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半球有微信,西半球有Facebook:社交与社区的霸主之争
很长时间以来,社区、社交傻傻分不清楚。事实上,二者有相互重合的部分,但是又有各自突出的重点,就是突出的重点不同才有了社区型产品和社交型产品的区别。更具体的解释是社交型产品更注重沟通,属通讯向,以关系为导向,但同时也具备一些社区属性。例如,微信、QQ等都是属于社交型产品,但是他们还同时拥有朋友圈、QQ空间等社区属性。
社区型产品则偏向于“主题式聊天”,属媒体向,更多注重于传播,以兴趣为导向,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社交属性。例如,微博、Facebook等都属于社区类产品,但是在这些平台上还可以实现沟通。
虽然偏向性不同,但是社交型产品和社区型产品的较量就从没有停止。在互联网这片红海中,一个个社区型产品和社交型产品鱼贯而入。但是当你静心观察,你会发现在流量上社交型产品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社交型产品 VS 社区型产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们且来看目前社交型产品和社区型产品这两个阵营的相关情况。
从产品入市的时间上看,社交型产品要比社区型产品要早一些。最早出现的并且较为大众所熟知的社交型产品是1995年微软开发的MSN。当MSN即时通讯带给人们以便捷的体验之后,在国内QQ跟着诞生了。再后来微信的出现成为国内最主要的即时通讯工具。
微信和QQ几近代表了社交型产品市场。换言之,腾讯几乎完全占领了社交产品的布局优势,具体表现为微信、QQ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社交流量。根据腾讯公司2018年Q3财报,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账户数达到10.82亿,同比增长10.5%;QQ月活账户数8.03亿,基数庞大,其中QQ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数达到6.98亿。
而微信、QQ之间,微信的用户体量要高一个等级,因为微信生态的势头更强劲。而20岁“高龄”的QQ现在像个随意的实验室,很多市面上很火的产品形态都能在QQ里面找到身影,QQ业态呈现万物生长又杂乱无章的形态,也是因为这种杂乱让很多用户离开QQ。腾讯公司2018年Q3财报数据中,QQ月活账户数虽为8.03亿,但同比下降了4.8%。除了微信和QQ,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社交型产品,阿里巴巴打造的钉钉就是其中一个。
社区型产品的出现要稍微晚一点,最早出现并为大众所熟知的是创立于2004年的Facebook。在国内也有叫得上名字的社区型产品,例如人人网等等。当然,QQ空间、朋友圈等也属于社区的范畴,不过QQ空间和朋友圈是由QQ和微信这两个社交型产品延伸出来的社区属性。
早在2017年7月新浪科技就有报道称,Facebook的月活达到了20亿。20亿的体量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当时新浪科技也给出了其他平台的用户月活:YouTube15亿,微信8.89亿、Twitter3.28亿,Snapchat2.55亿。所以2017年Facebook的月活体量相当于这几个产品总用户月活的2/3,相当令人艳羡。
当时Facebook能有这样的用户月活体量,跟其2012年推出的桌面聊天软件Facebook Messenger是分不开的,相当于Facebook在原有社区属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社交属性,也正是因为这样即时通讯的社交属性,才使得Facebook用户月活有如此大的体量。相比之下,国内社区属性更浓的人人网就没有沾到多少社交属性的福。
所以,当我们去比较社交型产品和社区型产品的时候会发现,社交型产品具有社区属性,同样社区型产品也具有社交属性,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但是社交属性更强的产品看起来比较吃香,例如微信,再例如推出了Facebook Messenger的Facebook。
不过,随着社交、社区产品的普及,大家似乎不再满足于朋友圈、QQ空间、Facebook、人人等社区形态,而要去寻求“新鲜感”。
“新鲜感”刺激下,新颖型“主题聊天”兴起
事实上,社区型产品的增量市场潜力大。尤其是大家开始觉得朋友圈和Facebook等社区状态变得平淡的时候,以兴趣为标签的社区型产品开始发展。如果以“搞笑”作为一个标签,那么过去的内涵段子和现在的最右都是在大家“新鲜感”刺激下产生的社区产品形态。那么,为什么这样的社区型产品能够得以发展呢?
