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科创板咨询委会,48位候选人首度揭秘

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候选人共计是48名,来自高校、科研所的候选人占据了主流,有21位候选人来自于北大、清华等全国各大高校。其中,企业家代表有中微半导体的董事长尹志尧、中星微电子的首席科学家邓中翰。投资机构的候选人则是“少而精”,6位候选人来自于知名投资机构,包括赛领资本总裁刘啸东、红杉资本的沈南鹏、高瓴资本的张磊。当然还有我们不可或缺的华兴资本包凡。

48位中女性仅仅有二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女士,另一位是浦发硅谷银行有限公司副行长陆珏女士,巾帼确实让须眉。

从专业来看,其中属于生物医药领域的专家共11位、集成电路9位、人工智能6位、投资机构6位、新材料5位、信息技术4位、高端制造2位、汽车领域2位、环保、银行和军工分别1位。

咨询委的职责定位和组建方案,是根据《关于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委员会管理办法》《上海证券交易所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工作规则》等制度确定的。

咨询委作为专家咨询机构,将侧重于为科创板建设以及发行上市审核提供专业咨询和政策建议。委员主要由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员、知名企业家、资深投资专家、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等权威专家组成。委员均为兼职,以个人专家身份履行职责。咨询委的组建程序,主要包括组建遴选委员会、邀请意向专家、执业诚信记录核查、遴选委员会审议、候选人名单公示、遴选委员会再次审议、上交所聘任、委员名单公布等。

公示的咨询委委员候选人共计48人,将按标准和程序,予以等额选定。上市委、咨询委最终人选确定后,将正式向社会公布。

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届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

委员候选人公示名单

对这份名单,笔者及我的团队对其进行了初步的解读,给关注科创板的企业和投资者另一个维度的分析。

1.丁健,肿瘤药理学家。江苏无锡人。1992年毕业于日本国立九州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生命与健康专门委员会委员、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

重点围绕抗肿瘤新靶向分子发现、新作用机制探明、新生物标志物确证这一系统研究目标,在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抗肿瘤新药研发创制方面,作为主要发明者之一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个候选新药在国内外处于临床I-III期临床研究,2个新药正在申报临床,另外有一批候选药物正在进行系统临床前研究。相关成果申请国内外专利180余项,其中获国内外专利授权70余项。在药物作用机制探索和生物标志物研究方面,系统阐明了一系列抗肿瘤化合物或候选新药的作用机制,发现了数个重要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发表SCI学术杂志270多篇论文,他引5700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一等奖、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各类奖项10余项。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6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2.王亚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软件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863计划生物和医药领域委员会专家,国家863计划生物信息技术主题专家;国家科技重点专项生物安全计划专家组专家;黑龙江省政协常委。

主要研究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知识工程、机器学习等。具体包括:基因组数据分析算法、数据可视化、知识挖掘与整合、网络分析、生物医药领域搜索等。

2001年,王亚东教授在我国率先开展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成为我国第一批生物信息学专家;近十五年来,推动了我国863计划一系列生物信息技术重大研究计划的论证、规划与实施工作;作为我国生物信息学领域的资深专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生物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为我国基因组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全球首创个人基因组浏览器Personal Genome Browser(PGB)。用户使用该系统可简洁、直观的浏览自己的个人基因组,实现认知自己基因组的梦想。该系统为世界提供了首个个人基因组数据可视化框架;同时,其集成了数十个基因型-健康表型知识库,提供基于个人基因组的健康风险预测,成为个性化健康的支撑平台。全球首创家系基因组浏览器(FGB,Family Genome Browser) 。

基于图索引的高通量测序片段比对算法deBGA 。面向海量基因组序列的索引算法deBWT。

3.王晓秋,1964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学位,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拥有深厚的专业背景以及丰富的汽车行业从业经历。曾任上海汽车工业质量监督中心副主任,上海汽车工业技术中心副主任,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质量保证部副理,上海皮尔博格有色零部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汽仪征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上汽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采购部执行总监,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分公司总经理,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分公司副总经理。

4.王海峰,博士,现任百度高级副总裁,AI技术平台体系(AIG)和基础技术体系(TG)总负责人,兼任百度研究院院长。负责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语音、视觉、增强现实、深度学习、大数据、智能芯片、系统、基础架构、运维、安全、工程效率等技术研发,并负责百度地图、百度输入法、技术生态、企业智能平台,及若干创新业务等。

