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9,李彦宏的AI启示录

事实证明,李彦宏是个称职的人工智能布道师。

2019年3月4号,全国“两会”正式拉开帷幕,第七次参加两会的李彦宏提交了三个提案,几乎全部和AI相关。同时还在媒体采访中谈及人工智能行业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百度的人工智能商业化进展,以及数据孤岛、车路协同、AI伦理等焦点话题。

把范围再扩大一些,不管是百度自家的百度世界大会、AI开发者大会,还是乌镇互联网大会、IT领袖峰会等公开场合,李彦宏的发言也大多和AI相关,并贡献了“人工智能是互联网下一幕”、“互联网只是人工智能的开胃菜”等旗帜鲜明的观点。

可如果回到2012年去采访李彦宏,听到的答案很可能是:“搜索是百度成功的所有秘密”。那时候BAT还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百度长于技术,阿里精于运营,腾讯依赖产品,移动互联网转型还只是个理念,远没有到谈论互联网下半场的时候。

李彦宏的“两会”提案史,也是百度的转型史,从一家搜索巨头到人工智能企业,李彦宏本身也从中文搜索引擎的奠基人,转身成为人工智能布道者。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蜕变,可以猜到的答案有很多,但李彦宏七年提案的内容,可能是揭开谜底的新视角。

当然,一切都要从百度的转型说起。

第一阶段:2010—2014年,寻求转型的百度

2010年6月8日凌晨1点,乔布斯在Moscone West会展中心发布了第四代手机iPhone 4,为之激动的除了果粉们,恐怕还有太平洋彼岸的中国互联网精英,随之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就是移动互联网转型。

至今坊间仍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丁磊曾自掏腰包为高管们配备了iPhone4,让他们好好研究移动互联网。不过移动互联网转型成功与否,和有没有用上最新款的iPhone无关,就连金字塔尖的大佬们,也没有想清楚移动互联网该如何转型。

在这场移动互联网转型的故事中,腾讯和阿里都有些幸运的成分。腾讯在与微博的竞争中遗憾败北,却意外收获了微信这张移动互联网船票。陆兆禧主导的“做大来往”未能成行,但张勇操盘的淘宝向超级移动电商平台的转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李彦宏对移动互联网转型的态度,或可以在2013年和2014年的两会提案中窥知一二:2013年的“减法提案”,鼓励民营企业海外上市和取消公共场所无线上网身份认证;2014年的提案是提升航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教育均等化。

按照惯例,互联网大佬们的两会提案,多少会和自家的布局相关,从中谋一些福利。但李彦宏这个时候的提案却和移动互联网无关,也折射了百度转型中遇到的问题。

2012年6月的百度联盟大会上,不少公司已经开始去适应互联网移动化,李彦宏对移动互联网的态度仍有保留。

其实也不难理解百度的“战略迷茫”,移动互联网的最大特点就是App化,原先借助浏览器完成的服务,被圈定在一个个App中,注定会形成一个个数据孤岛,互联网从开放走向超级App的各自为政。尽管搜索的入口仍然存在,百度的数据和内容优势将会逐渐削弱,照这个方向发展,搜索引擎的价值无疑会被榨干。

2013年后,百度的动作开始变得激进,但防守的姿态远大于进攻。19亿美金收购91无线押宝移动应用分发,对糯米网进行全资收购,相继推出轻应用和直达号……核心思路还是基于入口的流量分发。

幸好,深植于基因中的技术敏感,并未受战略迷茫的影响。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布局是百度那两年为数不多的重大收获。2010年开始布局人工智能,并将研发投入到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2013年宣布成立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首次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大规模搜索排序系统;2014年吴恩达担任百度首席科学家,启动百度大脑,推进无人车等计划。

只是这个时候,人工智能在百度内部的权重还仅仅是前沿技术。

第二阶段:2015—2017年,百度进入深水区

与百度收购91无线同时进行的,还有阿里对UC的收购,为了和腾讯抢夺浏览器入口豪掷50亿美金,事后一度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最失败的收购案例之一。

腾讯也在围绕移动互联网入口多路出击,不断向QQ浏览器、应用宝、腾讯微博等明星产品导流。后来证明这些都没能成为腾讯转型的发动机,马化腾在回忆这段历史时直言:“微信要是不是腾讯做的,我们就完了 。”

无须评论这些动作的对与错,从互联网大陆到移动互联网的孤岛,速度之快几乎超出了所有互联网大佬的预测,在制定转型战略时,有样学样、相互借鉴的痕迹处处可见。就像在黑夜里走路,没人知道哪个方向才是终点,踩着别人的脚印走终归不是最坏的结局。

