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算法即芯片、发布即商用,一个有别于传统印象的XX科技发了一颗云端AI芯》,提出一个全新概念:“算法即芯片”,看完文章,如鲠在喉。
这篇文章不针对谁,涉及到当事公司用的是化名。
什么是“算法即芯片”?
“算法即芯片”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看一下这家公司的官方定义:
摩尔定律已濒临终点,单位面积晶体管数量的提升终将触及物理极限,很难在更小的空间里容纳下更多的算力。而智能算法的性能却在万倍增长,以依图自主研发的人脸识别算法为例,过去4年算法精度提升了100万倍。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推动计算产业迈入“算法即芯片”时代。
提出这个概念的人认为:
“算法即芯片这句话非常本质,只有能找对问题,找对场景,用对算法,并为此定制芯片,才有可能做到极致性价比。”
第三方对这个概念的解读是:
从摩尔定律来看,计算机架构上的物理性增长逼近极限,但算法的增长和优化空间确是无限大的。一方面,算法的升级能够改善物理架构,提升芯片的物理性能;另一方面,算法的升级能够带来算力上的跃进。也就是说,算法决定了芯片性能的增长空间。
本着严谨求证的精神,罗超频道特意用“algorithm as a chip”等关键词去谷歌检索了一圈,发现这个概念在国外是不存在的,看来应该是“XX科技”的首创。
有没有道理?当然是有的。摩尔定律不再奏效后,芯片性能和算力提升,越来越依赖算法。不论是苹果A12仿生AI芯片还是华为智能芯片麒麟970,核心理念都是将AI部分计算放在芯片上。在苹果和华为外,百度、阿里等等公司都推出了内置AI算法的芯片,应用场景则以云端为主。
理论上来说,这体现出AI计算的趋势:云端AI+终端AI(以及边缘AI)结合,来适配不同场景下的AI计算需求,但就此提出一个“算法即芯片”的概念,还是让人觉得不明觉厉。
“算法即芯片”有点扯
“AA即BB”,是软件行业先用起来的,最为人知的就是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简称SaaS,说得更直接点就是软件服务化,云计算市场延伸出来的又有PaaS(平台即服务)、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等不同模式,到了互联网行业,出现了内容即服务等概念,这些都很容易理解。
“AA即BB”的本质是以AA的形式来承载BB的价值,比如用软件形式来承载背后的计算服务,而不是说两个东西都一定联系,就要说“AA即BB”。
有人喜欢用“XX即XX”造概念。2018年如日中天的区块链行业,就出现了这样的潮流。2018年上半年,Fcoin创始人提出“交易即挖矿”的“概念”,很快就出现了各种“XX即挖矿”,比如读小说的APP说,“阅读即挖矿”,看书看得多送的币就多;共享单车说“骑单车即挖矿”,骑单车送币;麦当劳推出“吃汉堡即挖矿”,吃一个巨无霸就送一个MacCoin。。。
“算法即芯片”的问题是,算法就是算法,芯片就是芯片,一软一硬,在IT产业扮演各自的角色,芯片是负责算法的计算,虽然芯片内置了算法,但不能因此就说算法即芯片,两者间的关系,跟软件和服务的联系是不同的,两者不能混淆在一起来谈。
我们不能因为算法对手机拍照越来越重要,就说“算法即摄像头”;我们也不能因为算法对软件越来越重要,就说“算法即软件”;我们更不能因为AI对手机越来越重要,就说AI即手机。“算法即芯片”,就像“鸡蛋即黄瓜”一样,让人觉得有点扯。
企业为何热衷造概念?
企业造新概念屡见不鲜,“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迭代,“新零售”、“智慧零售”和“无界零售”的各自为阵,“WEB2.0”到“O2O”的变迁,从“90后”到“二次元”再到“Z世代”,各种新概念层出不穷。
为什么企业总在不断抛出各种新概念?