王海峰博士于2010年1月加入百度。在2010-2013年期间,他先后为百度创建了自然语言处理部、互联网数据研发部(包括知识图谱和互联网数据挖掘)、推荐引擎和个性化部、多媒体部(包括语音和图像技术)、图片搜索部、语音技术部等。2013年上半年,王海峰作为执行负责人协助创建了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IDL)。同年10月,他晋升为公司副总裁。2014年,王海峰转岗至搜索业务群组任副总经理,先后负责了百度搜索、手机百度、百度信息流、自然语言处理、百度翻译、互联网数据挖掘、知识图谱、语音搜索、图像搜索、度秘、小度机器人、百度新闻、百度手机浏览器、商业平台、糯米技术平台、Hao123等。 2017年3月晋升为百度estaff,并组建AIG。2018年5月晋升百度高级副总裁。2018年底,统领TG和AIG,总体负责百度人工智能技术和算法、算力、数据、安全等基础技术的研发。

5.毛军发,湖南邵阳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家。上海交通大学第三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及首届全国高校35岁以下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上海市科技精英与领军人才,IEEE Shanghai Section 2007-2008 主席。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6. 方滨兴,1960年,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网络空间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名誉主任,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

1982年方滨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并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工作,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考取哈尔滨工业大学就读在职博士研究生;1990年进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在职研究学习;1997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1998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网络中心主任;1999年在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工作,先后担任副总工、总工程师、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任;2003年担任信息产业部互联网应急处理协调办公室主任;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被任命为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名誉主任;2007年至2013年担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2016年当选为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理事长。

7.尹志尧,男,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1968年,尹志尧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毕业。1980年,前往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留学,并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2004年,尹志尧在上海创办中微半导体设备公司(AMEC)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8.邓中翰,1968年9月5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微电子学、大规模集成电路及系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中星微集团创建人、董事长,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挂职)。

1992年邓中翰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1997年毕业时取得电子工程学博士、经济管理学硕士、物理学硕士学位,是该校建校130年来第一位横跨理、工、商三学科的学者,毕业后加入IBM公司做高级研究员,并获得IBM发明创造奖;1998年离开IBM回到硅谷创建集成电路公司Pixim Inc;1999年10月邓中翰回到中国与国家信息产业部在北京中关村共同创建了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并担任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成功地开发出中国第一个打入国际市场的星光中国芯,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2005年11月15日中星微在纳斯达克上市,这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首家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IT企业在美国上市;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年41岁);2010年当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2017年邓中翰院士工作站落户湖南省湘潭高新区 ;2018年3月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委员 。

邓中翰是领导的“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中国国内外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于计算机、手机及监控等领域 。

9. 邓龙江,1966年12月生,中共党员,1990年4月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研究生毕业留校。现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助理、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电子功能材料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组建国家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任中心主任。牵头的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10.邓志东,1994年8月留清华大学任教,当年被聘为副教授。1996年-1997年在香港理工大学进行合作研究一年。现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IEEE与ASM学会会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智能、模糊神经网络、再励学习机制、异步自学习控制、网络非线性动力学,以及机器人控制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与IEEE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索引25篇),参编学术专著2部。近十年来,已主持或参加包括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在内的近二十余项重点科研项目。1997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1998年分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其中1998年为国家教育部基础类奖,且排名第一)。1997年曾获首届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奖。主持研制的通用虚拟现实软件开发平台ROBVR 1.0 for SGI,1999年曾参加深圳首届中国高新技术成果国际交易会。

11.石远凯,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肿瘤内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肿瘤学》杂志副主编,国际抗癌联盟委员。2016年12月获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杰出成就奖。

2017年5月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石远凯教授师从我国著名肿瘤内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南洋肿瘤医院名誉院长孙燕院士,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在恶性淋巴瘤、肺癌、乳腺癌、消化系统肿瘤、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和儿童肿瘤等恶性实体瘤的内科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最早在我国开展实体瘤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具有较深的造诣。承担了国家“九·五”、“十·五”攻关课题等多项部委级科研课题。石远凯教授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恶性淋巴瘤、肺癌、乳腺癌以及消化系统肿瘤的内科治疗及其与分子预后指标的相关性、高剂量化疗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面,进行了多种抗肿瘤新药的临床研究。在国内外发表了110余篇文章,主编或参加了十余部学术专著的编写,培养了十多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997年获得“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和“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获得“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入选“协和骄子”。

12.叶甜春,1965年12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现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EDA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发表文章超过100篇(含合作论文)。在深亚微米及纳米加工技术、超高频化合物半导体器件研究、新型器件等方面取得多项具有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荣获得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和优秀青年称号。

13.包凡,华兴资本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自2004年创立华兴资本以来,包凡带领公司在新经济领域完成了包括证券承销、并购顾问、私募融资等约900亿美元的交易,引领华兴资本成为中国领先的服务新经济的金融机构。

2015年10月,美国财经杂志《彭博市场》公布了第五届全球金融50大最具影响力人物,包凡位列22名。 2017年11月,进入链家董事会任董事。 2019年1月,荣获“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新锐奖”.

