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给人类首张黑洞照片以及国旗、国徽等图片标注了版权所有,视觉中国瞬间陷入了版权“黑洞”中。面对共青团中央、众多企业的点名质疑,以及媒体揭露其“维权套路”,视觉中国连发两条声明予以回应。11日晚间,视觉中国网站已无法打开。12日上午,其他两大图片网站全景网络及东方IC也无法打开。
同日,天津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法约谈视觉中国网站,责令该网站立即停止违法违规行为,全面彻底整改。对此,视觉中国再次发表致歉信称,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自愿关闭网站开展整改,自愿接受天津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处理。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视觉中国版权争议爆发的时间相当微妙。4月12日,视觉中国将迎来超过百亿限售股解禁。12日开盘,视觉中国封死跌停,封单超40万手,每股报价25.20元。
01 视觉中国被约谈后关站整改
据网信天津消息,4月11日,针对视觉中国网站传播违法有害信息的情况,天津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法约谈网站负责人,责令该网站立即停止违法违规行为,全面彻底整改。
▲图片来源:网信天津微信公众号
视觉中国网站负责人表示,作为平台方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将全面彻底整改,在此期间暂时关闭网站,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接受社会及网民监督。
▲图片来源:微博视觉中国影像
12日早间,欧洲南方天文台(ESO)回应媒体称,视觉中国的这种版权主张不合法,ESO从未,也不能将他们的图片版权转让给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且视觉中国从未就黑洞图片联系过ESO。
02 24小时内十上热搜
中新经纬注意到,在过去的不到24小时内,共有与视觉中国相关的#共青团中央视觉中国#、#视觉中国道歉#、#视觉中国3.88亿股解禁#、#视觉中国网站无法打开#、#视觉中国再次致歉#、#视觉中国关站整改#、#天津网信办约谈视觉中国#、#欧洲南方天文台回应视觉中国#、#视觉中国不能预计恢复时间#、#视觉中国开盘封死跌停#10个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2018年7月3日,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在微博爆料称,视觉中国2016年开发了一个系统,开始有组织、大范围地向未授权疏忽使用他们图片的企业要求巨额赔偿,要价高达几十万,不接受删除,要挟企业签年度合同,收入颇丰。张颖对这种漫天要价的商业模式提出了质疑,并在文末写道“等着吧,总有一天…”
没想到张颖的预言一语成谶。仅仅不到一年,视觉中国便陷入了版权“黑洞”中,它的种种“维权套路”引发了广泛的质疑。
这起争议缘起于视觉中国对一张照片版权标注。北京时间4月10日晚,人类公布了首张黑洞照片。不过,随后有网友发现,在视觉中国网站上,这张黑洞照片被标注版权为视觉中国所有。
对此,视觉中国影像官微发布声明称,“黑洞”照片属于EventHorizonTelescope组织,视觉中国通过合作伙伴获得编辑类使用授权。该图片授权并非独家,其他媒体和图片机构也获得了授权。但是该图片根据版权人要求只能用于新闻编辑传播使用,未经许可,不能作为商业类使用。商业使用一般包括广告、促销等使用场景,视觉中国并未获得该图片商业用途的权利。如未经版权人授权,用于商业用途,将可能存在风险。
然而质疑并没有停止。网友们还发现,有例如国旗、国徽等照片,在视觉中国上也被标注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官微直接点名视觉中国质问,“国旗、国徽的版权也是贵公司的?”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在共青团中央上述微博评论区,海尔、360清理大师、南京苏宁等多家企业纷纷跟评,贴出了与自家企业相关的照片。
针对售卖国旗、国徽图片一事,11日晚间,视觉中国通过官方微博发布致歉声明,并对相关图片做下线处理。声明@共青团中央称,“经网友举报的视觉中国网站关于国旗、国徽等不合规图片,经查该图片由视觉中国签约供稿人提供,视觉中国作为平台方负有审核不严的责任,为此深表歉意!我们已对不合规图片做了下线处理,并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持续性的加强审核,避免类似情况发生。感谢广大网友的监督!”
