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咖啡产业链上,上游种植环节、中游深加工环节、下游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占比分别为1%,6%和93%。
利润丰厚的加工零售,贫穷困顿的种植环节,如同一场悲喜剧的两面。
文/陈纪英
在北京,蓬勃的咖啡消费是激发欲望的淘金之地,瑞幸成立一年就逼近上市梦,高冷的星巴克也放下身段,以外卖为刀,加入激烈的街头巷战。
3000公里外,怒江西岸的高黎贡山上,象征“力量和热情”的小红果,却没能帮助以此为生的直过民族脱困。
有着百年咖啡种植史的云南,贡献了中国99%的咖啡产量,但绝望的云南咖农,过去4年间砍去了20多万亩咖啡树。
利润丰厚的加工零售,贫穷困顿的种植环节,如同一场悲喜剧的两面。
根据测算,在整个咖啡产业链上,种植环节生豆的价值贡献约17.1元/公斤,中游深加工环节烘焙豆的价值贡献为83元/公斤,下游流通环节的价值则暴增至1567元/公斤,三个环节利益分配占比分别为1%,6%和93%。
食品产业链对农民的极度压榨,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著名扶贫专家李小云已经见怪不怪了。
但这一次,他依然为绝望的云南咖农痛心疾首,“如果有产业,这产业的主要利益一定不在农民身上,如果这个产业没有利益,负担一定在农民身上。”
谁能平息咖啡的愤怒,谁能疗愈咖农的绝望?
绝望的咖啡
初夏时分,怒江西岸,保山丛岗村一处阁楼上,村副主任施忠相和父亲像往常一样对饮,滚烫的热水激发之下,咖啡的焦香与挂蜜的清香融合碰撞,香气四处氤氲——在这里,喝咖啡如同一日三餐一样普遍。
年轻的施忠相对时尚的咖啡文化自然亲近。
咖啡的香味没能让施忠相消愁。丛岗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6年当选村副主任之后,带领村民脱困,就成了他的主要职责。
甚至连喝咖啡也是脱贫措施之一——在当地,各级政府部门都要求学会喝咖啡,讲咖啡,这是丛岗咖啡产业升级的文化基础之一。
28岁的傈僳族人言秀邓,是帮扶对象之一。原本生活在贡山之上的言秀邓,10岁时父亲身故、母亲改嫁后,和弟弟成为了孤儿。
为了讨生活,孤儿兄弟沿怒江而下,来到保山丛岗村,向当地人租地,开始学习种咖啡。
对外租用的山地,通常海拔较高,地势陡峭,当地农户嫌弃不种。长年操劳,言秀邓很是辛苦,但辛苦也未能阻止言家继续在贫困的泥潭下坠。
最近几年,言秀邓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在国际市场,没有品牌的大宗咖啡豆价格一路下跌,由2011年的226美分/磅一路下跌,到2018年跌至不足100美分/磅。
言秀邓家20亩山地,虽然出产品质最好的咖啡豆,但一年下来,20亩坡地卖咖啡豆只有九千元收入,去除肥料、人工等开支,每年利润不到3000元,贫困依然如影随形。
言秀邓的20亩咖啡,一年只能赚3000元。
作为中国咖啡种植大省,云南省辖的普洱,临沧、保山等总共9个州市,咖啡的产量总值,占到全国的98.3%。
咖啡豆价格的一路下跌,导致咖啡种植利润薄如白刃甚至陷入亏损,不少咖农寒了心。
过去四年,云南咖啡种植面积不增反减,从2014年的180多万亩下降到去年的160多万亩,20多万亩咖啡林被成片砍伐,裸露出来的黄土地,如同绿色丛林里一片片伤疤。
与种植环节一片狼藉相对应的,是中国咖啡消费市场的持续火热。
2006年,中国咖啡的消费量是2.59万吨,到2017年增加到13万吨,年消费量跃升到全球第19名,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0%,这也是雀巢、星巴克纷纷加注中国市场,瑞幸等创业公司冒险杀入的原因。
终端消费热情如火,种植环节寒似凛冬,冰火两重天的供需极度错位之下,云南咖啡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常年在田间地头走访的云南省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热经所)所长、云南省咖啡协会会长黄家雄,给出的诊断如下:
第一,品种老化,单一。
单一栽培,产出低,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羸弱。
咖啡豆能否卖上价,生豆最关键,云南的咖啡种植普遍以卡蒂姆杂交种为主,抗锈退化,品种欠佳,卖不上价,同期,精品咖啡豆一公斤能卖上千元。
第二,采摘不科学、加工环节太落后。
好山好水好咖啡,在云南,保山咖啡的品质最好,云南本地举行的国际咖啡论坛上,保山咖啡综合得分在去年、今年都是第一。
但在采摘环节,咖农采摘鲜果不及时,采摘质量差,干果、生果比例高,导致整体品质下降。
而在加工环节,则以农户自发加工为主,加工不及时,发酵脱胶,地块晾晒,品质参差不齐。
采摘和加工环节的不科学,最终导致很多成品都不符合收购商的标准,勉强合格的拿去制作低端的速溶咖啡,其余全是废果。
第三,缺乏营销,没有品牌,丧失定价权。
云南虽然占据了中国近99%的咖啡产量,但国际份额仅为1.7%,主要为星巴克、雀巢、麦氏、卡夫等国际品牌供货,未形成有认知度的自有品牌,丧失了定价权。
“病灶”很清楚,为何过去的扶贫工作,未能让云南咖农们脱贫致富呢?