2014年前后的战略试探,让百度确定了“连接人与服务”的转型方向,并在2015年7月宣布在3年内对糯米业务追加投资200亿人民币,百度的移动转型瞄准了O2O生态,迅速覆盖了餐饮、美业、生鲜、汽车后市场等等。

但随后两起事件将百度推入了转型的深水区,2015年底的O2O倒闭潮,为百度连接线上线下服务的战略蒙上阴影;2016年上半年又陷入舆论讨伐的炮火中。

技术男李彦宏逐渐意识到,技术才是百度的战场。2016年的百度联盟峰会上,李彦宏讲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互联网即将迎来发展的下一幕,而推动其发展的核心动力,不是大数据,也不是云计算,而是人工智能。”

同年10月,百度世界大会以“人工智能”为主题,李彦宏在演讲中强调,人工智能将是百度核心中的核心。

2017年的新年演讲中,重压下的李彦宏再度放出狠话:“对外要迎接新趋势,对内则要打扫门庭,对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该撤就撤,该关就关,该并就并。”紧接着,在AI领域有丰富经验且与李彦宏存在高度共识的陆奇受邀加入百度,进行了一场战略大瘦身,裁撤医疗事业部、外卖业务卖身饿了么、91无线谢幕、轻应用和直达号不见了踪迹…….

百度在最痛苦的时候选择了All in AI。

这几年,李彦宏在两会上的提案也发生了变化。2015年,李彦宏提案首次涉及人工智能,建议设立“中国大脑”计划,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2016年的两会期间,李彦宏建议加快制定和完善无人驾驶汽车相关政策法规;2017年的提案全部和AI相关,打造智能交通信号灯缓解交通拥堵、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解决走失儿童问题、加强人工智能的行业应用。

在外界的认知里,陆奇将百度的战略重心转移到了AI赛道上,但对AI最坚定的其实还是李彦宏,人工智能可能是百度改变现状最正确的一条路。从这个时候开始,李彦宏在公开场合不断为人工智能摇旗,百度大脑、Apollo、DuerOS以及信息流等人工智能相关的产品也在稳步推进。

极客公园2018创新大会上,李彦宏感叹道:“这一天真的来了,属于我们的日子终于来了。”丝毫没有在移动互联网中铩羽而归的失落,取而代之的是看到人工智能曙光后的兴奋感。

第三个阶段:2018—至今:加速AI商业化

百度在这个阶段的开局并不顺利,阿里、腾讯的市值已经数倍于百度,还出现了今日头条这样诞生于移动时代的挑战者。

在百度近乎原地打转的几年里,腾讯、阿里开始在多个赛道展开对抗:打车大战、外卖大战、共享单车、零售升级等等,尽管没有表现出强劲的营收,阿里、腾讯在移动互联网各个领域的渗透是不争的事实。

由此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局面,腾讯、阿里乃至华为、小米,都将AI战略作为一种战略储备,短时间内不必承担盈利的压力。而百度却面临着双重标准:既需要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长远深入的布局,也需要带动当前的营收增长。

在李彦宏这两年的两会提案里,对AI商业化的思考不无明显。

2018年,李彦宏在两会的四个提案中,有两个提案和人工智能相关,一是鼓励企业开放人工智能平台,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发展;二是打造自动驾驶政策全球新高地,构建汽车产业强国。2019年的三个提案中,智能交通、电子病历、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无不指向了人工智能行业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与此同时,AI逐渐成为百度移动生态开花落地的催化剂:

1、“搜索+信息流”成为百度新的业务增长点。2017年第二季度,百度的每日广告营收为3000万元,而在上一季度中,每日广告营收还只有1000万元,人工智能让百度的传统业务重新恢复高增长。

2、QuestMobile发布的2019春节大报告显示,百度App在春晚旗舰的DAU增长超过1亿,辅以好看视频、全民小视频、百度贴吧、百度网盘、百度地图等多款百度系产品,形成了一超多强式的集中发力。

3、百家号和智能小程序破解了搜索的历史难题。百家号迎合了新型的内容分发形式,智能小程序的开源巧妙解决了不同服务间的数据孤岛,相比于早前的移动互联网转型,百度终于搞清了要建什么样的移动生态。

4、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百度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全球排名26位,在国内互联网企业中排名第一;在深度学习领域,百度的专利申请量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中科院,领先于谷歌、微软、IBM等国内外企业。

数年摸索,似乎有了拨云见日的迹象。在2019年首封内部公开信中,李彦宏对人工智能的情感和高度期待溢于言表,“那个能够做出好产品、那个受用户喜爱的百度,已经回来了!”