14.冯建峰,1991年北京大学概率统计系博士毕业。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复旦-科大智能”智能机器人联合实验室主任。

过去十年,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计算生物学,类脑人工智能和应用数学领域。长期致力于发展数学、统计与计算机的理论和方法,并原创性地将它们应用于解决神经科学,各类脑疾病和智能算法中的具体问题。作为英国已做出突出贡献和具有巨大潜力的科学家,2011年获英国皇家学会的沃夫森研究功勋奖。在单神经元和神经元网络的动力学研究、机器学习算法的设计和分析、随机控制理论、因果关系分析等方面都做出过杰出工作。目前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不同尺度的海量数据的分析,挖掘和理论研究上。提出和发展了全脑关联分析(BWAS)的方法和理论,并成功的应用于抑郁症,精分和自闭症的病灶的发现和抑郁症的治疗中 。

15.朱知寿,男,1966年3月出生,中航工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他主持的国家技术攻关项目6项,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2项、国防授权专利1项,联合申报国家发明专利6项,其中“高性能TC21钛合金材料研制及应用研究”获2010年度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朱知寿通过材料创新,在“十五”期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高起点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结构用钛合金—高性能TC21钛合金,并创立了我国新一代飞机急需的高强韧损伤容限型TC21钛合金和中强高损伤容限型TC4-DT钛合金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实现了我国关键钛合金主干材料立足国内和自主保障,第一次摆脱了飞机钛合金材料依靠仿制俄系和美系钛合金的长期依赖,形成了我国飞机钛合金主干材料“高、低”搭配结构,对我国钛合金材料按中国特色和按体系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技术攻关是一回事,应用则是另外一回事。创新成果如果被束之高阁就失去了创新的价值,而朱知寿的创新能力不光体现在科研攻关上,对于应用,他也是行家里手。他提出了“新型钛合金准b锻造工艺”和“钛合金准b热处理工艺”两项专利技术,以及综合高性能钛合金材料加工、焊接和成形系列应用技术,形成了我国新一代飞机用高性能损伤容限型钛合金系列应用技术体系。

16.任忠鸣,1958年3月出生,博士。现任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钢铁冶金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

17.刘多,女,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1992年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

她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下一代网络、IPTV、互动媒体、泛在网;主持从事了多项国家863项目、工信部项目、标准项目和测试项目等。

长期从事网络交换和智能网方面的技术规范的研究,多次参加ITU-T会议,为ITU-T SG11研究组专家代表团团长。主要负责制定了我国固定智能网、GSM智能网、CDMA智能网、综合智能网、智能网与IP网的互通等方面的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并负责大量的测试工作,并积极组织和参加制定了网间互联互通、计费、码号资源规划、软交换系列等标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工作者、信息产业部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

曾获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智能网技术体制”、二等奖1项:“我国基于CS2的智能网总体技术要求的研究”、三等奖2项:“电话网智能业务实施方案的研究”、“开放200电话卡业务智能平台联网技术规定”。

18.刘啸东,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在美国华尔街担任一家证券投资公司董事总经理。在世界各大主要资本市场均有操作管理经验,交易品种包括股票、债券、期货及其他衍生品,每年的交易量均超过百亿美元,在华尔街拥有出色的交易记录和良好的声誉,在对冲基金、国际游资以及全球资产管理等方面有着丰富经验。2001年,被华尔街日报誉为“全球商界最具影响力的十五位人物”之一。

2000年,应中国政府邀请,刘啸东先生回国效力,担任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在上交所任职的十二年间,主持了近年来众多的金融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国际业务、市场拓展等,并负责市场监管系统运营以保证二级市场公平有序运行;主管上交所市场部门十二年,积累了广泛的项目资源(包括地方金融办、上市办、发改委、国资委、各大券商投行等),领导建立了囊括近千家企业的拟上市企业数据库。

2011年6月起,刘啸东先生领导并亲自参与了赛领国际投资基金方案设计,与央行及中央部委的沟通,以及基金募集工作。赛领国际投资基金仅用了半年左右时间,成功完成90亿元人民币资金募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

19.李仲平,航天复合材料专家。湖北省安陆市人,198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后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功能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国家工程中心实验室主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材料分中心主任,总装备部先进材料技术专业组副组长等。

