这是个特殊的存在,家长一买就是三张,还都是高价票。这已经是最具备旅游打卡潜力的戏剧演出——不是杂技、马戏、实景秀。

可在《狮子王》之后,接档的《美女与野兽》中文版立马被打回了原型。口碑一般意味着它无法吸引上海本地戏剧观众跑到 11 号线尽头打卡,外地游客更不必说,尽管迪士尼在成人爱情故事和童话的结合上做的不错,但它也不是家长眼中适合孩子看的音乐剧。

戏剧市场的观演习惯与电影截然相反,因为需要前往特定地点,再加上票价相对较高,观众都会提前规划行程。百老汇联盟的数据显示,观众一般平均提前 43 天购票,当然这跟门票难买有必不可少的联系。

6 月 5 日查看《美女与野兽》端午节假期的票版,6 月 8 日 12:00 的中午场只卖出 2 成,17:00 的晚场大概卖出 3-4 成,最低档的 190 元价位都有不少可选——临近演出 3 天,这个数据表现真的是相当差了。要知道在百老汇,《美女与野兽》可是迪士尼的头牌 IP 之一,以 5461 场演出排名演出最长的第十位。

到这里,就不得不讲到一个残酷的事实:上述提到所有在中国演出过的音乐剧,没有一部是国内原创,英文原版不必多说,中文版也都是改编。《我的遗愿清单》向韩国买的版权,《谋杀歌谣》和《变身怪医》原版都是英文版,《白夜行》是东野圭吾的原著,一分钟卖完的音乐剧《信》也是东野圭吾的原著——高产的东野圭吾是这几年国内话剧、音乐剧逮住可劲薅的羊。

与日本、韩国一样,中国也在经历引进原版-改编为本国语言-发展本国原创的阶段,这三个阶段并非割裂,而是同时存在。拿韩国来说,他们已经到了第三个阶段,能够产出质量相当不错的原创小剧场音乐剧,并且能够向海外输出版权,但国内还在第二个阶段。

中文改编、中文原创目前面临的问题其实是类似的。缺少资金-人才匮乏-创作、排练时间不够-首轮上演准备仓促-演出效果不好观众不愿买单-制作方亏本,国内音乐剧就此陷入恶性循环。作为一种现场艺术,音乐剧一般需要长时间的演出和轮次来打磨,但可惜的是,很多音乐剧都在演过一轮后收场,再没有机会面对观众。

另一方面,本应有的理想情况是,每个人从小接受艺术教育,从博物馆、展览馆、音乐厅开始,得到潜移默化和日复一日的熏陶。可现在,几乎所有非专业观众都是自学成才。

现在来看,郑云龙们填得上这文化上相差 50 年的马里亚纳海沟吗?


吴怼怼,虎嗅、36氪、钛媒体、澎湃等专栏作者,前澎湃新闻记者,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17年度作者,新榜2018年度商业观察者。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6-06
郑云龙能拯救中国音乐剧吗?
对于北京舞蹈学院09级音乐剧专业的这对同班同学来说,上海毫无疑问是新的起点。但这面孔生得漂亮:形象好、气质佳,外形条件溢出音乐剧圈平均值太多。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