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只会卖萌:皮卡丘们真的能改造你的大脑
最近上映的《大侦探皮卡丘》,让一堆中二青年秒回小时候,回忆起当年疯狂收集神奇宝贝卡片的经历,拿着精灵球召唤小精灵的自己,还有背着家长偷看《神奇宝贝》动画片的紧张刺激~
这款发售于1995年的游戏《精灵宝可梦》,身上有太多传奇光环和商业奇迹,更承载着许多人的童年乐趣。不过,想必大家也没少因为沉迷神奇宝贝而被家长们唠叨“不务正业”吧~
最近科学杂志《Nature Human Behavior》(自然·人类行为)就发布了一项研究,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们证明,如果人们在小时候经历了无数小时的捕捉、训练以及与宝可梦小精灵一起搏斗,那么大脑中就会出现一条“皱纹”,这个特殊的大脑区域,使他们能够对皮卡丘、妙蛙种子、可达鸭等角色形象产生优先反应。
从小玩宝可梦真的会改造你的脑子,但影响不大
从小玩游戏能改变脑回路?难道小时候大人们说的“游戏玩多了伤脑子”是真的?
答案显然不是啦!
事实上,论文第一作者杰西·戈麦斯(JesseGomez)自己就是一个宝可梦深度玩家,这也是为什么,在研究人类大脑的激活反应时,他会选择使用神奇宝贝来做实验了。
科学家们想弄明白的问题是,为什么儿童时期的大脑会为一种新类别物体发育出新的区域?更为奇怪的是,这个区域一般与语言和面孔的刺激有关,而汽车就没有这种“脑区专座”的特殊待遇。
基于自己对游戏的了解,戈麦斯认为孩提时代的印记对专门脑区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他招募了11个年轻时玩过宝可梦游戏的成年人(包括他自己),用核磁共振扫描仪MRI监测实验对象的脑部活动。结果显示,和预期的那样,当他们看到数百个随机播放的精灵角色时,即使像素很低,但依然能够激活更强烈的大脑反应。
而儿童时期从没有玩过电子游戏的对照组,面对这些动物时则“内心十分平静”。
而且,由于游戏中的精灵角色与人们在日常中遇到的对象看上去非常不同,于是大脑对这种特殊的神奇宝贝形象的激活应该出现在哪里,做出了特别的预测。它们“刻录”和激活的位置都是一致的——枕骨颞沟(一个位于耳朵后面的大脑褶皱)。
所以,即使十年没有再玩过这个游戏,也没看过衍生电影动画,但小精灵的形象也已经永远铭刻在了脑子里。
为什么从小看汽车的孩子并不会发展出这样的特殊脑区呢?这源于宝可梦游戏的特别之处。
众所周知,《精灵宝可梦》里面有数百个角色,系统会让孩子们反复接触同样的角色,比如皮卡丘从一开始就会跟随主人一起战斗。
在赢得战斗、成功捕捉新精灵之后,游戏内的列表就会添加上一个新角色,以此鼓励玩家再接再厉。只有了解它们的一切,才能够成功玩游戏。
而且,这些小朋友都是通过同一块屏幕(即任天堂的掌机)来玩这款游戏,这意味着它们只能且同样都占据着玩家视野中的一小部分。
而根据偏心偏置理论(the eccentricity bias theory),大脑专用类别区域的位置和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物体占视野的多少,二是图像是发生在中心视觉还是周边视觉。
任天堂的小屏幕决定了,小精灵们只会占据视野的一部分,并出现在视觉皮层的中心部分,刚好也是处理视觉信息的大脑区域。
反复出现的视觉刺激,加上小屏幕前花费的时间,会激活大脑的特定区域。
那么,电子游戏对儿童大脑有好处吗?
这项新的发现,对于那些认为打游戏容易对孩子大脑产生持久影响的家长来说,可能算是实锤了。
我已经可以想象它被改成“护苗!请为所有的青少年转发这条消息!”之类的标题出现在家庭群里了。
来,先吃一颗定心丸。脑科学家同时也说了,人类的视觉皮层由数亿个神经元组成,有能力对许多新模型进行编码,这使我们能够容纳大量的人和形象。
当然不仅有理论,事实也证明了,参加测试的宝可梦玩家们现在也都成为拥有良好社会身份的成年人。至少,他们都拿到了自己的博士学位不是嘛?
而这个有趣的发现也带来了不少有意思的启发。
首先,这表明我们的大脑在很小的时候就有能力对经验类学习做出反应,遵循一些既定规则——比如中心凝视物体可以激活特定位置——来描摹和创造,最终使我们脑袋里那个主宰智慧的生物组织体走向成熟。
这意味着,未来的儿童教育产品需要以买房一样的标准来竞争视觉中心区域这个“黄金地段”,比如将需要面孔刺激的信息放在右半球大脑的视觉区域内,而单词语言类的东西则放在左半球。
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与文字处理相关的障碍(比如阅读障碍),或者一些面部疾病(如自闭症)等。
另外,视觉的中心选择性也可以染个如同忽略哪些不太相关的信息,从而提升大脑的注意力,更有效地激活和利用大脑。
一个来自成都中国电子科技大学的研究也证明,玩了1小时的电子游戏后,参与者的大脑活动和视觉选择性注意力分数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另一个比较有趣的发现是,玩大脑训练游戏可能并不会对成年人及老年人带来什么非常积极的影响,这推翻了先前通过游戏改善认知衰退的说法。
因为成年后的游戏训练往往非常具体,比如记住7、80甚至100位的数字,但认知能力并不会因此增强,因为游戏对儿童大脑的影响也就是“修了个记忆抽屉”,更难对成年人的大脑区域带来较大的影响了。
大概所有人的成长过程,都逃脱不了上一辈对新事物的妖魔化,曾经的游戏机、电脑,如今的智能手机和电子游戏,无一幸免。
不过大脑自然发展的力量要巨大的多,在这种情况下,像杨永信那样强行调整孩子成长的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
屏幕背后的数字世界,依然能给人类提供很多启发和帮助,那条承载着特殊记忆的沟回,是成年后无法再拥有的中二和趣味。
敢于让情怀在生命中发生,或许才是世界值得的原因吧。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