李小云认为,过去大多数扶贫措施未能奏效,最大的问题是利益机制未能疏通。农产品产业链条过长,每个环节都在分割利润,每个环节拿一点小钱,“就会生产一大批穷人”。
“价值链上,利益必须一致;利益不一致,就得权利对等;权利再不对等,那信息一定要对等。只有这四个条件有效满足,利益才能留存。”
在以往的“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模式下,不对等才是常态,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处于被盘剥的常态,“产业的利益不留在乡村,乡村就振兴不了”。
拼多多来了
过去,言秀邓家的咖啡豆,要靠每年一次的行脚商上门收购,价格全由对方说了算。
今年,言秀邓的咖啡豆在家门口也能卖上好价钱,这样的改变,源于一家上海公司的入场。
言秀邓第一次耳闻的电商平台拼多多,将联手商家、“热经所”等单位,谋划用3年时间,通过电商为咖农解决加工渠道和销售渠道,通过改良品种,增加咖啡附加值,打造精品咖啡品牌,助力当地咖农摆脱“有好产品,却走不出,卖不出好价值“的困局。
“有人上门高价收咖啡?”抱着孩子前来打探消息的咖农,眼神里充满疑惑。
咖农们对于拼多多商家的溢价收购半信半疑。
直到拼多多联合6家平台商家,以40.76万元的价格,每斤比市场价溢价5毛,收购了建档立卡贫困户42.53吨咖啡豆等原料,咖农的疑惑才烟消云散。
但这场扶贫行动的操盘手、拼多多多多大学负责人蓝天知道,“溢价收购只是纾一时之难,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们希望将此作为敲门砖,引导农户主动参与并建立新的机制。”
为了建立长效扶贫机制,拼多多拿出了四把战刀,从种植、加工、销售三个环节,对云南咖啡产业链进行重塑。
选品环节
平台与热经所合作,进行品种升级,先搞一块30亩的精品咖啡核心试验田和一块740亩的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
铁皮卡、瑰夏等优选品种将会在基地扎根,3年后培育成熟,收益让渡给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时,以30亩核心试验田为引导点,逐年带动当地咖农参与,扩大精品咖啡种植面积,实现咖啡种植品种的更新换代。
种植环节
实现科学化改造。一方面提供点对点技术培训,培训咖农进行科学种植、采摘提高咖啡品质;另一方面,在试点基地内发放芒果苗、澳洲坚果等经济作物,展开复合套种,提升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
加工环节
热经所将引导农户改进水洗、日晒等工序,在粗加工环节实现标准化、品质化作业。同期,拼多多则引导保山及周边多家咖啡工厂,未来三年内,逐步帮助村民实现咖啡豆的精制化处理。
经过精加工,一斤咖啡豆能卖上百元。
销售环节
拼多多提供流量和数据扶持,加速保山优质咖啡上行。
蓝天认为,咖农不赚钱,其实并不因为整个咖啡产业链不赚钱,而是因为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如果现有链条不打破,云南咖农不可能靠种植致富。”
拼多多四项举措的变革目标,就是通过打造产、销、研、加工一体化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链系统,实现产业链的利益分配向源头的咖农倾斜。
前述6家平台商家的上门溢价收购,只是这场咖啡产业链改革的序曲。
30年来行走在田间地头的李小云,曾在一次次扶贫中遭遇挫折,“产业扶贫的意义是什么,是希望最终的好处归于农民,但这个意义很难真正实现。”
拼多多模式,真正让农户成为了全产业链的利益主体,“聚焦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的核心问题、资金问题、制度问题、人才问题,希望它能真正变成促进中国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的大行动”。
他特意提到了拼多多扶贫的精准性,“一个是穷人,一个是乡村”。
在一个贫富差距存在的地区,简单粗暴的助力销售,往往会加大贫富差距。“有能力的人卖得多,没能力卖得少”,所以,“不是卖东西就扶贫了,大部分并没有达成扶贫的目的”。
拼多多的保山项目,则是瞄准型电商,初期就覆盖了丛岗村和赧亢村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92人。
李小云对此期望颇高,“该模式若成功,将推动很多农村发展方式发生转变,形成伟大变革。”
拼多多瞄准的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已经卖出了第一批咖啡豆。开心的咖农们,喜笑颜开,咖农们像过节一般奔走相告。
他们热情地摘下果园里的橘子,塞到拼多多工作人员手中。村里的年轻人弹起傈僳族传统乐器三弦,悠扬的迎客音乐,缭绕在村子上空。
