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新金融成为潮流,金融行业的进化新方向在哪?
文/孟永辉
同几乎所有的“互联网+”物种一样,互联网金融经历了一个野蛮生长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各大互金平台轮番融资、各种互金平台不断出现、各种互金概念不断涌现,互联网金融大有盖过传统金融机构之势。互联网金融用短短几年的时间走过了传统金融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走的路,一个以互联网金融为主要代表的金融新时代由此来临。
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始终没有跳出“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当流量红利和资本退潮之后,它的火爆的发展势头同样开始遭遇困境。平台爆雷、跑路等乱象的影响下,互联网金融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期。于是,人们开始寻找互联网金融进化的全新方式,试图通过新的进化来缓解互联网红利落幕后的尴尬局面。
去金融化是互联网金融再进化的一个主要方向,以阿里、腾讯和京东为例,这些大型的互联网平台都在开始将挖掘金融行业的新功能和新属性看成是未来进化的一个主要方向。无论是数据还是AI,诸多新技术开始了在金融行业落地上的一路狂奔。告别了互联网和金融两种元素的简单相加,一场有关金融行业的全新深度进化开始被提到了正式议事日程。
当互联网红利见顶,金融行业的再进化开启新阶段
互联网时代的金融行业进化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将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简单相加的过程,互联网金融改变的是金融和用户对接的渠道和方式问题,并没有真正改变金融行业本身。当互联网的红利见顶,仅仅只是将互联网和金融简单相加的做法已经无法再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为这个阶段已经不再有用户和流量的红利,面对消费升级的用户,人们需要发生根本嬗变的金融新物种,于是,金融行业的再进化由此开启。
告别简单相加的浅尝辄止,深度融合逐渐成为主流。当用户需求依然发生改变的大背景下,仅仅只是依靠简单相加的方式势必无法满足用户的新需求。只有真正改变金融行业本身,用改变之后的金融供给提供给用户,或许才能真正激活用户,让业已沉寂的流量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于是,我们看到一场以深度融合为代表的全新金融进化由此开启。
无论是对于金融行业的数据功能、预测功能等新功能的挖掘,还是将新科技的元素加入到金融行业的具体流程里,其实他们都是在将新的外部元素与金融给行业的深度融合看成是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目标。同互联网金融仅仅只是互联网公司参与不同,以深度融合为主流的金融新进化吸引了了新旧势力的轮番加入,以银行、保险和证券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对新进化同样充满了兴趣。
相对于互联网时代简单相加的浅尝辄止,新的金融进化更加看重的是深度融合。通过深度融合,我们可以改变那些互联网时代无法改变的痛点和难题,我们能够找到那些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被忽略的功能和作用,我们可以发掘金融行业那些尚未被发掘出来的功能和作用。总之,一场以新旧力量共同参与,以外部元素与金融行业深度融合为代表的全新变革由此来临。
告别概念的层出不穷,金融的新进化更加关注金融本身。我们都知道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诞生了诸多新的概念,P2P、众筹、网络保险等诸多概念都是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出现的。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概念之所以会层出不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互联网金融玩家需要用新的概念去吸引足够多的用户流量,只有不断推出新的概念,才能让尽可能多的用户流量吸引到自身平台上来,
一味地关注概念的嬗变,而不去做金融本身的改变所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开始越来越多地脱离金融行业本身,我们看到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已经不在是一个金融平台,而是变成了一个流量平台。当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概念的嬗变吸引来了足够多了流量,但是,他们却无法真正为这些流量提供具备金融特征的金融产品时,以概念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便会遭遇风险。于是,我们看到平台爆雷、跑路等互联网金融乱象开始不断出现。
当金融行业开启新进化,仅仅只是靠概念的方式必然无法取得真正实质性的效果和作用,只有真正回归金融行业本身,金融再进化才能告别浮夸,回归最本质的内涵与意义。现在,无论是大数据信用体系的建立、人工智能在金融流程里的应用、区块链认证体系的出现,其实都是在将发展的重点从概念的所谓的创新回归到金融行业本身流程和环节的优化上。
透支金融行业的金融功能宣告结束,金融新进化开始关注金融行业的新功能探索。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我们可以把互联网金融时代看成是一个透支金融行业的金融功能和属性的时代。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行业的投资、理财等金融功能和属性被发挥到了极致,人们的投资和理财需求极大地透支。当互联网金融时代落幕,人们开始告别以投资和理财为代表的金融功能,开始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更多新功能的开拓上。
无论是挖掘金融的数据、社群、电商等功能,还是将新技术与金融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与联系,其中一个主要的方向就是去进行新功能的探索。蚂蚁金服、京东数科无一不是从这个角度着手来深度挖掘金融行业的新功能和属性。可以预见的是,只有真正将金融行业的投资、理财之外的新功能发掘起来,金融行业的进化才能真正告别互联网式的发展套路,进入到真正意义上的蜕变发展期。
对于一个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来讲,金融行业并非仅仅只是投资和理财这么简单,它应当找到更多新的功能和作用。只有真正将金融行业的新进化从流量获取、金融属性的透支转移到金融新功能和属性的挖掘上,金融行业的发展才能真正摆脱互联网式的发展套路,真正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以流量和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红利的见顶开始将金融行业的再进化进入到了一个全新时代,同互联网时代仅仅只是将金融看成是一个吸引用户的手段不同,金融行业的新进化开始逐步回归到金融行业本身。通过金融行业的新进化来满足已经升级的用户新需求,由此,一个类似于新零售的新金融时代开始来临。
回归行业本身,金融进化的新方向在哪?
