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莫把“大存大贷”妖魔化
作者:一条辉
来源:GPLP犀牛财经(ID:gplpcn)
因近期爆雷的上市公司康美药业和康得新均存在“大存大贷”的财务特征,“大存大贷”引起财务界和投资界的关注,并与市场各种非理性的恐惧情绪相互刺激,大有成为预测上市公司即将爆雷的“黄金标准”之势。媒体对“大存大贷”也极为关注,几乎每次报道都会引起投资者的恐慌。但是笔者经过查阅资料发现,“大存大贷”只是一部分爆雷企业的特征,并未揭露爆雷的本质。相反,很多公认的绩优成长股都存在“大存大贷”的财务特征。
透过表象看本质——资金链断裂
“大存大贷”是近期一些爆雷企业的财务特点,但这只是其表现在财务数据上的表象特征,究其爆雷的本质原因,都是因为企业资金链断裂。然而因为部分投资者尤其散户财务知识的缺乏,出现对有“大存大贷”表象特征企业都避之而恐不及的短期投资现象。那么这种恐惧是怎么形成的呢?
首先恐慌的来源还是源于康得新和康美药业的爆雷。笔者印象中事实发生的顺序是:“大存大贷”的康得新先发生实质性的违约“爆雷”,之后不少媒体发文对经过“自建模型”测算出来具有“大存大贷”特征的上市公司进行“列表式”攻击,其中就有康美药业。一段时间过后康美药业发生银行账户余额为0的“闹剧”,仿佛印证了“大存大贷”就等于问题公司的观点,加剧了民众对“大存大贷”的恐慌。
但实际上“大存大贷”并不可怕,并不是所有“大存大贷”的企业都有问题,甚至都会“爆雷”。透过现象去分析,可以看到爆雷的真正原因不是“大存大贷”,而是其背后的资金链断裂。
熊市时资金链紧张一直是民营企业绕不开的问题,再加上之前去杠杆政策的大力实施,更加剧了民营企业整体对资金的需求,不少思想觉悟不高并且今年业绩不太好的企业也就开始动“歪脑筋”,比如大股东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等。尤其当企业享受过高杠杆快速发展的甜头之后,无法适应资金的突然收紧,依然“阔绰”的大幅增加项目投资建设规模,而实际上的产出、收益和业绩不及预期,就必然会导致资金链的断裂。市面上因此种原因爆雷的公司比比皆是。
由此,以上的逻辑是,一些因资金链断裂而爆雷的企业存在“大存大贷”的情况,也就是“大存大贷”最多是企业爆雷的必要条件,但绝不构成充分条件。实际上,“大存大贷”是企业爆雷的既非必要也非充分条件。不是每一个爆雷的企业都“大存大贷”,也不是每一个“大存大贷”的企业都会爆雷。
不少优质企业同样“大存大贷”
经过笔者观察,很多业内公认的优质企业都存在“大存大贷”的特征。
比亚迪,“股神”巴菲特最爱的15大公司股票中唯一一家中国公司,被其重仓持有并享受了高达745%的投资回报。目前比亚迪财报显示其2018年营收超1300亿元,货币资金约130亿元,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应付债券总额超517亿元,存在所谓的“大存大贷”现象;
潍柴动力,2019年1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优质上市公司,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公司三大业务板块(动力总成(发动机、变速箱、车桥)、商用车、汽车零部件),在国内各自细分市场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其财报显示2018年营收高达约1593亿元,货币资金约382亿元,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应付债券约286亿元,同样属于各种媒体所描绘的“大存大贷”企业;
不仅如此,2018年其他营收过千亿的A股市场巨头青岛海尔货币资金约375亿元,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应付债券约310亿元;TCL集团货币资金约268亿元,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应付债券约632亿元;美的集团货币资金约279亿元,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应付债券约330亿元。上述这些A股上市公司都符合关于“大存大贷”的定义,怎么就没有被扣上帽子?原因是心知肚明,这些企业资金链稳固,短期内不会出现重大资金链危机,也就没有这方面爆雷的风险。
如果把这些数据拿出来,按照此前某些媒体的逻辑,“大存大贷”是不是又成了优质企业的特点?
高速增长的企业也容易出现“大存大贷”现象
笔者按照WIND上统计的最近3年营收总增幅降序排名,发现高速增长的企业同样容易出现“大存大贷”的现象(因WIND数据并未实时更新调整后的财务数据,故最终统计结果可能存在少量的偏差,此偏差不影响总体结论)。
考虑到体量较小的企业高速增长可能不太具有持续性,故我们从中筛选出了2018年营收超过100亿元的大中型企业。
渤海租赁近三年营收总增长高达327.48%,同时其货币资金约113亿,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应付债券约1645亿,分别占营收的比例为27.33%和398.32%。
新华联近三年营收总增长高达201.31%,其货币资金约56亿,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应付债券约173亿,分别占营收的比例为39.72%和123.45%。
阳光城近三年营收总增长高达152.32%,其货币资金约378亿,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应付债券约820亿,分别占营收的比例为67.02%和145.30%。
泰禾集团,近三年营收总增长为109.17%,货币资金约149亿,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应付债券约961亿,分别占营收的比例为48.07%和310.27%。
以上数据说明,许多上市公司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容易出现“大存大贷”的现象,因此如果以偏概全,武断地认为所有“大存大贷”的企业都会爆雷,引起市场震荡和恐慌,非常容易误伤“优质成长股”。
资金的高周转是企业高速发展所依赖的重要条件,而具体此高速发展是否健康,是否可持续,则与“大存大贷”无关,因这涉及到公司所处行业的环境、具体业务的开展执行情况、内核制度是否行之有效等等多种复杂因素。所以请别把“大存大贷”妖魔化,它只是一个普通的财务数据形容词而已。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