长期从事极端服役环境功能复合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负责并带领团队探明功能复合材料热力电行为规律,实现航天用材料功能复合材料体系及制备技术创新,研制出系列新材料与防热结构,成功应用于新一代航天型号,解决了“热障”与“热透波”问题,支撑再入机动、精确制导和小型化等关键技术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李进,1960年10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医学部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导。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长、亚洲肿瘤联盟(FACO)主席、亚洲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继续教育委员会(MTTC)常委、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药物安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2000年赴美国耶鲁大学从事肿瘤基因和生物治疗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年回国任职于上海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2016年7月调任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医学部主任。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恶性肿瘤(胃肠肿瘤)的内科治疗,特别擅长分子靶向与免疫治疗。先后在《JAMA》、《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Lancet Oncology》、《PNAS》、《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和《Cancer Gene Therapy》《Cancer Biologic Therapy》等国际和国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八十余篇。SCI影响分值最高47.61分。

十年来,开展临床研究100余项,其中牵头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18项,参加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30余项。最为突出的是带领中国临床肿瘤团队完成了国际上第一个治疗胃癌的小分子靶向药物的I-III期临床研究(已经获得CFDA的新药批准),并代表中国的团队出席ASCO大会并做大会主题发言。这项研究被评为国际上50年来第一个中国学者入选的ASCO优秀论文。曾二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一项国家科技部慢性重大疾病防治项目,一项国家“十一五”重大项目子课题和一项“十二五”国家重大攻关项目的资助。总研究经费:超过3000万。曾获得五项部委级三等奖,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1.李革,1967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美深造,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是中国最大的新药研发外包服务公司——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创始人,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至今。

2008年李革入选《福布斯》25位知名美籍华人行列。李革是组合化学和药物化学领域的资深化学家,他曾成功地利用“组合化学技术”发现了多种药物前体化合物,其中有三个化合物进入美国不同阶段的临床试验,拥有40多项发明专著,并在业界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李革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后,与导师等人一起创立了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组合化学公司Pharmacopeia Inc.,并协助公司于1995年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2000年,李革毅然放弃在美国已获得的成就,决定回国再次创业,并于2000年底成立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将医药研发外包这种模式引进中国,被媒体称为中国医药研发外包产业第一人。在他的带领下,药明康德发展迅速,并于2007年成功在美国纽交所上市,被誉为“华尔街首次为中国的头脑买单”,为医药界“中国研发”打了一剂强心针。

22.李蓬,女,1965年10月出生于江西宁都,分子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1987年李蓬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1988年获得中美CUSBEA奖学金留学美国;1995年获得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学位,随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美国达拉斯西南医学中心,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1997年应聘在新加坡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任研究室主任和助理教授;2003年任香港科技大学生物系研究室主任、助理教授;200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6年全职回国任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授;2009年起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2012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5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6年11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7年获得第二届叶剑英奖。

李蓬长期从事脂代谢和代谢性疾病研究,主要研究脂肪细胞,乳腺细胞和肝细胞中的脂肪积累、分泌及分解的分子机制。在细胞水平上研究脂滴的形成、融合、动态变化以及与其他细胞器如内质网、线粒体的相互作用。

23.何金良,现任清华大学电机系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研究所所长。曾在重庆大学、清华大学分别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于电力系统的研究大有成就,七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对国家科技进步的贡献不凡。

何金良教授主要从事交直流输变电技术、电磁环境与电磁兼容技术、电介质材料技术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线路避雷器、电力系统接地技术、电力系统雷电防护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国际上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近几年来的研究重点是高性能压敏电阻器件、雷电防护技术和特高压输变电关键技术。

何金良教授2004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在研课题主要有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研究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次。2007年因其在电能传输系统的雷电防护及接地技术方面的杰出成就被选为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2013年获得日本电机工程学会颁发的星野奖。何金良教授共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有国际著名刊物论文60余篇,被SCI 收录论文60 篇。合作出版专著2本,教材3本。

24.沈南鹏,196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上海交通大学学士,耶鲁大学硕士,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大商学院导师,携程旅行网和如家连锁酒店创始人。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耶鲁中国中心理事会主席、中国企业家论坛理事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创业投资基金专业委员会副主席、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联合创始人和主席、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创新及策略发展顾问团成员、布鲁金斯学会理事、亚洲协会理事,未来论坛理事、上海交通大学校董。沈南鹏位列美国《福布斯》杂志2018年“全球最佳创投人”榜首 。所获奖项主要包括:《福布斯》2012-2018年度“全球最佳投资人”榜单中排名最高的华人投资者 [11] 、《财富》2015-2017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和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30位投资人”、CB Insights -《纽约时报》2017年度“全球20位顶尖风险投资人”、《福布斯》百年百位全球最伟大商业思想家等多项大奖。

