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IT技术曾是人类开发物理世界的主要工具,我们借此消除了资源与信息的不对称,催生了IT经济,并凭借其高成长性,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优化、不断前行。如果说互联网IT技术之于经济,是一只无形之手,那么今天的智能科技之于经济,则是会思考的智慧之脑。
在由阿里巴巴集团发起、阿里研究院主办的“启航智能经济”第四届新经济智库大会上,波士顿咨询合伙人、董事总经理李舒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马名杰,IDC中国区副总裁武连峰,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杨帆,围绕智能科技、智能经济展开了精彩对话。以下为该场对话精华版。
智能科技新特点
李舒:近几十年是科技创新最活跃的时代,当前的科技发展特征是什么?
马名杰:一是科技在不同领域交叉大融合。今天的数字技术、智能技术里面又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数字技术之外的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相互之间的交叉融合变得非常密切。
二是科技所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除了在制造技术领域应用,也在服务业领域、社会领域、公共治理领域应用,不光是引起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也对社会和公共治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是快创新。技术更迭变换的速度非常快,不光是新技术、新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不同商业模式、新的业态也在进行快速的更迭,很多的创意、思想走在了应用的前面。
四是科技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都在探索中。这对未来的产业发展,包括全球价值链生产布局等,乃至国家、企业之间的竞争力都产生很大的影响,不确定性是非常大的。
马名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
产业变革新推手
李舒:从市场来讲,在未来三到五年,哪些技术可能会爆发?
武连峰:现在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刚刚开始应用,人工智能的投资规模和产生的效益还远远没有达到应用的空间。5G要2020年实现商用。还有区块链,区块链现在跌得很厉害,但是区块链跟行业的结合刚刚开始,现在还没有完全发挥它的效益。量子计算,未来十年也可能会商用。对于中小创新创业公司,对于国家层面,一定要把新技术提前布局。对于行业用户,选择最合适的时机切入进来,才能让现有的技术组合应用创造最大的价值。
李舒:人工智能目前发展的情况如何?产业化走到什么阶段了?
杨帆:过去几十年,包括机器学习、搜索引擎等,广义讲都算人工智能的一部分。今天为什么人工智能会这么热?一方面数据的海量汇聚已经到了一个更新的时代,同时在处理语音、图像、视频这样的数据形态上,机器开始可以替代人。
今天人工智能技术对于产业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它在产业真正落地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从行业的角度上看,做的还非常有限,需要很多时间和过程去完成采集、传输、集成、计算、反馈的闭环。这几年大家都有认知,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必须跟应用深度结合、深度捆绑,才能反映技术的进步。目前信息的采集、传输,在很多传统行业做得还不够好,后面的智能化计算和反馈可能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沉淀,所以我觉得未来才刚刚开始,未来有更广阔的空间。
李舒:从万物的互联到万物的智能,实际上是描述了整个技术的场景,这些技术的发展对相关产业会产生什么影响?
杨帆:对很多的产业信息化还是有非常多价值的。举一个例子,我们做平安城市视频分析系统,它属于产业信息化。过去它的信息化闭环只走了一半,为什么?它有高清摄像头可以做采集、可以做自动化的存储,但到了后面的环节只能靠人看。过去三年,整个平安城市系统发生的巨大变化就是,人工智能技术为计算环节注入了巨大的新活力。从人脸识别再到搜索,甚至对于一些特定行为的识别。当它具备了分析计算的能力,这一个系统就可以衍生出无数的新应用。
当具备了这些新技术,对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作业流程。今天我们做的是全联网,当全部联网之后对城市中特定人群,什么时间出现在什么地点就能够有一个信息的捕捉和判断。当把所有判断聚合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做更深层次的分析,比如同行人分析等。
今天举的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包括在B端、C端以及商场做的,以及同行业公司做的,这种智能化的技术会带来越来越大的改变。
李舒:从市场更广泛的角度看,不管是从生产侧还是消费侧,智能科技对于整个产业会带来什么样的变革?
