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万物:从腾讯生态车联网寻找人车交互的未来图画

原标题:道与万物:从腾讯生态车联网寻找人车交互的未来图画

“车联网”三个字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车联网另外一个称呼是V2X(vehicle to X),既“从汽车到万物”。

在从汽车到万物的过程中,对于驾驶者和乘车者来说,我们与汽车之间有了更丰富的交流机会。出行大场景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需求,都可以在汽车场景中得以满足。例如车载娱乐内容消费、目的地场景需求、汽车加油养护等等。

但大多数情况下,车联网服务只是将互联网的服务与产品移植到汽车平台上。但人与车之间的关系,正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

人车关系会向怎样的方向变化?而在人车关系的变化之下,车联网提供服务的方式是否也会产生相应的改变?

我们可以从腾讯车联提出的“生态车联网”模式,来试图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智能、主动、丰富:未来人车交互的进化轨迹

随着诸如AI、5G等等新技术的应用普及,我们正处在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当中,人车关系也因此在产生不断的变化。

首先,基础科学的发展让我们生活的速率越来越高,我们开始追求用尽量少的人机交互来获取最大化的服务。从物理交互到语音交互的跨越,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我们开始拒绝从手到屏幕之间的距离,而是用更自然的语音方式和终端交流。而这种对于简单交互的追求,也会进入到出行场景之中。

除了交互上的变化之外,人们获取服务的方式也正逐渐化主动为被动。建立在对海量数据的挖掘之上,服务供应者可以对用户的需求与用户兴趣进行深入探知,以智能化的方式将用户需求与自身服务进行高效匹配。这种高效匹配可以出现在任何一种场景之中,自然也可以出现在出行场景中。

从长远角度来看,虽然自动驾驶短时间内还不能在大众应用市场普及,但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必然会出现“辅助驾驶-部分路段自动驾驶-自动驾驶”这一过程。驾驶者的时间和精力不断被解放出来已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这时车内提供的服务生态,也自然应该更加丰富。

综合来看,未来车联网将会出现三种趋势:更智能、更主动、更丰富。同时在传统车联网中,手机服务生态移植到汽车场景的模式与人车交互进化轨迹并不相符。相比手机,汽车空间的私人化属性更弱,人们在这一场景中对软件服务的需求也会更加特殊化和个性化。未来我们需要的车联网服务,显然是要针对汽车场景以及人车交互,再对以往的互联网服务进行一步优化。

这一切无形中也契合了腾讯车联对于生态车联网的定义。

有关未来驾驶的三生万物:腾讯车联引入三大生态进车

从腾讯车联对于生态车联网的打造来看,腾讯的解决方案是引入了兴趣内容生态、车主服务生态和轻应用生态三大生态体系。

在生态车联网的进化之中,这三大生态体系或许将发挥“三生万物”的重要作用。

先说兴趣内容生态,虽然说目前出行场景中与兴趣内容很难形成强关联关系,但能否对用户兴趣形成探知,却与用户的出行体验密切相关。

举例来说,当用户开车前往某一商圈时,生态车联网能否探知用户兴趣向用户推荐他喜欢的餐厅,或者根据当时的天气情况向用户推荐一首他喜欢的歌时,就在考验着兴趣内容生态的深入程度。

至于车主服务生态,则决定了生态车联网能否围绕汽车本身与外围服务建立起关联,建立在同一账户之上,打通车前、中、后的服务生态。相比用户自己,生态车联网应当是更早获知汽车端场景数据的。这时如果能利用起汽车端场景数据,与车主服务灵活匹配,就可以减轻驾驶者自己从发觉需求到找寻服务的整个过程。

就拿加油这件简单的小事来说,比起驾驶者自己发现汽车没油、规划路径寻找加油站再规划路径到原本的目的地,生态车联网主动察觉加油需求,在途径加油站时给予驾驶者提示,显然是一种更高效和无感式的服务体验。

与以上两者并行的轻应用生态,则是通过丰富的智能化工具实现服务体验的细节优化。通过轻应用,语音交互、移动支付等等原本在移动终端的功能,都可以在汽车场景中生长。腾讯车联在汽车场景中引入百万级别的小程序,让用户无需下载和唤醒,基于地理围栏、车身场景数据和自身需求与其进行匹配。