新三农密码:“1+1”
拼多多的保山举措,是拼多多创新扶贫助农模式“多多农园”的首站。
简单来说,多多农园的助农模式可以称为“1+1”,直连消费端的“最后一公里”和原产地的“最初一公里”。
在消费终端,2018年,拼多多向4亿消费者售出了总额高达653亿元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网络零售平台之一。
拼多多的迅速崛起,离不开其独创的新电商供给模式、原产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货中央处理系统——拼多多旗下的拼农货,早就溯及了农产品产业链的上游。
三年前,拼农货按下启动键,对于初生的拼多多来说,这是一场深入无人区的全新冒险,问题和机遇并存。
“比如,贡献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农民,始终处于价值链条的底端;再比如,中国真正的农产品品牌,至今依旧屈指可数。”蓝天说,土地、人力甚至产品,在产业链中的价值极为低廉。
这正是拼多多立足改变的现实——修正、升级三农产业,帮助农民、农业、农产品,回归产业链价值分配的主场。
在此背景下,全新实验体“多多农园”应运而生。
之于拼多多,多多农园的战略角色是拼多多开展扶贫兴农工作的主要抓手,也是拼多多的扶贫兴农新品牌,同时也是一种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型电商扶贫兴农模式。
在保山咖啡项目之后,首期“多多农园”将有5个示范项目于云南逐步进行,分别涉及茶叶、坚果、雪莲果、花椒,以及特色菌菇。
多多农园模式未来如何走出保山,铺向全国?
从扶助对象来看,多多农园主要聚焦于中国深度贫困地区,瞄准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扶持当地特色产业,打造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扶贫兴农产业链,构建农货上行新通道,实现“广大建档立卡户直连4亿消费者”的扶贫兴农目标。
而在路径选择上,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机制衔接。到2020年底,中国就将实现全面脱贫目标,实现全面小康。
农村发展的战略重点,将从“脱贫”进化到“振兴”。因此,对于多多农园和拼多多来说,“脱贫”是阶段任务,“振兴”才是长期目标。
在价值取向上,多多农园不过分看重GMV,更看重溢出到外部的正向社会影响力。
未来5年内,在云南之外,拼多多还将在贵州、甘肃、西藏、青海、新疆、海南、宁夏等8省及自治区落地1000个多多农园。
多多农园的新模式,为何唯有拼多多能做?模式落地,离不开拼多多全平台资源和能力的倾斜和支持。
比如,实现农产品上行极速供应链系统的天网和地网。
“天网”是指拼多多依托分布式AI技术,打造的“农货中央处理系统”,实现海量供给和海量需求的精准匹配。对于保山这样的贫困地区而言,天网能助其打破农产品的销售半径,实现小农户无缝连接大市场。
而多多农园深入到乡野阡陌的一线,组成的点对点的扶贫兴农网络,就是拼多多的“地网”。
未来天、地两网融合协作,最终实现原产地“最初一公里”直连消费端“最后一公里”的“1+1”目标,贫困地区农货以最短链条对接4亿消费者需求。
天网是“全国一盘棋”,而地网则是高度本地化,因地制宜,具体而言,包括“人才乡土化、产业持久化、利益农户化”。
以人才本地化为例。从2017年底,拼多多开始通过“多多大学”和“新农人返乡体系”,带动有能力的青年人返乡创业。过去三年以来,拼多多已累积带动62000余名新农人,广覆中国各大主要农产区。
人才本地化,在李小云看来,是“扶贫的核心问题”,“新业态、新农人、新农商,实际就是真正把技能、产业和价值留在农村,在农村培育现代农商企业,让更多人留下来。只有这些要素留在农村,才能留住人才,而不是讲空话。”
对于拼多多来说,保山项目只是起点,多多农园接下来也会一寸一寸丈量其他贫困地区的土地。
拼多多工作人员在咖啡种植区走访。
未来,多多农园模式可以复制到全国其他农业地区,复制到其他农产品品类,受益得也不止云南咖农。70年前,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里,颇有些无奈的调侃中国的小农经济,“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费先生没有看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在,借助拼多多平台,怒江西岸高黎贡山上的咖啡豆,确实能飞上天,飞往全国。
未来,当瑞幸上市,当星巴克的财报大涨,当中国咖啡消费的需求持续高增长,咖农言秀邓或许有望真正同步、公平地分享行业增长红利,而贫穷和苦涩,也不再是三农行业的主色调。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