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微软总部,解析巨头转型的全貌

原标题:探访微软总部,解析巨头转型的全貌

李北辰/文

为什么是微软?

3月26日,伴随着史上最“软”发布会的落幕,苹果市值蒸发100亿美元,总市值再次低于9000亿美元,这意味着,他们将全球市值第一的王座再次让给微软。

我相信,倘若五年前有人穿越时光来到现在,发现这个星球上的市值王者居然是微软,多少会感到错愕。毕竟在那个时候,微软普遍被视作是受到“创新者窘境”困扰的公司,有盖棺论定者甚至将当时的微软定义为一个“专门给电脑打补丁”的夕阳企业。

对移动互联网的反应迟缓,让微软在智能终端,社交,搜索,电商等业务上陷入失语状态,他们落后于苹果,谷歌和Facebook 等竞争对手,也似乎落后于时代。

当然,故事在后面的反转,注定会被商业教科书浓墨重彩。最近几年——准确地说就是现任CEO萨蒂亚·纳德拉上任的五年,倘若将微软自己视作一个盘根错节的操作系统,那么它则惊人地完成了一次自我刷新。

如同脱胎换骨一般,微软开始在云计算,智能终端,移动应用等领域奋起直追,并且积极探索混合现实,边缘计算,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只花了几年时间,微软就用手术刀式的内外改革,吹散了自己陈腐的旧时代气息。而作为暮气消逝的副产品,微软市值更是徘徊于万亿美元大关,在今天老对手苹果踉跄的时候,还低调刷了一波存在感。

但问题是:这一切的改变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3月中下旬,在西雅图地区难得的艳阳高照里,我受邀前往微软雷德蒙德总部,近距离探寻微软转型的秘密。几天的行程颇为密集,而通过对不同部门的走访参观,我也大概勾勒出巨头起舞的轮廓,依我之见,微软这次转型之战,大概分成两场战役:第一,在业务层面推进战略转型;第二,在观念层面推动文化变革。


1

先从战略转型谈起。

现在回想,2013年9月微软宣布以71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和相关专利,大概算是微软疲于应对移动时代的最后一次“倔强”,它希望借诺基亚之力,抢占苹果和安卓的市场份额。

遗憾的是,就像当时纳德拉预见的那样(对于此次收购纳德拉在内部投了反对票),操作系统作为商业基础设施,没有行业老三的位置,微软用71亿美元买来一个教训:想重新崛起,就不能再将Windows视作核心引擎,必须放弃对存量市场的执念,抛弃对过往辉煌的眷恋。

而这也是纳德拉战略转型的核心理念,他希望将Windows视作一种触达更多用户的手段,而非目的。比如,他宣布对9英寸以下的智能移动设备免收Windows授权使用费;当新的Windows 10版本发布时,允许用户在一定的时限内免费升级,这也让Windows 10成为有史以来普及最快的版本。

更出乎意料的是,微软搭载在Windows上的软件,也摆脱了单一束缚,作为独立应用来到“竞争对手”的平台。

2014年2月,纳德拉在就任微软CEO的演讲中说:“我将在一周内发布一款新产品”,这款产品就是Office for iPad。产品发布第二天,微软股价暴涨至近14年来的最高点,因为人们开始意识到,微软不再画地为牢。

外界更具戏剧化的感知瞬间,是有一次演讲,纳德拉居然当着台下观众,从口袋里掏出一部iPhone,现场一片哗然,然后听纳德拉说:我手上的不是iPhone,我更喜欢将它称为iPhone Pro,里面装的很多都是微软的应用,我们用微软的软件,武装了iPhone。

想也知道,此话一出,哗然变成掌声,人们再次强烈觉察到,纳德拉治下的微软,开始希望与昔日的竞争对手充分合作,成为苹果和安卓系统最顶级的应用开发者。

尽管绕了一些弯路,微软还是意识到,封闭带来隐患,开放带来繁荣。

但问题接踵而至,Windows完成了角色切换,微软下一个“造血机器”在哪儿?