武连峰:过去几年一直在聚焦数字化转型相关的研究,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整个行业所有用户的转型创新增长,底层是信息技术的支持。很多企业的CEO问这项技术究竟带来哪些价值。我们把技术跟业务相结合的价值分为效率提升、用户体验提升、产品服务的提升、商业的创新和重构。用户探索新技术的时候,这四个方面如果做得好,就能实现转型增长创新。
智能不等于技术,但是没有技术实现不了智能。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在商业模式上做了大量的很好的探索,可能今天很多制造企业说通过产品服务智能化,其实产品销售不是整个核心服务的结束而是刚刚开始,利用这些连接数据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服务好用户,至少那四个方面可以给行业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
杨帆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
创新方式之创新
李舒:在智能技术、智能经济时代,创新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马名杰:最大的变化是开放,开放是创新,包括企业、组织、科研高校,也包括一个国家。开放是一个大潮流,从整个技术变化、大规律方面来看,也是一个大趋势,是扭转不了的。
第二,现在创新的特点是协同,开放了就必然要求协同。这种协同表现在生产企业甚至竞争者之间,大家开始一起做一些研发设计,因为各有各的优势。有生产者的协同,生产者和用户的协同,也包括跨产业的协同,包括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相互之间也有共性的可以打通的环节,包括价值链、生产体系之间的协同合作。
第三,创新的对立统一。在很多的创新矛盾里面都可以看到,比如说现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转型中,一方面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一体化也比较强。到底未来的发展是一体化更多一点还是专业化分工更加更深入一些?肯定是同时存在,但据我们研究来看,一体化的程度比历次的发展矛盾更大。
面对技术变化、数字化转型的未来前景,高度不确定性风险是一样的,收益只要抓好也是差不多的。但并不是每一个新的进入者或者说第一个创新的人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有可能会变成劣势,但往往他所采用的创新是颠覆式的创新,成功了,收获就极大。
渐进式的创新风险比较小,但同时失去了先机,在行业中有可能变成落后者,所以快速的技术变化、组合创新方式的技术形态,变成未来的高度不确定性。一方面要抓住机会,另一方面束手束脚,是现在很多企业面临创新抉择的困境。不管是从政策来说还是从企业来说,在这方面要有一些新的方式、一些新的探索把前面的路打开,在政策方面我们有示范的推进,能够想得到做得到,这样把创新的路走得比较稳比较好。
李舒 波士顿咨询合伙人、董事总经理
社会进步强动力
李舒:智能科技、智能经济对于社会经济会带来什么变革影响?
杨帆:智能科技也就是新一次的生产力革命,生产力的革命一定会带来生产力的提升,会解放大量的劳动力,重构生产力,会有很大的改变,包括我们身边的每个环节都会发生大量的改变。过去的历次革命,更多的是对于我们体力劳动的解放,但是人工智能会带来一个大的变化,可能一部分的脑力劳动也开始被机器所取代。
李舒:从市场和经济的宏观角度看,对这方面有什么大的变革影响?
武连峰:未来ICT市场经济会占主流,全球到2022年占整个GDP会达到60%。从数字经济角度来看,一部分是互联网产业,每年的增加值全球不超过10%,剩下的就是技术跟传统行业相结合,赋能传统行业产生的新的增加值,所以今天看到很多互联网的创新创业公司,包括产业互联网,这些公司慢慢开始进入到业务里面去,业务的蛋糕会更大。2018年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奖的得主保罗·罗默把技术引入到经济里来,技术是整个经济增长的内升力量,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
武连峰 IDC中国区副总裁
公共治理新平台
李舒:社会、政府如何引导智能经济、智能科技的发展?
马名杰: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面临一个大的转型升级,很幸运的是恰逢这一次的新技术革命。数字化转型给我们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如果说影响,任何宏观层面的影响都是从微观的层面体现出来的。
首先,企业面临一个竞争优势转换的问题,企业抓住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竞争优势的转变,也是我们整个经济转型升级的最主要的基础。
第二,产业转型升级。一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二是新兴产业的成长, 开始从服务业拓展到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工业的数字化转型应该说是推进整个经济转型升级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中国作为全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能否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数字化转型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轨道。
第三,政府治理也面临一个转变。数字技术的发展帮助政府更加有效地去实现高效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同时,政府也面临着的自身转型,这种转型核心在于原有的公共服务现在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去提供了。如何在教育、医疗、健康甚至于像扶贫这样的领域中更多应用数字技术,以及更有效地采用一种市场化的或者说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更有效的方式提供这种服务,使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实际上数字化转型是能提出很有效的帮助。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