2018年12月,入选“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榜单。

25.张卫,1968年5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集成电路工艺、半导体器件和半导体材料的研究。自1997年以来承担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上海市重大重点项目等20多项,在集成电路先导工艺技术、半导体器件和半导体材料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并取得很多创新性成果,比如先进铜互连技术、新型阻变存储器和半浮栅器件等。自1992年以来在Science,Scientific Report, Applied Physics Letters,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IEEE Tran. on Electron Device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等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0多篇,申请专利180多项,其中美国专利39项。

26.张永明,祖籍河南安阳,1960年4月生。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特聘教授,山东东岳集团首席科学家,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获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奖,获2012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长期从事含氟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其功能膜材料研究,主持并圆满完成多项国家863计划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研发成功中国氯碱工业用全氟离子膜系统技术、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用质子交换膜系统技术及系列特种含氟高分子材料。国产氯碱全氟离子膜的问世,结束了国外30年技术垄断,为中国实现了从氯碱大国到氯碱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奠定了基础,是我国氯碱工业发展的里程碑。获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起草3项国家标准,发表SCI论文70余篇,编著的《含氟功能材料》一书获中国石化联合会优秀图书一等奖。

27.张旭,神经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61年8月生,江苏宜兴人。1985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1994年获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

长期从事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机理研究。系统性地研究了慢性痛的背根节和脊髓基因表达谱,发现了内源性钠钾泵激动剂等新的痛觉信息调控系统,为临床镇痛及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发现了伤害性感受神经元中阿片受体亚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吗啡镇痛耐受的相关性,拓展了受体复合体功能及药物研究方向。发现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3(FGF13)通过稳定微管调控神经元和大脑的发育,阐明了FGF13基因缺陷造成智力障碍的机理。

28.张江,平安创投创始合伙人、董事总经理。关注医疗和金融领域的早期投资,曾任职于飞利浦医疗和麦肯锡。欧洲工商管理学院MBA学位。投资项目有:药明康德、Oscar Health、掌上糖医、解码DNA、融贯电商、中科纳泰、思派、Applied Stem Cell、Omicia、Rani Therapeutics、ClinicCloud、Ativa Medical、IronSource、Etoro、Payoneer。

29.张兴,于1965年8月出生于山东平邑。1986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取得理学学士学位。之后考入陕西微电子学研究所计算机器件与设备专业研究生,分别于1989年和1993年获得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阳元教授指导下工作。

1996年到香港科技大学电机与电子工程系做访问学者,在IEEEFellow、工学院院长PingK.Ko教授指导下工作。1996年9月返回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现为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教授、副所长以及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院长。

近年来,他主要致力于小尺寸MOS器件物理与结构、CMOS集成电路工艺与设计技术、新型纳米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了20余项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科技预研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并与Motorola、Fujitsu等公司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2000年~2005年期间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系统芯片中新器件新工艺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同行和验收专家组的好评。自2006年开始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纳米尺度硅集成电路中器件与工艺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目前项目进展顺利。

30.张连山,1961年2月生,美籍华人,恒瑞医药(SH600276)副总经理。美国化学会和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美国多肽协会会员。先后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9篇,申请专利20项。

31.张宏科,中共党员,1957年9月出生于山西省大同市,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8年12月,张宏科硕士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93年2月,博士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94年7月,于北方交通大学博士后出站并留校任教;2004年,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12月起,任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张宏科长期从事新型互联网体系架构的研究和相关人才培养。

32.张磊,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美国耶鲁大学校董事会董事,中国人民大学校董事会副董事长,耶鲁大学亚洲发展委员会主席,中美交流基金会董事,香港金融发展局委员以及香港金融科技督导小组成员。 [1-2] 同时,他曾担任2016年B20中国就业工作组联合主席,并担任2017年B20德国就业和教育工作组联合主席。

此外,张磊先生投入大量的精力在公益教育上。他长期资助的百年农工子弟职业学校是中国最大的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免费教育的慈善学校。他还捐赠创立了中国人民大学高礼研究院,旨在发扬通识教育在中国大学中的作用。

作为一家专注于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的机构,高瓴资本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亚洲地区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投资基金之一。