答案现在人人皆知,在云。

其实这个决策并不容易,当时亚马逊云服务AWS已抢占市场,微软云服务Azure则起步较晚,但纳德拉的判断是,云端之战才刚刚开启,整个市场远未饱和,譬如大型企业客户需求就没得到充分满足,大型企业想把整个IT系统迁至云端非常麻烦,且金融和政府等机构也不可能把所有数据放在云上,对他们而言,混合云是最佳解决方案,于是微软就以此为突破口,与亚马逊展开差异化竞争。

后面的事你知道了,2015-2018财年,微软云业务收入以每季度90%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微软也在以更开放的姿态,将开发者吸引到Azure云服务平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让Linux进入Azure的IT框架,纳德拉上任CEO的几个月后,就曾在一次大会上提出“微软爱Linux”,这种“爱”来之不易,毕竟微软前任CEO史蒂夫·鲍尔默曾称Linux为“癌”。

而由“癌”变“爱”背后,仍是微软领悟的那个道理:封闭带来隐患,开放带来繁荣。

2

云计算是微软现在最重要的增长引擎,然而,对于微软这种历经沧桑的老家伙,永远要反复地问自己:那下一个呢?

下一个由技术变革驱动的增长引擎在哪儿?我不知道,但我猜,它一定藏在微软园区的某栋楼里。

微软在1986年公司上市前几周,搬到现在的雷德蒙德总部。这里比我想象中要大,大约8个足球场大小,125座楼,以数字命名,一般三到四层,4万多名员工每天穿梭其中。

但坦率地讲,相比于苹果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总部的炫酷,微软雷德蒙德园区显得些许质朴,它更像是一所开放式的大学校园,没有太多未来感,只有当你走进内部,才会清晰觉察到,这125座楼里,几乎隐藏着未来科技的全部奥秘。


比如最让我着迷的量子计算。微软2005年起就在投入量子计算机,他们在当时成立了专注于量子计算的Station Q团队(这个团队直到10年后才被外界所知),此后微软也一直在招揽这个领域的顶级科学家。

微软对量子计算的前景无比坚定,纳德拉曾说:“问题的关键在于,下一步我们要取得什么样的突破,才能让计算能力保持指数级的增长以解决问题——无论是气候问题,粮食生产问题,还是新药开发问题。量子计算将在这个方面发挥作用。我们投资于这种技术是很自然的,因为我们是在云计算领域中投入资金最多的公司之一,而我们将量子计算视为下一代云服务。”

“量子计算会1万倍于现在的计算速度。量子计算一旦实现将带来翻天覆地式的革新,比如我们会有全新的密码算法,我们会有全新的各种各样的像基因工程的这种方式,以及更精确的天气预报”,在微软园区的99号楼,首席科学家暨杰出工程师Rico Malyar向中国媒体团解释道:“现在我们已经有可以实际使用的量子计算机了吗?目前没有这样一台计算机。但是我们觉得也许是五年,十年,或者可能更长的时间,量子计算机会诞生的。我们现在所做的只是在开发量子计算机的软件准备。那么我们现在已经做到的是什么?全堆栈的解决方案,第一点就是我们已经为开发人员提供了量子开发工具箱,使用的是Q-sharp的语言。什么意思?就是现在我们可以让你用量子编程的语言来去开发量子软件,然后在云端进行测试。”

嗯,以量子计算为代表,在微软总部观摩数日,所有人都会觉得,自己和未来很近。所谓“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莫过于此。

