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旷视科技香港上市临近? AI业务商业化落地受关注
作者:佩韦
来源:GPLP犀牛财经(ID:gplpcn)
近日,有香港媒体爆出,旷视科技计划4月底至5月初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集资规模暂定为5亿至10亿美元(约39亿港元至78亿港元),并且正在考虑采用同股不同权的架构。
GPLP犀牛财经向旷视科技求证,截止发稿公司尚未给出明确的回复。
2018年,香港市场为了吸引互联网企业上市,修改了维持多年的“同股同权”制度。仅半年间,便引来了世界范围内不少企业的目光,小米和美团点评也为此成为了港股市场上同股不同权的前一、二家企业。
如今,不止是港股,大陆新上线的科创板也释放了制度红利以吸引互联网公司。1月15日,在“陆家嘴资本夜话”论坛上,上交所资本市场研究所所长施东辉明言:“VIE架构和红筹股都可以在科创板上市”。这一言论让即将上市的旷视科技又多了一个备选。
近20年来,A股市场因为监管制度严格让很多互联网企业望而却步。错过了互联网时代,对A股本身而言是一种遗憾,有众多国内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像百度、阿里巴巴、京东、纷纷奔赴美股上市。在美股市场上,除了相对宽松的上市条件,“同股不同权”制度也是吸引它们的一大动力。
“同股不同权”的吸引力
从字面上来讲,所谓“同股不同权”,是指同样的股票,却拥有不一样的表决权,又称双重股权结构、AB股结构。常见于互联网科技企业、创业公司,“同股不同权”的形式可以让创始人在持股较少的情况下继续控制公司。
事实上,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是同股同权的,只有少数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实行同股不同权。
这些国家的同股不同权,主要采取A/B股的双层股权架构,其中A类股面向外部投资者发行,每股对应1票投票权或无投票权,而B类股通常是创始人、管理层等持有,每股对应N票的投票权。在美股中,谷歌、脸书、阿里巴巴、京东等,采取的都是同股不同权的架构。
以京东为例,根据2017年5月京东提交给SEC的文件,京东前三大股东分别是腾讯(18.1%)、刘强东(15.8%)、沃尔玛(10.1%)。
在同股不同权制度下,腾讯持有的A类股,虽然有18.1%的股份,却仅有4%的投票权;而刘强东持有的大部分是B类股,尽管只有15.8%的股份,却拥有超过80%的投票权。
这个规定合不合理呢?
其实制定同股不同权的规则详细又复杂,通常在设计同股不同权规则时,都有相应的平衡机制,以保证其他股东的利益。比如B类股不能上市流通,转让B类股时自动成为A类股。而且美国甚至还有证券集体诉讼制度,如果管理层做了有损股东利益的事,股民可以提出集体诉讼。
这对成长型公司的意义可想而知,创始团队手中的股份为了融资被稀释后,又能保有较强的控制决策权。
开始进入商业化落地
旷视科技成立于2011年10月,此前以人脸识别为外界所熟知。企查查显示,目前公司董事长印奇以51.37%的持股比例为第一大股东,蚂蚁金服全资持有的上海云鑫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有25%的股份,为第二大股东。此外,联想控股全资持有的联想之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与旷视联合创始人杨沐、唐文斌均持有旷视科技7.5%的股份。
旷视科技作为一家成长型的初创公司,对于该公司的发展业内褒贬不一,GPLP犀牛财经也难以评说。但是,从旷视科技的官网介绍来看,目前主攻的业务除了发家业务Face++外,还包括了Face ID、AI等,且最具关注度的AI业务也已经向下渗透到了AI+IOT中。
在阿尔法狗大战柯洁之后,把大家的目光都拉到了AI上面。阿尔法狗的确在当时给大家带来了惊艳的表现,但是,时过境迁,人们开始冷静思考AI除了造“机器人”以外,到底还能给人类带来什么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有了VR这种令人失望的经历之后,人们变得更加的谨慎起来。
三年前,2016年,VR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走在大街上,贴满了关于VR的各类广告。但是,雷声大雨点小。VR发展至今,也只是为身在远方的人提供一个视野,仅此而已。因此,有不少人质疑AI是不是也像VR一样,只是一张看似美好的“画饼”?
但是,从今天来看,AI带给我们的收获远不止于此。很多人不知道,在中国大陆做AI的企业当中,旷视不仅是一家技术型公司,更是一家做商业布局公司。众所周知,再高端的科技手段如果不能实现商业化落地、不能给客户带来价值,便没有意义。
旷视科技官网显示,“Face++”曾是旷视的第一代产品。随后,将业务拓展到了深度学习领域和AI技术领域。其商业化布局对于AI技术下沉到产业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015年之后,人工智能的创业热潮来临,旷视也借机找到了它的商业化路径。从与蚂蚁金服合作刷脸支付,到为美图提供人脸检测成为长期合作伙伴,再到最近两年主推城市管理等,旷视逐渐找到一条机器视觉的落地之路。
人脸识别目前是旷视科技的最大营收来源。旷视科技总裁付英波此前曾在公开发言中提到,公司2017财年已经实现收支平衡,其中安防的收入占比约40%。
不仅如此,在过去几年中,旷视仅是基于自主研发的人脸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旷视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和解决方案,将产品触角伸向金融、手机、安防、物流、零售等领域。根据旷视官网信息显示,其服务的客户包含了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华为、联想等行业级头部企业,同时服务于税务总局、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华润集团等部门和国企集团。
AI模式资本市场是否买单
可以说,旷视的商业化进程已见成效,但是开疆扩土必然需要资本支持。
GPLP犀牛财经注意到,旷视科技的公开融资记录目前仍停留在2017年11月。当时旷视科技获得了由蚂蚁金服、富士康等方参与的4.6亿美元融资,刷新了当时AI公司的融资纪录。
近几年,媒体多次盛传旷视上市时间表,虽然一再澄清,但这样的消息屡见不鲜。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旷视科技在经历了多轮融资和产品的不断迭代后,何时上岸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市场对于尚未大规模商业运营的AI以何种价格买单还是尚有分歧。对于旷视科技来说,只有在证明了能够实现规模化收入才会真正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