最首要的作用就是掌握话语权。
很多概念是产业正在发生的趋势,谁先提出概念,谁就掌握解释权乃至主动权。以现在如火如荼的新零售为例,本质说的是线上线下结合以及智能技术赋能和升级零售,马云在2016年云栖大会上提出,后来京东提出了无界零售,苏宁和腾讯都强调智慧零售,但现在行业说得更多的,是新零售,这就是“先声夺人”。
第二个作用是吸引各界关注。
包括用户、客户、资本和媒体,说得更直接一点是更好地与公众沟通,更好做公关。造一个新概念,就能吸引眼球获取注意力,能贴上标签强化公众认知,可以将难懂的商业故事说得更简单明了。
XX科技的“算法即芯片”核心目的是强调自己算法让芯片强大进而吸引潜在客户;去年很多公司拥抱区块链是为了吸引资本关注;互联网行业现在重视年轻人,“Z世代”被很多公司青睐。
第三个作用是展示高瞻远瞩。
新概念是未来,能预见的企业都是高瞻远瞩的,进而提升形象,记得当时“互联网+”概念风靡时,很多企业都出来认领,都要强调自己先看到这样的趋势,而其本质则是要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第四个作用就是纯属炒作。
当初贾跃亭的乐视有一个概念“生态化反”,生态、业务矩阵、跨界这些概念行业都讲得很多了,但乐视提出了新概念“化反”,就是化学反应,一下就显得不同了,这一点在很多A股公司上体现得更明显,比如有公司在P2P热的时候直接更名“匹凸匹”。。。
很多概念不一定是企业原创的,不少都是媒体、专家和学者创造,被企业采纳。不管什么途径来的,企业造概念和用概念,都需要有正确姿势。
企业造概念的正确姿势
先列举几个我认为好的概念:新零售、社交电商。好在哪里?
1、容易理解与记忆。
新零售仅仅用一个“新”字,就定义了一个全新业态,当时马云一起提出来的还有新金融、新制造、新技术等等,现在很多领域都有“新”,比如“新营销”,不得不说,阿里巴巴是造概念的高手,不论是“eWTP”、“数字经济体”还是“商业操作系统”,每一个都基于已有概念(WTO、经济体、操作系统),再进行演化,做到了容易理解与记忆,很多人说阿里巴巴公关是公关天团,这也是其实力的体现。
好的概念都是生动形象,容易理解与记忆的,公众看字面意思就知道或者猜到背后的意思。不好的例子就是类似于VLog这样的概念,要理解得看一篇文章,看完也不一定真正理解。
2、旧不如新。
有企业提出互联网+后,又有企业抛出了“+互联网”的概念,虽然确实阐述出了不同,但公众很难理解“+”在前与在后的细微差别,“产业互联网”则大有推倒重来之意,阿里抛出的“五新”,本质上也是产业互联网在一些重点产业的落地。“微商”后有企业打出“社交电商”的理念,本质是一回事,却显得更有逼格,算是成功的新概念,“社交电商”后拼多多做“社交拼团”,后来又有“社区团购”,就有点难以理解了。说到底,企业用新概念要敢于推陈出新,另起炉灶。
3、能自圆其说。
概念本身对应的故事要有逻辑支撑,能自圆其说,“算法即芯片”的问题是,说不通,包括之前一些共享经济,本身也不具备“共享”特质,硬要扯上共享经济的概念,就很难被接受。
4、成功的业务落地。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业务上的落地,否则概念造得再好都没意义。区块链应该是最会造概念的一个行业了,从数字货币到ICO到公有链到联盟链到账本……虽然我是学技术的,但很多层出不穷的区块链概念,已远远超出我的理解范畴。2019年行业明显感受到,区块链不再那么“热”了。
互联网行业,每天都在涌现出各种新概念,但真正驱动互联网前进的,从来不是概念本身,而是概念在商业场景中的落地。
好的概念很重要,但终究只是锦上添花。
欢迎添加 luochaozhuli (备注:进群)分享交流。
关注 BT商业科技(bttimes),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