2018年12月,入选“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榜单。

33.陆珏,女,浦发硅谷银行副行长、首席风险控制官。2017年加入浦发硅谷银行之前,陆珏女士在她逾16年的银行从业生涯中,先后在渣打银行及花旗银行等机构的不同地区担任多项管理岗位,对促进外资银行在集团总部、中国区以及及分行等不同层面的战略管理、业务发展和公司治理方面拥有独特的资深经验。陆珏女士于2001年加入渣打银行国际管理培训生项目,在2001年至2010年间,她在渣打银行中国、香港和花旗银行包括本地企业、企业并购和跨国企业部等不同业务部门担任不同职务。2010年至2017年,陆珏女士曾任渣打银行中国区公营事业部及券商业务董事总经理,渣打银行集团行政总裁助理,以及杭州分行行长等职位。陆珏女士拥有复旦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并获得香港大学国际工商管理硕士(IMBA)学位。

34. 林向红,苏州元禾控股有限公司(原苏州创业投资集团) 董事长、总裁。国家“千人计划”创投中心负责人,创投专委会 联席会长、管理学博士。

35.

中国注册会计师。林向红先生还兼任银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新创投公司董事长、融创担保公司董事长、国创基金董事长,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曾主导建立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非法人制创投企业、中国第一支市场化运作的创投母基金(FUND OF FUNDS)等。林向红先生从事多年财务金融投资与管理,拥有丰富的管理、风险投资运作经验,对高科技产业及直接股权投资领域有深入的了解和丰富的投资及运作经验。

35.欧阳明高,1958年10月出生于湖北天门,汽车动力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

1982年欧阳明高从长沙铁道学院毕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大连铁道学院硕士毕业后进入大连交通大学任教;1988年前往丹麦技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从丹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博士后出站后,留在清华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998年担任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发动机教研室主任;1999年担任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1年担任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2004年11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2008年担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欧阳明高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

36.赵元富,博士,1962年11月生于江西省进贤县。1983年在浙江大学获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学士学位。1986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硕士学位。1989年在771所获计算机设备与器件博士学位。1996年~1998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范德华大学做访问学者。

现任772所所长、北京时代民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IEEE高级会员。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负责完成电子领域的课题20余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航天首届十佳青年、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创业奖、中国航天基金奖、集团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511”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37.姜澜,1972年出生,四川自贡人。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机械工程专业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激光微纳制造领域的科研工作。

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6)、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主题专家(2012)、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013)、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3)、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2016);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1)、“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总体专家组组长(2016);当选美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士(2018)、美国光学学会会士(2018)、国际纳米制造学会会士(2018)。入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Russell Severance Springer Professor (荣誉杰出教授,2018)。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科技部973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和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培育项目、科技部863课题、国防基础科研项目、总装探索项目、总装预研项目等。

38.秦叔逵,兼任南京东南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及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军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术委员和导师;亚洲临床肿瘤学会(ACOS)理事,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秘书长,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委员会副主任,解放军全军医学科技委员会理事、肿瘤和血液病专科学会常委,国家SFDA和解放军药监局新药评审专家、北京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秘书长、中华医学会江苏省肿瘤学会副主任、江苏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兼化疗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科学会主任和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委员会常委兼肿瘤委员会主任等。

长期从事肿瘤内科临床与科研工作,擅长消化系统肿瘤和骨转移癌的药物治疗。曾发表论文210多篇,编写专著35部;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及四等奖2项。多次荣获军队“优秀中青年科技干部”和“科技英才奖”,是江苏省“中青年科技人才基金重点支持专家”、“优秀科技工作者”和“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军队特殊津贴。

39.夏宁邵,男,1964年7月出生,湖南娄底人,研究员,2002年4月列入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17年,荣获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科技成果转化奖”。

主要从事病毒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研究。曾主持国家科委“八.五”攻关项目。近年来主持国家海洋“863”、国家“863”,国家“863”项目分课题,国家“95”攻关项目分课题,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重大课题、省自然科学基金、省计委重点攻关和省科委重点项目以及重大横向课题等基金共14项,基金资助共1800多万元人民币。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其成果曾被美国华人报、香港成报及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给予了报道;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厦门市科技进步重大贡献奖1项和省卫生厅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且获得国家二类新药证书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在SCI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2001年获科技部颁发的“863”计划15周年先进个人奖。作为主要负责人,2003年组织创建“福建省医学分子病毒学研究中心”,2005年组织创建“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担任中心主任。2004年列入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计划,2004年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和福建省十大杰出青年,2005年获选全国劳动模范。

40.徐波,研究员,198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研究领域包括:多语言语音识别与机器翻译、多媒体网络内容智能处理、互动沉浸式3D互联网等。现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所长、党委委员、高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和数字内容技术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语音语言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90年代末期提出了带调三音子模型以及声学、语言和声调集成搜索算法,获国际中文口语信息处理优秀论文一等奖;2000年积极进行国际合作,作为中文代表加入口语翻译国际合作计划C-StarIII计划,极大地推进了国内口语翻译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国际合作新模式;2005开始致力于把语音语言技术应用于网络海量内容处理,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广电内容监测和教育自动测评等。

