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苏宁小店开店数量超过4000家后,这次苏宁易购直接收购了万达百货,加速织网新零售。
2月12日,苏宁易购董事长张近东宣布苏宁易购正式收购万达百货全部37家门店,公开资料显示,万达百货在全国的37家门店大多位于一二线城市的CBD或市中心区域,会员数量超过400万人。
万达一直在“甩包袱”,苏宁正在紧锣密鼓布局线下,这起收购不让人意外。
联姻始终
早在2015年9月,苏宁和万达就签署了连锁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苏宁云店进驻万达广场,根据每家万达广场的不同特点进行云店品类组合和规划,这一合作在销售规模、坪效等方面对苏宁连锁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支持作用。这一合作的两个月前,张近东亲自带队到访万达总部,王健林接待。
去年1月苏宁云商发布公告称,计划出资人民币95亿元,购买万达商业股东持有的约3.91%股份,双方将在原有开展的物业租赁合作的基础上,推进在商业物业开发、会员数据等领域的全面合作。与苏宁一起投资万达商业的还有多家公司,腾讯投资100亿元持股4.12%,融创中国投资95亿持股3.91%,京东投资50亿元持股2.06%,这被视作是线上流量与线下场所的结合。
万达如今卖掉百货业务也可以理解。
一方面在于百货行业的大环境并不明朗,2015年,万达百货集中关闭了56家严重亏损的门店,只留下40家盈利尚好的门店。整合成为线下零售业的主基调,去年屈臣氏、永辉和腾讯组建新合营公司“百佳永辉”,整合屈臣氏集团旗下百佳超市、永辉旗下Bravo永辉超市在广东的70多家商超业务,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另一方面,万达百货这样的重资产也不再是万达发展的方向,万达正在从地产企业转型为文化服务型企业,去年10月29日,万达发布公告称,融创将出资收购万达原文旅集团和13个文旅项目的设计、建设和管理公司,这表明其想要向轻资产方向发展。
苏宁易购正在加强线下零售的布局,成为万达百货的“接盘侠”就不让人意外。
苏宁心思
苏宁易购收购万达百货对苏宁来说是补齐了百货这一零售业务,苏宁也将基于此前的新零售布局和多元化的零售业态的协同,给万达百货带来转机。
苏宁宣称将为万达百货注入全新的数字化变革,其会用自身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力对百货行业的供应链进行数字化和体验改造。
传统百货行业数字化早已是共识,不过要实现这一点却不容易,线下零售巨头大都与互联网巨头联姻。阿里巴巴与银泰百货就是“模范夫妻”,在全资收购银泰商业后,已经将后者打造为百货新零售标杆,在2018年9月21日举办的云栖大会上,银泰商业集团CEO陈晓东宣布截止到9月,银泰商品数字化程度已经达到58%,数字化会员达到500万量级。
苏宁易购很早就意识到未来提供零售商品的不再是单一的线下门店或者网店,而是由互联网串联线上线下形成的零售场景,虽然苏宁易购表面上不谈“新零售”,但它在做的事情就是新零售(苏宁喜欢叫智慧零售,京东则叫无界零售)。苏宁易购与万达百货的故事,跟阿里巴巴与银泰百货的故事差不多,只不过阿里巴巴更具互联网属性。
随着线上流量红利期到头,线上流量也越来越贵,互联网零售巨头们都开始在线下找流量入口。万达百货拥有丰富的品牌商户资源,地标式的商业综合体线下场景,具有极高的线下入口价值。
苏宁已形成了基于“两大(苏宁广场、苏宁易购广场)、两小(苏宁小店、苏宁零售云)、多专(苏宁极物、苏宁体育、苏鲜生等)”的店面类型组合,实现对线下零售场景无死角的覆盖,苏宁此前曾表示2018年苏宁全业态新开线下门店的目标是5000家,而截至到2018年底,苏宁全年开店达到了8122家,门店总数超过了11000家。
新零售野心
虽然是线下卖场起家,但苏宁最初是做家电3C起家的,与国美形成了“南苏北美”的格局,此后在京东的威胁下,苏宁和国美都进行了激进的互联网转型,其中苏宁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苏宁易购、苏宁云商的更名,以及此后与阿里巴巴交叉持股,都是苏宁转型互联网的动作。
最近几年苏宁易购则实现了从家电3C零售巨头向综合零售巨头的转变,基于线下场景和线上平台,进行全品类、全场景和全渠道布局,成为与阿里和京东并列的三大新零售巨头。
2015年,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前一年,苏宁与阿里巴巴交叉持股轰动业界。2017年12月,苏宁售出所持的21%阿里股份,实现净利润32.5亿元,去年5月,苏宁又卖掉了阿里的部分所持股票,实现净利润56亿元。去年底苏宁易购已清空所持阿里的所有股份,累计实现净利润高达141亿元。
