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俊宇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麦克洛斯基出版过一本名为《企业家的尊严》的书籍。这本书中提到了这样一段话:
人们改变观念,重估企业家这一群体的价值和位置,不再贬低或敌视他们,让其得到尊重,就可能实现经济繁荣。相反,如果企业家被否定,经济一般就难以发展,创新亦无从谈起。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经济增长,原因之一,也正是展示了企业家的尊严。
我觉得麦克洛斯基这段话拿来谈最近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选拔风波挺合适的。
4月底,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最终确定的有效候选人共531位。今年来自企业的候选人有114位,同比2017年的90位,增加了24位。百度的李彦宏、王海峰,阿里的王坚,比亚迪的王传福等,皆榜上有名。
说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家想到往往是大学教授,身着白大褂天天窝在实验室里做测试。这个榜单引得公众质疑,院士都是科学家,凭什么企业家也能成院士?
要我说,这些质疑挺没劲的。质疑民企选院士的人,应该去看看爱迪生曾经的创业经历。
一
科学家也是企业家
没几个人知道,我们当年小学课本里崇拜的科学家、发明大王——爱迪生、诺贝尔、富兰克林,其实全是企业家。
我们都知道爱迪生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心灵鸡汤,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课本里也会经常教育小学生说,爱迪生是勤奋的发明大王,一生有2000多项发明专利,引得众多迷弟迷妹们对他佩服得不要不要的。
爱迪生是怎么发家致富的,课本却从来没和你说过。
年轻时的爱迪生创办了“门洛帕克实验室”,后来又扩张成立公司,卖出专利获得第一桶金后,很快开始创业。
后来爱迪生又不断扩张规模,成立“爱迪生电力照明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紧接着,又接受老摩根的投资,由他提供技术、整合业务,共同创办了“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没错,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美国通用电气的前身。
在鼎盛时期,爱迪生创建或控制着13家大型公司,直接左右了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除了爱迪生之外,我们常常说的诺贝尔不仅仅科学家,也是企业家。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二十余个国家开设了约一百家公司和工厂。
诺贝尔并因此积累了巨额财富——如果不是这个原因,他也不可能在逝世的前一年,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设立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富兰克林就更有意思了。我们只知道这个大发明家在闪电风暴实验中放风筝,却不知道他是美国著名的财迷——作为清教徒,他是出了名的爱赚钱又抠门,在美国甚至被封为财神级别的企业家,是美国企业精神的代表人物。
可以说,科学家天然就是企业家——他们站在时代浪巅,手握技术,就是离企业最近的一群人。
二
产业研需要一体化
为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这么多科学家同时兼任企业家的身份?
原因很简单:产学研需要一体化。企业需要现有的研究成果转化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再把部分产品盈利投入到科研中,开发出“含金量”更高、市场适应性更强的产品。
科学研究不可能是在实验室里生搬硬套造出来,它需要有产业实践相配套,让研究成果得到市场验证,最终获得利润。
只有这样才能让科学技术得到健康的正向循环。
今天是人工智能的时代,从技术变革和市场转化的角度来说,和当年的电器化革命逻辑是一样的,科学家不可能只是躲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技术必须拿到市场上接受消费者检验。
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名单中李彦宏、王海峰、王坚这些人,其实和当年的爱迪生、诺贝尔、富兰克林其实没啥区别。
在人工智能时代,百度、阿里这些公司就是人工智能和新兴交叉领域的领头羊,是产学研的前沿阵地。
第一财经在5月6日的报道中就提到,李彦宏是由中国电子学会推荐到中国科协学会,推荐的理由是因为李彦宏对于搜索引擎所作出的贡献。
《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李彦宏是被列入“工程管理学部”名单中,专业方向是“新兴交叉领域工程技术创新管理”。
和李彦宏同时被列入“工程管理学部”的还有阿里王坚,专业方向也是“新兴交叉领域工程技术创新管理”。王海峰则是被列入“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专业方向是“人工智能”。
李彦宏在搜索引擎领域之所以被业界公认,是因为他曾创建超精准搜索(ESP)技术和图像搜索引擎技术,这在应用领域颇有价值。特别是他所持有的“超链分析”技术专利,是现代搜索引擎领域的重要基础发明之一。
人工智能就更不用说了,百度今天的自动驾驶、物联网、云计算领域的探索每一项都在指向未来世界。
李彦宏、王海峰、王坚一方面是技术大牛,一方面又是企业领导人,他们的成就在于,让产学研得到了一体化的融合,进入院士名单十分合理。
以自动驾驶这一“新兴交叉领域”为例,李彦宏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提到,“国家需对无人驾驶汽车有产学研顶层设计”。
国家早就意识到了要让这些“产学研一体化”的企业家进入中国工程院。
按照中国工程院的说法,今年1月份院士候选人推荐(提名)工作启动之初,中国科协在通知中明确提出:
在推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中,要特别关注在企业特别是基层和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中做出重大成就和贡献的工程科技专家。
某种意义上说,把李彦宏、王海峰、王坚纳入中国工程院院士,其实就是国家重视产学研一体化的具体体现。
三
要改改老旧观念了
Quora上曾经有这样一个问题:Who are all the great scientists that became billionaires and entrepreneurs?
有哪些伟大的科学家变成了亿万富翁和企业家?
下面有个回答很有意思,一位名为Pavan Dube的博士把爱迪生、富兰克林等人纳入了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范畴。
在美国人的眼中,企业家和科学家似乎从来就不是什么矛盾的概念。甚至有这样一个复合词——Scientist-Entrepreneurs,翻译成中文就是“科学企业家”。
一篇名为《6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ientist-Entrepreneur》(科学企业家的六个特质)的文章,就归纳出了这类人群的六个特点。
1、懂得科学和技术,他们是本领域的领导者,拥有深厚科学知识和竞争壁垒;2、不会深陷科学的泥淖,而忘了科学是为人服务;3、具有商业智慧,至少对知识产权、监管、营销、投资和商业战略有较高理解;4、敢于接受风险,知道如何平衡商业风险和行动成本的关系;5、重视从失败中学到东西,明白创新既不是系统性的,也不是可预测的;6、懂得选贤任能,利用他人的专业知识,具备跨职能领导的人际技能。
某种意义上说,百度的李彦宏和阿里的王坚都是这类人。缔造了微软帝国的比尔·盖茨和创建苹果的乔布斯也是这类人。
尤其是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他们也都是美国工程院的院士。他们从未做过一天传统科学研究,却用成为美国院士的非凡经历表明了美国社会的开放度。
的确如此,不管是科技攻关还是企业管理,只有创新,才是科学的出发点,才是科学家的本真意义,才是院士的价值所在。
我们从小就崇拜科学家,甚至课本里的科学家就是一群拼命工作,视金钱如粪土的人。
结果今天企业家当选院士,就跳脚觉得无法接受,这种观念实在是太过幼稚,好像科学家天生就应该清贫——这种观念到了要改改的时候了。
副总理刘鹤在去年有过这样一个发言:
中国应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给其以应有的回报,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企业家阶层。
让李彦宏、王坚成为院士,其实也是尊重企业家的一种表达方式。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