3

谈完战略转型,再来聊聊微软转型的第二场战役:文化变革。

在《刷新》一书中,纳德拉直言,商业策略转型并非他作为微软CEO的第一要务,CEO是首席执行官,更是文化执行官。

在Windows一统天下的PC时代,微软自己就是行业本身,长期坐享无风险垄断利润,让其陷入某种资源的诅咒。纳德拉上任时,微软已蜕化成一个臃肿的官僚体系。

我到访微软的第一位接待者,就是微软公司全球企业传播团队总经理Yunsun Wee,她告诉我们:“史蒂夫·鲍尔默在他执掌微软的最后一段任期中,尝试引入一个全新的概念,就是‘One Microsoft’,这个概念提出前,微软的各个部门,比如研发团队,产品团队和市场团队,都是各自为政非常独立。之所以提出‘一个微软’概念,就是希望能够建立起跨团队的合作与分享,比如说希望开发团队和产品团队之间能够有充分的信息共享。但是推广这个概念没有那么容易,它需要很多组织结构上的配合。如果不能从基础设施上进行修改,这个概念就推广不了。”

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微软曾经的考核机制,是员工总要分个高下,因为只有少部分员工能升职加薪,在这种畸形制度下,员工总想着如何赢过队友,长期担任微软高管的Tim O’Brien(这次我也在微软总部见到了他)曾把这种文化比作“狗咬狗”:“这就像是一群被狮子追赶的人。为了活命,你不必成为跑得最快的,你只需要比最慢的人跑得快就够了。”

所幸,在纳德拉上任后,加速了之前形成的“One Microsoft”企业文化,比如,公司以团队成功而非个人成绩作为评判标准,这大幅激励了员工之间的协作。

不过纳德拉也知道,组织结构只是表象,One Microsoft想真正变成现实,必须唤起员工的底层驱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纳德拉并没选择看似高效的“激将法”——通过树立敌人的强大,增进自身团队的凝聚力,而是选择了一条更直抵人心的路:通过重新定义企业愿景,用使命感实现自我激励。

比尔·盖茨创立微软时,给微软定下的企业愿景是“让每个家庭,每张办公桌上都有一台电脑”。今天,微软的新愿景则是赋能地球上的每个人和每家组织,帮助他们取得更多成就。


纳德拉也带领团队,花费大量时间和心思,试图在公司内部凝聚共识。在微软总部,Yunsun Wee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每一个微软员工的工牌后面和纸杯上都印着微软的使命宣言。这样在开会的时候,大家的态度和愿意互相分享,沟通的气氛都与以前的以自我为优先不一样。事实上,这种改变一方面是CEO 萨提亚的推动,另外一方面是员工也意识到如果不改变,可能自己也会陷入麻烦之中。在萨提亚任职之前,微软从来没有做过把公司的口号印到工牌上的事,但现在,每个人都意识到口号并非背下来就可以,还要在行动中体现。”

就像赫拉利在“简史”三部曲中反复阐释的概念,人类是“故事”和观念的产物,许多时候,忽如一夜,人们对待一件事的观念就瞬间改变。在微软内部就是这样,短短几年,这种看似很“虚”的超越狭隘自我的感召力,唤起了员工最真实的行动力。

结语

就像是这次苹果市值蒸发后的王位交替,如今,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位置随时都会变动,但纳德拉对此并不感冒,在一次采访中他坦言:“我不是那种会因为市值庆祝的人,这只是一个不稳定的指标。我们的商业模式是创造更多的外部盈余。只有当我们周围的合作伙伴赚更多的钱时,我们才算取得了长期的成功。”

其实这段话还有一个更感性的版本。你知道,哪怕已攀升至全球市值王座之位,但颇为类似于园区总部间的横向对比,相较于苹果和亚马逊,微软在外界的形象也并没有那么“酷”。

酷不酷重要么?

对此,纳德拉有一个很妙的回答,在做客一档节目时他说,“如果有大学生问我:嘿,有好几家公司录用我了,我为什么要加入微软?那么我的回答一定是:很简单,如果你想变酷,就去别的企业吧,但如果你想让别人变酷,请加入微软。”

作者:李北辰,独立撰稿人,国内数十家媒体专栏作家,曾供职《南都周刊》《华夏时报》《财经》等媒体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3-28
探访微软总部,解析巨头转型的全貌
而这也是纳德拉战略转型的核心理念,他希望将Windows视作一种触达更多用户的手段,而非目的。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