就像上文提到的主动为用户推荐目的地餐厅和寻找加油站,在轻应用生态中,预订餐厅、支付加油费用,都可以通过语音交互来进行,让车前、中、后的交互体验形成连贯性。

也就是说,未来生态车联网下的驾驶体验很可能是这样的:当我们设定好导航目的地时,腾讯车联便根据我们的口味推荐了几家热门餐厅,通过语音交互在轻应用中预约等位;行驶到一半时,腾讯车联提醒汽车油量有限并就近规划了前往加油站的路线;在加油站中,我们同样可以通过语音交互中的声纹识别来完成交易过程;等到了目的地,腾讯车联会提示餐厅等位还有几桌,并规划出前往最近停车场的路线。

道与万物:生态车联网背后的逻辑推演

这样“三生万物”的未来驾驶体验虽然十分吸引人,可却建立在一套完整的技术基础逻辑之上。正如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一种生态的实现往往是层层推演而来的。

想要建立起支撑生态车联网的技术逻辑,最起码要有充足的数据、内容和服务。

其中包括海量的用户触达点以获取用户兴趣行为数据,丰富的软件服务生态去连接出行目的地的多种生活、旅行服务需求,还要有基于LBS的丰富场景数据,才能让生态车联网在行驶的过程中对种种服务形成场景化的感知。

这些基础的数据、内容与服务就好像是“道生一”,为后续技术应用和生态搭建垒砖加瓦打好基础。

建立在丰富的数据基础之上,就应该发挥出AI技术的作用。比如借以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手势识别这些多模态识别技术感知用户,以及通过AI算法对数据进行挖掘,实现用户兴趣需求与生态服务的精准匹配。

建立在数据基础之上,这样利用AI技术从感知用户到匹配服务的过程,便实现了“一生二”。

最后最重要的,还有腾讯车联自身的“超级ID”,通过平台账号优势,帮助汽车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数据与服务形成连通,使出行这一场景不再孤立,不管是兴趣挖掘还是生活服务供应,与用户的日常生活关联在一起。

有了平台账号作为连接枢纽,兴趣内容、车主服务和轻应用这些生态才能够成功的扎根于汽车场景,由“二生三”进而演变到“三生万物”。

就像腾讯和长安合资建设的梧桐车联,所发布的TINNOVE汽车智能系统就深度整合了腾讯车联的基础能力和核心生态资源,可以向用户提供基于场景的个性化服务推荐,构建完整的智能出行场景服务解决方案。目前TINNOVE汽车智能系统目前已支持洗车、加油、保养、违章查询、小游戏、美食推荐等40余种精细化场景的服务。这便是从“道”发展至“万物”的完整过程。

我们也能看出,虽然最终呈现给用户的结果是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变化。但生态车联网背后的基础技术逻辑的建设,却如冰冻三尺,需要从移动互联网到AI两个时代的持续建设。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腾讯车联提出的“生态车联网”与传统车联网的最大区别,就是通过千人千面的账户体系、大数据和AI技术的驱动,将汽车看做数个智能终端中的一个,与手机等等其他智能终端进行互联,让汽车融入到数字生态之中。

腾讯车联对这一生态的提出,清晰地指向了未来出行产业的分工模式——从移动互联网到车联网的发展并非推翻牌桌重新来过,而是腾讯这样移动互联网时代累积了足够技术经验和资源的企业,逐渐将自己的能力平行移植到汽车场景中,以与汽车厂商合作赋能的模式,推动生态车联网的万物生长。

或许在腾讯生态车联网勾勒出的未来中,“车”将不再是车联网的核心,车将会和家庭场景、办公场景一样,成为无数数字生活场景其中的一个,而作为用户的“人”,才是一切服务的最终流向。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4-17
道与万物:从腾讯生态车联网寻找人车交互的未来图画
在从汽车到万物的过程中,对于驾驶者和乘车者来说,我们与汽车之间有了更丰富的交流机会。同时在传统车联网中,手机服务生态移植到汽车场景的模式与人车交互进化轨迹并不相符。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