一来因为大家越来越喜欢“主题式聊天”这种社交方式。大家围绕一个视频、段子、照片各抒己见,以此形成主题式聊天的氛围,用户在发表自己观点的同时,也能被别人的神评和热评逗乐。
以最右为例,高人气高点赞的“神评”可以说是最右的核心内容,最右以评论互动为主的内容机制设置,使其相对去中心化,也使最右产生差异化的“主题式聊天”。在评论最右的帖子时,可使用图片、视频,评论的篇幅可以超过原帖子,自由度非常高。就是这样自由度高、互动性强的评论区,为最右建立起一种平等交流、轻松愉快的社区氛围,使最右较为成功的与其用户建立情感连接。
二来因为随着市场的发展,垂直类“主题式聊天”的社区产品更多。何为垂直类“主题式聊天”?顾名思义,所谓垂直就是指某一个领域,垂直类“主题式聊天”就是指围绕着某一个领域展开的互动聊天。当下,旅游、美妆、搞笑内容、健身等都可以作为生成“主题式聊天”的垂直领域。
以咕咚运动为例,咕咚这个社区平台就是用户们围绕健身这个垂直领域展开的“主题式聊天”。咕咚能够火起来,一方面因为健身行业本身就有一定的热度,另一方面因为咕咚为用户们创造了一个健身交流互动平台。而像健身这样具有一定热度的垂直领域还有很多,这些领域都可以生成社区型互动交流平台。
一时兴起≠一直兴盛,新颖型“主题聊天”仍需升级
那么,如果社区型产品的发展是必然的,那是不是意味着兴起的新颖型“主题聊天”就能成为社区型产品阵营的扛把子呢?换言之,新颖型“主题聊天”能不能帮社区型产品阵营叫叫板?事实可能没有那么简单。以最右为例,最右也属于新颖型“主题聊天”范畴,其差异化的搞怪逗比式社区虽然很受待见,但是这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最右上的段子、视频等都是内容搬运,并非平台自创,缺少内容源动力。最右的目标群体基本上是95后、00后的年轻人,其slogan为“专治不开心”。最右的内容定位也很明确,即用搞笑娱乐的内容吸引用户,并让用户基于内容产生评论互动。
但是最右的内容原创度低,最右的许多帖子都搬运自其它平台,像一个搬运内容大集合。虽然说形式多样,内容的丰富度也高,但是同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即很多段子已经在别的社区平台被用户所熟知,而后再出现在最右上,便令用户觉得新鲜感不足。
另一方面,有内涵段子为前车之鉴,缺少了擦边内容的流量,最右恐再难登顶搞笑内容垂直领域。根据36氪相关文章,搞笑内容这个垂直领域的天花板大概在4000万DAU,内涵段子就曾经触顶。当时,内涵段子有此体量,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擦边内容带来的流量。
然而,内涵段子被关后,擦边内容成了不可触及的红线。少了这一部分的流量,最右很难再触及搞笑内容领域的天花板。不过,从目前最右的DAU来看,还是存在向上发展的空间。但是,今日头条重新孵化的内涵段子接班者“皮皮虾”又来抢饭碗,如今已经皮皮虾基本稳定在 ios 娱乐榜前十,成为最右强劲的竞争对手。
所以,一时兴起不等同于一直兴盛,最右等新颖型“主题聊天”还有挺长的路要走。
社区型和社交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所以说,新颖型“主题聊天”可能不见得能够为社区型产品阵营扳回一局,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些以兴趣为标签的社区产品新形态有一定潜质。其实,社区型产品和社交型产品本来就有很多互通的地方,虽然现在看起来二者在争斗,但是难保未来不会相互转化,变成一样的东西。
社交型产品和社区型产品都涉及一个很重要的元素“互动交流”。社交型产品不会只有一个社交功能,因为对大部分用户来说,“通讯”的频率未必有那么高,这时候为社交型产品配上社区功能,就能为社交产品增加粘度和忠诚度。
而同样的,社区型产品也会相应配有社交功能。例如,微博可以通过私信聊天、抖音可以发私聊、最右同样也可以发私聊。所以说,社区和社交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应该想的是如何更好互通学习而不是相互争斗,如此才能使产品更加完美,否则可能会摔跟头。
举个例子,QQ和MSN的发展几乎在同一时间,后来QQ因为配上了QQ空间一路狂飙,但MSN却在拓展社区功能的时候栽了跟头。MSN也曾经推出过类似于QQ空间一类的功能,当时MSN称之为MSN Space。当时好友更新了动态,其MSN头像就会有小黄星提示,好友就可以点击浏览,后来撤掉了小红星提示,MSN Space的浏览量便大幅度减少,MSN的社区功能形同缺失,远落后于当时的QQ。
所以说,社交型产品和社区型产品本是同根生,审时度势适时互通非常必要。就目前而言,社交型产品还是老大,并且随着社区功能的入局,用户的粘性和忠诚度更高;不过社区型产品也不可小觑,尤其不可小觑那些垂直类社区型产品。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本文首发旷创投网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