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米生态的铠甲与软肋
文|李北辰
亚洲博鳌论坛期间,在接受央视专访时,雷军再次重申一个观点,也再次引来热议。在他看来,小米最自豪的事,就是通过提升商业效率,实现了同样的品质和配置,做到价格最便宜,“我认为正是因为小米,推动了中国甚至世界的智能手机普及。”
这话当然没错,很大程度上,正是小米自己撕开一个口子,放出了今天国产手机江湖的一切悲喜,如果没有小米,国内手机市场恐怕还要失序良久。
不仅是手机,还有小米生态辐射到的其他领域。众所周知,小米模式最核心的优势,即是所谓“系统性提升商业效率”:在产品端布局更丰富的品类,增加用户在线上和线下的消费效率;因为自建渠道,渠道成本就更低;因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就可以吸引更多用户;因为有更多用户,就可以在互联网增值服务上盈利。
关于这种“飞轮效应”,我非常同意梁宁的话:中国现在能无限复制自己同一套成功经验的企业只有两个,小米和腾讯。这种复制的关键是,他们同时控制了产品和渠道。微信之于腾讯,既是超级产品,也是超级渠道(这就好比在线下,宜家既是家居品牌,也是卖场本身),产品与渠道的彼此扶持,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他们的商业效率。
小米即是如此。但是,抛开上述常识,我今天更想说的是:小米生态的“铠甲”和“软肋”是什么?
1
我一直以为,一家公司的价值总量,并非完全由营业额和市值决定;也并非完全由自家用户决定;它对竞争对手的洗礼,也是价值的一部分,甚至是更笃定的那部分。
以小米为例,据说当年小米生态有句很霸气的话:“我不是来竞争的,我是来清场的”,这招致了不少抱怨,说小米低价策略不是鲶鱼,是鲨鱼,它自己在劈波斩浪,却在毁灭整个生态。
但这种情况并未发生,以上说法高估了小米,低估了市场。
如何更好地理解小米生态?一个更好的答案或许是:它为不同行业确立了一道“底线”。
最近几年消费升级喊得很热,但依我之见,当我们在谈论消费升级时,不应过分关注个人消费会“升”到哪里,毕竟在中国,年收入10万到100万都可能被归为中产阶级,大家都衣食无忧,有点闲钱,每个消费领域又都有自己冗长的鄙视链,每个人慢慢爬即可,能“升”到哪里是你的本事,没什么可说的。
真正值得分析的,是消费升级的“底线”在哪?这就像是木桶理论的复现,决定这一轮消费升级最终成就的,不是上限,是底线。
举个例子,优衣库,我一直说,年薪10万和年薪100万的人倘若有什么生活上的交集,都觉得穿优衣库挺好的算是一个,这是因为,优衣库的“综合分值”(包括产品质量和品牌调性等方面),代表了中产阶级象征品质生活的“底线”。
某种意义上,小米生态链的很多产品也一样。逛一圈小米之家不难发现,大多数产品既非市场上最好,也非市场上最便宜,但只要你没有太强的品牌鄙视链(像手机一样),小米生态链就是这个时代消费升级的“底线”:质量有保障;设计谈不上不凡,但能让所有人不烦;价格像优衣库一样亲民,童叟无欺。
问题的关键是,这条底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就像周航所言,其他厂商如果产品做得很烂,只想靠营销生存,可能性几乎为零。“不管是小米还是学习小米的人,一定会重新构建各行各业的底线的,只有超越小米才能有机会生存。”
而另一方面,前面说了,消费升级“升”到哪里是消费者的本事,也是生产者的本事。无论是得益于技术,设计,还是品牌,“底线”之上都留有巨大市场空间。
举个例子,我周围不少朋友,家里许多电器都买了小米生态,但吸尘器往往都买了戴森……为什么?当然可以从质量,设计和品牌等方向上分析,但我认为最坦率的回答是:大多数中产阶级,他们只不过是知道市场上“有”戴森——这一迎合消费升级需求的品牌而已,选择戴森并没有占据他们的认知带宽,但在其他大多数品类,随便选一个感觉配得上消费升级的产品真的很累。
这种观念认知,或许才是小米生态的最大“铠甲”。
2
最后,从大行业视角,说说小米生态可能存在的“软肋”。
如你所知,很多人一直对小米身份存疑:它到底是硬件还是互联网公司?
从表象上看,小米更像一家硬件公司,它自己则非常希望增加互联网业务的营收(不久前还推出了短视频APP“朕惊视频”),可以预见,小米未来仍将采取智能硬件低利润率的策略,希望凭借设备数与大数据积累,构建一个完整IoT生态。
不过,小米虽然已成为IoT巨头,但在有些分析者眼中,这一风口的力度仍然具有不确定性。首先,无论是海尔美的等传统企业,还是小米华为等科技新贵,时至今日,仍没人能在智能家居领域拥有绝对话语权,没人可以凝聚共识,一呼百应,入口有很多,但想建成真正不可替代的网络效应,看起来仍然任重道远。
更重要的是,尽管雷军相信,“未来所有家庭里的设备都将互联互通,能够用语音来进行交互,这将带来一轮规模巨大的智能家居设备换机潮”,但许多保守者仍然倔强地认为,IoT中很多“智能”的部分是伪需求,人们要的只是硬件,不是智能硬件,将所有设备“连起来”并涌现智慧,可能是一个美好的妄念。
不过,未来的事谁也说不准,说不定随着技术进步和观念升级,人们对智能硬件和智能家居的态度就会焕然一新。毕竟雷军自己也坦言,小米模式起码要15年才会被大众完全接受。
祝它好运吧。
作者:李北辰,独立撰稿人,国内数十家媒体专栏作家,曾供职《南都周刊》《华夏时报》《财经》等媒体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