李彦宏的AI执念:跨越“S型曲线”

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从移动互联网转型,到O2O战略无功而返,再到加速AI商业化,百度将近10年的转型到底暗藏着什么样的逻辑?

20世纪60年代,斯坦福教授埃弗雷特•罗杰在《创新的扩散》一书提出了“S曲线”的概念,指企业在最初阶段规模较小,服务于几个客户,随着新产品逐渐大众化,企业迅速扩张并最终达到巅峰,而当市场走向成熟时,企业步入平稳发展的过程,整个过程最终体现为S形。

早在2010年的时候,百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70%,此后的很多年里,在营收上一直维持着稳定的线性增长,比如2010年百度营收为79亿元,2018年的营收达到1023亿元,早已步入了平稳发展的过程。

按照保罗·纽恩斯在《跨越S曲线》中的观点,为了避免步入颓势,企业需要不断发现新领域,找到第二增长点,进而跨越到第二曲线。对于如何判断拐点的出现,格鲁夫提出了“十倍速变化”的公式:每个战略拐点都会出现十倍速的变化,而每个十倍速的变化都会导致战略拐点。

2017年第二季度,百度信息流营收同比增长300%,背后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增长数据,基于IntentEngine实现的lookalike投放量增长了10倍。这个数据可能还不足以成为百度迎来战略拐点的标志,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百度内部对AI的信心。

进入2018年后,百度在战略布局中已经有了鲜明的终局思维,并由此形成了百度的人工智能战略控制点和相应的投入时间表:

1-3年的现金奶牛;诸如信息流、小程序、DuerOS、云计算等等,在当下或1-3年内可以找到合理的盈利点,专注于和百度有强依赖的赛道。也就可以解释,为何互联网的热门赛道上,出现了从BAT三国杀到AT对抗的局面。

3-5年的潜力赛道;类如无人驾驶、机器人等相关领域,选择与百度基因匹配的领域投资。2018年百度对外投资68次,交通出行领域深得百度青睐,包括长沙智能驾驶研究院、环宇智行、VisualThreat、Lunewave等出行领域相关的项目。

5-10年的重大机会;比如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生物技术,能否发生并不十分确定,但要提前进行布局。百度与上海、长沙等城市在打造智慧城市方面的动作,提出车路协同的相关实施方案,都可归类于此。

与百度的战略机会控制相对应的,百度的各大事业群组也开始制定各自的AI战略:

SLG确立了以自有硬件为核心的战略,从最初的第三方合作到自有硬件的路径变化,可以说是不断试错的结果。在语音交互的新兴市场,先要证明自己,再去赋能别人,在市场大规模爆发前,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先把用户体验做好;

IDG在智能驾驶和智能交通领域投入了很多年,除了技术上的领先性,还需要思考未来的商业模式。一个明显的不同,IDG在2018年前的商业构想都是无人驾驶的落地,可从终局思维去思考,智能交通才是大的趋势,于是在无人驾驶之外,百度也在车路协同、智能交通等更大的范畴上布局;

ACG在战略上主打AI牌,成为百度AI To B的载体,加速AI的商业化变现。2018年第四季度财报中首次曝光了百度云11亿元的营收,在AI已经成为企业上云优先考虑因素的前提下,百度或将进一步验证AI的盈利能力;

TG和AIG的架构也在发生变化,王海峰在2018年底成为百度TG和AIG的总负责人,负责人工智能技术和算法、算力、数据、安全等基础技术的研发,便于AI赋能所有业务,TG和AIG的关系变化,也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成本效益。

再进一步讲,百度实行OKR绩效管理制度,学习华为进行副总裁轮岗,都是为了尽快在AI赛道上找到第二增长点。

结语

如文初所言,李彦宏在历届两会上的提案,不失为审视百度的窗口,至少让我们看到了百度对于AI的两个特点:

1、李彦宏对于AI的期待不只是技术趋势那么简单,对比移动转型和O2O布局时的被动和激进,对AI终局的思考越来越清晰。

2、百度仍然有着明显的工程师特征,从内部战略的摸索,到外部经济环境的适应,都是为了让技术内生力量逐渐释放势能。

iPhone4等一大波智能手机的诞生,只是移动互联网转型的导火索,最大的诱因可能还是4G普及引发的场景革命。如今在5G商业化的前夕,李彦宏对AI长达五年的执念,无疑是想要站在历史的正确位置。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3-09
2013—2019,李彦宏的AI启示录
2019年3月4号,全国“两会”正式拉开帷幕,第七次参加两会的李彦宏提交了三个提案,几乎全部和AI相关。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