负责承担了多项国家支撑、863、973、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众多横向课题,主持完成了“中文语音识别通用技术规范”国家标准一项,已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指导撰写论文200余篇。

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进步二等奖”,“王选新闻科技技术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盈科优秀青年学者奖”,并获得“中国科学院十大双文明标兵”、“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荣誉称号。

41.梅宏,1963年5月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市,计算机软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主任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1980年梅宏17岁时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先后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1987年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1989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攻读计算机软件专业博士;1992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同时在北京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获得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研究类);1998年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国氏”博士后奖;1999年作为访问科学家,前往美国贝尔实验室学习;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3年担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所所长;2005年获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006年担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兼软件所所长;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同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4年当选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学会会士;2016年7月担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8年9月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梅宏研究工作主要涉及软件工程及软件开发环境、软件复用及软件构件技术、(分布)对象技术、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及支持系统、新型程序设计语言等。他针对开放网络环境下软件动态适应和在线演化两个核心难题,提出基于微内核的中间件构件化体系结构和基于容器的构件在线组装机制,建立了构件化的软件中间件技术体系与框架。提出基于软件体系结构(SA)的构件化软件开发方法ABC,拓展SA到软件全生命周期,实现了对系统级结构复杂性和一致性的有效控制。

1992年至1999年,作为核心骨干和技术负责人之一参加了杨芙清院士主持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青鸟工程的研究开发。“八五”期间,作为项目集成组长,解决了大量关键技术问题,为这项由全国20多所大学、研究所和企业单位承担的大型科研项目的顺利集成和最终完成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五”期间,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之一和青鸟软件生产线系统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在第一线组织项目的实施工作,配合杨芙清院士提出的软件生产线技术的思想,提出了青鸟构件模型,制定了青鸟构件技术规范。青鸟系统已产生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了中国国内CASE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软件工程思想和技术的推广。

截至2016年,梅宏承担了数十项国家级科学项目,两次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科技成果奖励。

42.康锐,1966年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分别于 1987年、 1990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学士、硕士学位。 1990年在北航自动控制系毕业后到北航可靠性工程研究所和工程系统工程系任教,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总工程师、学术委员会主席、学位分委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可靠性技术专业组组长、大型军用运输机质量可靠性及适航专家组组长、国防 973项目技术首席,可靠性与环境工程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可靠性工程》主编、《航空学报》编委。

康锐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可靠性系统工程理论与技术、高可靠长寿命产品可靠性设计与试验理论与方法、装备综合保障理论与技术以及信息物理系统的可靠性建模与评价技术。出版专著 7部、译著 2部、北京市精品教材 2部,主持制定国家军用标准 1部,发表学术论文 240余篇, SCI检索 3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7项,授权发明专利 18项。

43.彭练矛,1962年9月生,1982年北京大学电子学系毕业,1988年在美国获物理学博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纳米科学与技术)。

现任北京大学信息学院“博雅”特聘教授、电子学系主任、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中国晶体学会、中国真空学会副理事长,北京纳米科技产业创新联盟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纳米电子材料和器件研究。2018年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

系统发展了表面电子衍射和成象的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了分子束外延生长特别是半导体超晶格材料的生长过程的控制方法;发展了弹性与非弹性动力学电子衍射的一般理论,高能电子衍射的张量理论,动力学电子衍射数据的求逆方法;对一系列重要的新材料,包括Ti基生物材料,新型分子筛材料,高温超导材料和纳米碳管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发表论文120余篇,被引用千余次。1998年获求实科技基金会颁发的"杰出青年学者奖"。2000年在纳米科学方面的工作被列入"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第一条。 2001年被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纳电子运算器材料的表征与性能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

44.蒋华良,1965年1月生,江苏武进市人,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87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1992 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995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现任民盟中央常委,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所长。

他是科技部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基于化学小分子探针的信号转导过程研究”专家组成员。曾任科技部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002-2008)。他还任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和ChemMedChem等5个国际刊物的编委会成员。

蒋华良从事药学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在药物设计和计算生物学方法发展、药物作用机制、药物先导化合物和新靶标发现等研究中,取得了系统和创新的成果。他以通讯作者身份在PNAS、JACS、JBC、JMB、Biophys. J.、J. Med. Chem.等国际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80余篇;合作编写专著《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原理及应用》;参加8本专著的编写;主持翻译J. Licinio和M.-L. Wong主编的《药物基因组学》;申请专利80多项;应邀为Nature Chemical Biology、Drug Discovery Today、Curr. Med. Chem.、Curr. Pharmcuet. Design等杂志撰写综述10篇。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任The IXth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Cholinesterases共同主席,4次任国际会议分会主席。