如果我们将互联网金融时代看成是一个远离金融行业的进化阶段的话,那么,新金融时代的来临则代表着金融行业开始逐步回归自身。以金融为样本,以金融为终极目标,新金融开始逐渐回归自我,一个全新时代由此来临。那么,在新金融逐渐成为未来发展方向的大背景下,变革的风口下究竟有哪些新方向呢?
金融行业的去人力化。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的不断成熟,我们看到这些新技术开始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传统行业当中,以人为主体的传统行业组成结构开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金融行业同样如此。我们看到虽然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通过去中间化的方式提升了金融行业的运作效率,但是,以人为主体的金融运作逻辑和组成成分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进入到金融进化的新时代,我们开始看到越来越多的新元素开始加入到金融行业当中。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元素开始越来越多地正在金融行业当中出现,大数据信用体系、智能风控、智能客服等一些与人并不相关的概念开始出现,并且开始从金融行业本身着手进一步提升金融行业的效率。
从BAT的互联网巨头对于金融行业的赋能,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在将新技术应用到金融行业看成是未来自身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从本质上来看,改造金融行业的传统组成元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改变以人为主体的架构,将金融行业进一步地去人力化。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行业的去人力化是未来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金融行业的去金融化。与其说互联网金融时代是通过去中间化的方式来进一步提升金融行业的运作效率,不如说是通过互联网的去中间化和低门槛来透支金融行业的投资、理财的功能和属性。一味地投资金融行业的投资和理财的功能和属性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我们无法真正较好地控制风险,最终让诸多的项目处于风控缺失的状态。可见,一味地去将金融行业的投资和流程的功能和属性进行挖掘和投资,并不能带来金融行业的良性发展。
当金融行业的发展进入到新阶段,我们开始告别对投资和理财为代表的金融属性的依赖和透支,转而去寻找金融行业的其他的功能和作用,从而让金融行业的功能和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无论是蚂蚁金服还是京东数科为代表的新力量,还是以平安银行、招商银行为代表的旧势力,其实都在将挖掘金融行业的非金融功能和属性看成是金融行业再进化的主要方向。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于金融行业的去金融化的拓展和延伸直接决定着未来金融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只有真正将金融行业进行彻底的去金融化,我们才能找到投资和理财之外的更多的盈利点,从而真正将金融行业的发展告别以金融为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老套的发展逻辑,找到全新的发展方式。
金融行业的去互联网化。这里所讲的去互联网化并不是说未来的金融不应该与互联网产生任何的联系,而是要去除以平台和流量为代表的发展模式,找到属于金融新进化阶段的全新的发展模式。因此,金融行业的去互联网化是指告别以流量和平台为代表,以资本运作为终极追求的发展模式,从而找到新的发展的可能性。
告别互联网式的发展模式,我们需要找到找到新的发展模式。首先,我们要告别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驱动模式,真正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看成是未来金融行业的新的驱动力,通过不断找到金融行业新的驱动力,我们可以获得更加长久的进化和发展;其次,我们要找到资本之外的盈利模式,变资本供血为自我造血,通过不断增强金融行业的自我造血功能摆脱对资本的依赖,真正将金融行业的发展带入到自我驱动的新时代。
当互联网红利已然见顶的大背景下,我们只有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进行去互联网化的处理,才能真正找到属于新时代的金融行业的全新发展模式,真正让互联网成为一种基础设施,而非驱动力,只有这样,未来的金融进化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新进化,未来的金融新进化才能真正摆脱互联网的影响,进入到全新的阶段。
当互联网的红利见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新技术、新概念和新模式为代表的全新时代。在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在发生新的改变,金融行业也不例外。对于深陷互金乱象漩涡之中的金融行业来讲,金融新进化时代的来临无疑为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深处其中的参与者们,只有真正把握金融进化的新方向,才能真正把握风口,获得新生。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