清空阿里巴巴股票表明,苏宁易购互联网转型已经完成,此后将趋于独立发展而不是与电商巨头联姻,做新零售第三极的野心浮出水面,苏宁易购零售布局的侧重点也全面回到线下,但不局限于家电3C。
投资阿里所得的上百亿利润十分可观,成为苏宁易购最成功的对外投资。现在看来正是这笔钱给了苏宁鲸吞万达百货的底气。而且可以预见,苏宁的线下扩张野心不会只是百货业务。
除了苏宁传统门店业务外,去年12月,苏宁小店在全国70座城市正式启动了前置仓建设,预计今年建成400个前置仓,并在明年建成1100个前置仓;12月28日,苏宁易购宣布入局社区团购,苏宁小店将在2019年招募十万名团长;苏宁还有对标盒马鲜生苏鲜生,去年12月21日苏鲜生精品超市进驻广州,这是其第9家门店,2019年计划新开60家门店,其中江苏范围内40家门店,全国范围内20家门店;2019年苏宁红孩子则计划继续提档全国线下门店布局,规划再开110家,全国门店将达到近300家。此外,苏宁还有苏宁极物、苏宁影城、苏宁体育、苏宁汽车超市、欧尚、大润发、卜蜂莲花合作店等新零售业态。
2012年王健林与马云有一个世纪赌局,内容是2020年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的份额能否达到50%,跟董明珠和雷军的赌局一样,都是传统产业与互联网产业间的较量,董明珠和雷军的赌局以董明珠胜出告终,“王马”赌局尚无定论,不过,结论已经不重要,因为零售业线上线下不再泾渭分明,新零售时代已来。
从接盘万达百货来看,挑战马云的人不再是王健林,而是马云昔日的合作伙伴张近东。从业务广度看,苏宁易购已经拥有与阿里匹敌的新零售业态,成为后者强有力对手。
商业世界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在商业业态日益复杂的今天,竞合会是未来巨头间的流行关系。
第三次转型
苏宁收购万达百货只是新零售布局的一小步。
1990年,苏宁以自营家电起家,8年后,国务院宣布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消费者的家电需求得到大幅增长,于是苏宁砍掉了50%的批发业务向综合电器连锁零售转型。2008年,苏宁开始运营线上商城,将苏宁电器改名为苏宁云商,较早确立了线上和线下结合的O2O模式。
现在看来,这一模式正式新零售的雏形,这一点罗超频道此前也曾强调:相比阿里京东,苏宁易购做新零售有独特的“两栖”作战优势,线下起家,线上也倒腾多年,有一定积累。2018年,从苏宁的激进扩张策略来看,它的新零售转型成功几率很大。
罗超频道(欢迎加我微信luochaozhuli交流)认为苏宁易购在2019年的转型发展主要看点如下:
1、线下快速扩张是基础。
不论是收购万达百货,还是加快苏宁小店的开店速度,都说明线下店面的扩张是苏宁战略的重中之重。根据苏宁易购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9月30日,苏宁自有物业面积20.82万平米,社会化租赁面积为472.71万平方米,拥有各类自营店面6292家。
1月15日,苏宁控股集团召开了2019年春季工作部署会,苏宁董事长张近东宣布,公司今年开店目标将会大幅加码至15000家。虽然小店在持续亏损,但从张近东的决心来看,2019年苏宁易购依然会加快线下门店的扩张速度。
2、加强业务联动能力。
1月18日,苏宁拼购宣布正式上线社区拼团服务,并在全国招募十万个团长。苏宁的拼团项目以线下门店为基础,主打品牌和生鲜的拼团模式。这正是由于苏宁小店承担了前置仓的职责。
2018年7月28日,苏宁小店总裁鲍俊伟透露,苏宁小店即将接入最新的二手房、彩票等自营业务。同时,苏宁体育、苏宁文创等也会在小店业务中有所体现。
可见,拥有足够多的线下店面之后,苏宁可以发展更多联动业务。一方面是横向联动,不同场景的零售业态不只是简单地叠加,而是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只要消费者有购物需求,就可能在苏宁的场景中被激发和满足。另一方面是纵向联动,比如店面既作为其他业务如快递、社区拼购等的前置仓和配送点,又可以联动苏宁生态中的其他业务(甚至金融、房产)。
3、加强智慧零售输出。
苏宁拥有近30年的零售业经验,尤其是10多年来的线上运营经验,积累了6亿多用户的海量数据。张近东曾提出要将零售的核心能力模块化、产品化、技术化和规则化,利用AI技术打造一个支撑智慧零售发展的大中台体系,即“智慧零售CPU”,提供智能化、统一化的资源和风险管理。
比如苏宁的零售云是面向县镇市场的产品,零售云可以帮助传统门店解决它们存在的如营销手段传统等问题。苏宁通过推出全场景数字化重构的智能零售解决方案,可帮助传统门店实现低风险转型,将核心零售能力提取出来,赋能传统零售门店,是苏宁易购的新机会,“能力输出”也是科技巨头都在讲的故事。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