11日晚20时左右,视觉中国网站无法打开。
03 视觉中国所涉诉讼超万起
在这起版权争议爆发之后,视觉中国追逐短利、维权创收的商业模式遭到了集中质疑。
据媒体报道,越来越多企业收到视觉中国的质询函或律师函,被告知涉嫌图片侵权,面临每张图片甚至高达上万元的赔偿。不过,视觉中国并不追求直接判决赔偿,主要是为了将维权变为销售,转被告为独家签约客户。
有业内人士指出,“维权获客、维权创收”模式,本质上是牺牲了真正权利人(摄影师)的利益,来实现图库利益最大化。简单来说,视觉中国将对真正权利人(摄影师)的侵权维权变成了其平台的独家包年合约。
根据启信宝数据,视觉中国主体公司视觉(中国)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涉及的诉讼纠纷多达147份,案件案由绝大部分为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
不过,这远不是全部。中新经纬注意到,视觉中国及其子公司所涉诉讼已超过万起。
据启信宝数据,由视觉(中国)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间接全部持股的汉华易美(天津)图像技术有限公司,涉及的诉讼纠纷高达3952起。在这3952起诉讼纠纷中,这家公司作为原告,与知识产权权属侵权纠纷有关的案件数量达到了1633起之多。
此外,由视觉(中国)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间接全部持股的华盖创意(北京)图像技术有限公司,涉及的涉及的的诉讼纠纷更是高达7071起。
视觉中国2018年三季报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公司合并层面营业收入7.01亿元,较2017年同期增长20.97%,实现净利润2.20亿元,较2017年同期增长35.31%。
其中,占上市公司总收入81.81%的公司核心主业——视觉内容与服务实现营业收入5.73亿元,同比增长34.48%,净利润2.23亿元,较2017年同期增长43.74%。
此前,视觉中国曾表示,大多客户会在诉讼判决前与其达成和解,成为长期合作客户,最终通过法庭诉讼生效判决的金额不超过0.1%。
04视觉中国错在哪了?
4月11日晚间,针对视觉中国图片版权标注风波,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官方微博发表了评论。
人民日报称,当版权保护成共识,没有人否认摄影作品有著作权。问题在于,著作权是否真成立?平台有没有净化版权池?商业模式是否经得起推敲?避免版权保护陷入“黑洞”,与提倡版权付费一样重要。
新华网评论称,一个号称以版权保护见长的公司,却连国旗、国徽都明码标价,直至公众发现才匆忙纠正,究竟是疏忽大意还是视而不见?不能简单一句审核不严就搪塞过去。保护版权是社会共识,但不能为了利益滥用版权,以版权之名,图利益之实。
那么,除了上述对其“维权创收”的质疑外,在图片版权上,视觉中国究竟犯了什么错?
目前从视觉中国以及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声明中可以得出,视觉中国并没有资格将黑洞的照片用作商业用途和编辑用途分发。
而对于众多企业质疑的自家logo、企业高管等图片,视觉中国又真的拥有它们的版权吗?
北京盈科(杭州)律师事务所律师方超强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就照片本身而言,这些logo照片或者企业高管照片,是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形式。只要它们是由视觉中国原创的,或者著作权人原创并合法授权给视觉中国的,在著作权范畴里,视觉中国享有将这些照片授权给第三方商业使用的权利。
“但是,这些著作权作品如果包含第三方企业的商业信息,比如logo、企业名称。被授权人在商业使用这些照片时不能仅获得视觉中国的授权,也要获得图片中涉及企业的授权。当然,图片中所涉企业使用这些图片时,也要获得视觉中国的授权。”方超强说。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也对中新经纬表示,对于企业logo、企业高管等图片,如果是摄影作品,其著作权一般归拍摄者享有,但是,著作权的行使也不能损害原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比如企业或企业高管本人。
由此得知,视觉中国在图片审核和版权信息描述上存在很大问题,那些没有获得相关企业或人物授权的照片不应进入商业用途用于售卖。同样,视觉中国也没有对拍摄上述照片的签约摄影师提出相关明确的要求。
中新经纬注意到,12日上午,国家版权局发布公告称,近日,“黑洞图片”版权问题引发关注。国家版权局重视图片版权保护,依法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各图片公司要健全版权管理机制,规范版权运营,合法合理维权,不得滥用权利。国家版权局将把图片版权保护纳入即将开展的“剑网2019”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图片市场版权秩序。
12日上午,继视觉中国、全景网络关闭网站之后,东方IC网站也无法打开。
不过,据媒体报道,全景网络客服表示,网站正在技术维护,已经购买图片的用户暂时无法正常下载,预计今天之内可以恢复。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