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传统金融机构如何转型?智能获客率先助力
近几年,每一个常与银行打交道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银行网点排队的人在减少,一些银行甚至关闭了部分网点或者周末不再对外营业。
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客户与银行打交道的方式的改变。一方面,人们能在智能终端(ATM机、手机、PC)上面办理的业务绝不去营业厅办理;另一方面,一直以来银行的服务对象大都是国有性质企业、大型企业以及少数高净值人群,忽略了对极度分散的“长尾”客户群体的金融服务。
原本传统银行看不上的客户群正在被新兴的金融科技企业所吸引,这无形中进一步增加了传统银行的获客成本。尤其在消费金融市场发展势头强劲的今天,小微客户组成的强大新型消费群体正在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于是,智能获客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互联网金融VS传统金融
本质就是客户争夺战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早期,“颠覆传统金融”的论调时不时都会被拿出来炒上一阵子,其实这里所谓的“颠覆”更多体现在客户的争夺上。尤其是对于那些传统银行看不上的“长尾”客户,互联网金融在“圈”客户上可谓不遗余力。
凭借移动互联网的优势,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随时随地为“长尾”客户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尤其是借助不同的消费场景,将日常的金融服务与人们的吃穿住行和生活经营活动相融合,金融服务也变得更有温度。相比较而言,传统金融机构主要靠网点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由于距离、排队等问题,其服务能力也非常有限。
于是,许多银行不得不与获客能力较强的金融科技公司展开合作,利用其移动互联网的流量优势,获取前端客户。比如,在线上信贷业务层面,金融科技公司往往率先找到具有贷款需求的客户,并将这些客户推荐给银行,银行借助自身的风控和金融科技管理工具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一些金融科技企业通过为用户提供家庭理财计划、消费账本等金融服务,试图获取更多“长尾”客户。银行也积极向移动互联网转型,通过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等方式,涉及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方案,实现客户的获取和沉淀。
不过,移动互联网红利的迅速释放也透支了企业的获客能力,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兴的金融科技企业,都在寻求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对不同获客渠道进行分析、创新更多的应用场景,以实现更低成本的获客。
人工智能加持
金融企业获客模式升级三部曲
随着互联网红利逐渐消失,获客成本也是水涨船高,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甚至利用资本去购买流量,以便从竞争中胜出。但购买流量这种方式对企业来说仅能缓一时的燃眉之急,并不是长久之计。因此,许多企业都希望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摆脱购买流量的怪圈。
首先,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筛选出大致的用户人群,这样一来,金融企业就可以根据自身的产品特性匹配相对应的用户人群,通过更加精准的人群匹配,降低获客成本。
其次,对于大流量平台来说,他们的用户有着自身的特点。金融企业完全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研究这部分人群的特点,从而匹配合适的推广素材,如关键词、文案、视频等,实现对潜在用户的吸引。
第三,人工智能可以帮助金融企业开展更多的场景创新。比如,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打造投资理财、资产管理、保险业务、消费金融等更多的个性化金融服务,借助服务实现低成本获客。
为了满足金融机构的更多需求,百度智能云输出ABC能力与金融行业相结合,打造了完整的金融云解决方案,为金融机构的效率提升及业务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其中,涉及智能获客的智能营销解决方案是金融云的一大亮点,该方案通过利用自身已有的用户与数据优势,可以帮助企业多端多场景地触及高达95%网民。从最初了解潜在用户,到识别低风险、高价值用户,再到最后有效获取目标用户,企业都能在云上轻松完成。
百度智能云将搜索和信息流推荐相结合,利用自身丰富的产品矩阵、智能创意工具和高效快速的信息建设能力,以及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上积累,帮助企业做到了智能高效获客。
未来,百度智能云将持续发力,继续服务金融行业中的各大重要场景,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