45.蒋昌俊,1986年山东科技大学计算数学专业本科毕业,1991年于山东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获硕士学位,1995年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获控制理论与工程博士学位,1997年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后出站;1986.7-1999.2山东科技大学助教、副教授、教授;1997-1998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1998.1-1999.2山东科技大学校长助理;1999.3-历任同济大学计算机系主任、电子与信息学院院长、校长助理,2008.12任同济大学副校长;2015.3任东华大学校长,2017.4任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

1999年获首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7年作为带头人获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2009年入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4年被提名入选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

主要学术职务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云体系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Petri网专委主任、上海市科协副主席、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上海分会副主席等。担任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电子学报、Computer & Communications等国内外期刊编委或客座编辑。

主要从事Petri网理论、并发系统、网络信息服务等研究。在《中国科学》、《ACM Transactions on Embedded Computing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和会议文集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3部,分别由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院出版基金)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优秀博士论文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研究成果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位),201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1位)等;DEDS何潘清漪奖(1997年,每两年一次、每次奖励1-2位优秀论文作者)、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tributed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IJDST)2010年度最佳论文和ACM MobiHoc2014唯一最佳论文奖(国内学者首次获得)。

46.谭蔚泓,1960年出生,分析化学和化学生物学专家,密歇根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B)获得者,湖南大学副校长,湖南大学生物学院创院院长、教授,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子科学前沿讲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分子医学研究院院长,佛罗里达大学Distinguished Porfessor、V. T. and Louise Jackson Professor of Chemistry,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主任,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分室主任,化学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带头人,化学与分子医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分析化学前沿》(Analytical Chemistry Frontiers)主编,《美国化学会志》(JACS)副主编,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省委员会副主席,湖南省院士联谊会会长。入选2014、2015、2016、2017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长期从事生物分析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解决了分析化学与生物医学交叉领域中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在国际生物分析化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在核酸适体、分子识别、纳米生物传感等领域做了大量系统的原创性工作。提出核酸适体细胞筛选新方法,揭示其细胞识别的基本性质;提出多种高灵敏、高时空分辨纳米生物传感方法,对生物分析化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47.戴晓虎,麦迪逊大学教授,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教授。

在德国生活工作23年,长期以来和德国高校、研究所联系密切。2010年全职回国工作。在环境工程、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资源化、节能减排等领域做出了诸多开创性成果。

18年德国公司工程技术开发研究及工程转化经验,先后负责了上百项污染控制工程的技术开发研究及转化应用,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

作为德国世界知名环境工程公司技术总监,熟悉相关产业领域和国际规则,掌握世界最前沿的环保节能减排核心技术和现代装备技术,其中包括世界上最权威的污泥处理及资源化综合利用、垃圾与生物污泥组合再生能源利用工程化技术和水处理能源优化技术。是二十一世纪节能减排,污泥处理资源化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这项技术对今后中国污水厂升级改造、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均有巨大的社会环境效益.负责的主要国际重大工程项目技术开发及填补技术空白。

48.魏化震,材料学博士,入选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和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三等奖6项。现任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五三研究所总工程师;还同时兼任美国ASTM F40专委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学会特种化工材料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20余项国内外专业技术组织核心专家、10余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多所中科院研究所和高校客座教授。

由于工作中的特殊贡献和表现,2016年魏化震荣获全省国防机械电子系统“行业大工匠”荣誉称号,其事迹先后在齐鲁电视台和《山东画报》进行报道。2017年被推荐为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候选人。

魏化震主要从事军用新材料研究,长期以来主要从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作为兵器行业先进复合材料的领军人物,带领科研团队进行新材料研发和技术攻关;二是作为兵器和国防军用新材料多个专业组的核心专家,参与新材料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工作,提出新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作为一名国防科技工作者,魏化震怀着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扎根国防事业。带领科研团队先后承揽并承担70余项国家级和兵器行业军用新材料重点科研项目,涉及碳纤维等先进复合材料、防热隔热材料、阻尼减震材料等方向,研究成果已应用于40余个重点装备型号的研制与批产,为兵器和航空、航天武器装备解决轻量化和热防护等关键技术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3-22
第一届科创板咨询委会,48位候选人首度揭秘
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候选人共计是48名,来自高校、科研所的候选人占据了主流,有21位候选人来自于北大、清华等全国各大高校。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