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凭借G5精彩开局,雅迪电动车在全球市场更进一步还需要什么?
什么科技产品能够在海外市场,引发国际同行围观,并让海外媒体疯狂打call?你可能认为是智能手机。错!答案是,两轮智能电动车。没错,就在最近刚刚结束的米兰2018全球著名摩托车展EICMA上,售价高达3299欧元的智能两轮电动车,不仅征服了参展同行和观众,更被路透社、雅虎财经等各路海外媒体的争先报道。
而生产这款电动车的厂商就是中国目前公认的两轮电动车(E-Scooter)第一品牌,同时也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出行公司----雅迪。而据了解,这款引发热议的智能两轮电动车,是雅迪联合多国顶级研发伙伴推出的代表行业高品质标准的雅迪G5。对此,路透社更是报道称,雅迪是中国高端制造的代表性品牌,而雅迪G5则是“新一代智能锂电两轮电动车”产品系列代表。
厚积薄发,雅迪在海外市场精彩开局并不意外
事实上,这并不是中国企业第一次引起海外媒体关注,此前华为、小米等智能手机厂商的出海就被国外媒体多次报道,“出海”已然成为中国科技企业和创新制造企业一个重要的战略方向。
这主要是由几个方面原因决定的,一方面是国家“一带一路”等政策的鼓励带动,也给了中国科技企业和创新制造企业进行海外市场扩张的信心。另一方面是国内市场趋于饱和,中国企业寻求从海外市场寻找增量。以两轮电动车行业为例,根据工信部有数据统计表示,目前全社会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2亿辆,2017年全年电动车总计产量3113.1万辆,累计同比仅为增长2.3%。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聚焦国内市场进行竞争,势必会陷入到价格战这样的白热化竞争当中。此时最好的选择是开辟一个新战场,寻找市场增量。
更重要的原因是,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和技术积淀,以雅迪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和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能力越来越强,话语权也越来越重,已经具备了出海竞争的基础条件和实力。以雅迪为例:
首先,从资金实力来看,根据雅迪公布近三年财报信息可知,其收入分别64.29亿元、66.62亿、78.50亿,同期利润分别3.76亿元、4.30亿元、4.05亿元。这意味着,相比起一些电动车企业的亏损现状,拥有更加稳健的盈利能力的雅迪有更大的资本实力挺进海外市场。
其次,就品牌实力而言,作为2016年就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中国两轮电动车企业,雅迪不仅是国内电动车行业里的“头牌”,在国际市场上同样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特别是在2018年,雅迪作为世界杯亚洲官方区域赞助商,其中文广告牌出现在了全部64场世界杯比赛当中,进一步扩大了雅迪电动车在全球范围内的品牌知名度。
再者,雅迪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是国内为数不多产品远销海外的电动车企业,近年来销量更是节节攀升,已经连续几年领跑行业。截止目前,雅迪电动旗下产品已销往美国、德国、日本等77个国家,拥有超过18000个经销网点,全球销量已超过400万台,约占全球两轮电动车市场销售总量的11.7%,累计用户量超3000万。而在2018年,雅迪更是有望冲击600万的销量新纪录。
还有,雅迪还是国内为数不多真正掌握核心技术,专注高端制造的智能两轮电动车厂商。据了解,雅迪目前手握37项发明专利,279项实用新型专利,400项外观专利。这也排在行业前列。最后,雅迪在电动车行业二十多年耕耘,这使其拥有更为完整全球供应链体系,拥有包括松下、博世、拜耳、奇美等在内20多家全球知名合作伙伴。
不难看出,正是因为雅迪具备这样“硬实力”,因此其在2018全球著名摩托车展EICMA上全新发布的高端智能锂电产品G5,才能够与杜卡迪、哈雷、BMW等国际顶尖的摩托车品牌同台竞技,并引起国外同行和媒体对中国制造的广泛关注。
雅迪G5惊艳米兰EICMA背后,是中国智能制造崛起的缩影
在我看来,雅迪G5之所以在海外市场引发强烈关注,还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原因。
其一是中国两轮电动车龙头企业在智能化的产品创新方面,如今确实走在了全球同行的前头。实际上,虽然在过去的若干年里,中国电动车企业并不是走在技术的最前端,但是在智能时代到来之时,中国企业率先对两轮电动车进行智能化设计,这使得两轮电动车在产品体验上提升了一大截。
以雅迪这次发布的G5为例,其配备了7寸超大TFT真彩液晶仪表,可根据环境自动调整模式,并且还可以通过智能APP近操控,用于车辆检查、定位和个性化设置,并具有来电显示、胎压监测、充电界面等功能,这使得两轮电动车不再仅仅是一个出行工具,而是化身成为一台智能设备,无疑带给国外同行和消费者以新奇独特的体验。
其二是雅迪G5的推出体现了雅迪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强大设计、研发和生产能力。过去中国制造曾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但是随着中国制造业产业的逐步升级,技术竞争力大大增强,中国制造开始成为国外同行研究的对象。路透社的报道表示,中国“智能制造”的影响力正在全球加速蔓延开,已经从早期低端代工产业模式逐步升级为创新研发、独立设计、智能生产的综合产业体。
而雅迪电动车十几年在高端电动车领域不仅销量始终处于领先水平,而且制造实力更是居于行业前列。数据显示,雅迪已经连续9年稳坐“中国电动自行车行业十强企业”第一的宝座,且连续七年荣登“中国轻工业百强企业”榜单。而这次发布的雅迪G5,其装配的正是雅迪自主研发的,最大功率达到1500W,扭矩130N·m,IP57防水等级的GTR3.0高性能宽频动力电机。此外,雅迪G5还配备了FOC矢量控制器,能效转化达到96%以上,动力强提速平稳有力。
跻身全球顶尖两轮电动车品牌,雅迪如何再进一步?
不可否认,如今雅迪在产品品质、技术实力以及供应链整合等方面,在国际市场上与哈雷、杜卡迪等国际顶尖的两轮电动车品牌竞争中丝毫不落下风。但如果雅迪想要真正立足海外市场,在全球消费者心目中都占据重要的位置,可能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第一是持续提升在高端电动车制造方面的核心技术竞争力。面对海外市场更加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国企业尤其需要更加夯实自身的基础实力,此前中国一些制造企业出海遭遇挫折就是因为缺乏核心技术所致。因此,虽然雅迪目前已经有众多的核心专利在手,但还需要在电机、电池、智能设计等众多方面进行技术攻克和积累,由此才能够持续赢得国外同行的尊重和市场的欢迎。
第二是持续进行产品创新和品质提升。在此之前,全球前10的顶级两轮车品牌全部都来自于国外。这次在EICMA 2018上,与雅迪同区展出的杜卡迪、哈雷、BMW等就都属于此列。其中最为中国消费者熟知的莫过于哈雷摩托。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品牌,哈雷莫车迄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00多年以来,它经历了战争、经济衰退、萧条、罢工、买断和回购、国外竞争以及市场变幻的重重洗礼,但它经受住了所有考验。其成功的秘诀就是一直致力于在机械、外观等各方面改进、创新,不断提高哈雷的品质。回过头来看雅迪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与哈雷有众多异曲同工之处。雅迪同样一直在提高自身的产品品质,尤其是在2015年提出“更高端”战略之后,立足高端制造,开始专注打造高品质的智能两轮电动车,而这次G5的发布,正是这一高端战略的延续。
第三是持续强化自身的渠道优势。雅迪无疑是目前国内拥有强大经销网络的电动车厂商。截止目前,雅迪电动旗下产品已销往美国、德国、日本等77个国家,拥有超过18000个经销网点。可以预见的是,已经在国内奠定领先地位的雅迪,下一步很可能借势G5的发布,将经销网络铺设至欧美等更多国家和地区,全面深入的开拓海外市场,将其作为未来几年的市场增长点。而据报道,雅迪电动确实正在计划在美国纽约等其他海外城市建立品牌旗舰店,设立统一的全球化品牌形象,实现国际市场统一的销售和服务体验。
最后,雅迪还需要建立一种全球消费者都认同的品牌文化图腾。正如哈雷品牌背后是一种文化的象征,雅迪也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图腾。
实际上,雅迪此前已经有所动作。早在2017年,雅迪就发起并主办了中国首届717电动车骑行节,不仅在全国各大城市组织各种各样的车友活动,活动的范围更覆盖了美国、德国等66个国家,吸引数十万人参与。以此希望引发了车友粉丝们的共鸣,鼓励号召人们使用电动车绿色环保出行,打造独特的骑行文化。
总体而言,雅迪在资金、品牌、市场和技术、供应链等各个方面都蓄力已久,早已具备了“出海”征战的基础实力和条件。因此才能发布G5这样引发国外同行和媒体围观,在全球市场都具有强劲的竞争力的“新一代智能锂电两轮电动车”。不难预测,随着像雅迪这样的高端智能制造企业越来越多的聚焦高端制造,走出海外进行市场竞争,中国的制造业实力也会不断获得提升。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