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IPO”牌现金贷悲喜录:昔日抢进,今日抢退
趣店的光芒虽已褪去一段时间,但关于“趣店式”的江湖传说却一直存在。
2017年,依靠“现金贷”起家的趣店,仅花了两年多的时间便成功登上资本市场的舞台,其市值甚至一度冲到了近117亿美金。而趣店当时的市值,不仅轻松超过了深耕市场多年的新浪、猎豹等互联网巨头公司,甚至秒杀国内一半的上市银行,其发展势头可谓迅猛。
受此驱动,已经入局的或是未入局的各路玩家都开始加快对现金贷的布局进程。其中,上市公司更是成为布局现金贷业务的主力军。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11月1日,网络小贷牌照已经发放超过230张,其中有上市公司背景的网络小贷数目超过一半。
与此同时,现金贷行业疯狂滋长的背后,也造就了暴力催收、欺诈风险等大量乱象。在这些问题的影响下,监管部门开始加大对行业的整顿力度。而监管重锤的下落,大部分承受不住风险的平台纷纷倒下,昔日光芒四射的现金贷也开始变得黯然无光。
在此巨变下,曾经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的“IPO”牌现金贷,也正谱写着属于它们的悲喜录。
现金贷嗜血力十足,上市公司扎堆狂欢
逐利是资本的天性,也是市场环境的使然,上市公司布局现金贷亦是同样的道理。一方面,近年来,互联网思维产物的高速兴起,打破了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主营业务受阻的上市公司急需寻找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不少上市公司为了顺应市场的发展潮流,正通过加强企业的多元化布局,来提高自我造血力。
为此,不少上市公司纷纷把目光瞄向网络小贷领域,也就是常说的现金贷。其中入局者的就有,三大互联网巨头BAT、奇虎360、女鞋龙头星期六、乳业巨头伊利股份、以浏览器起家的二三四五、国内最具享誉烟花燃放的企业之一熊猫烟花(现更名为熊猫金控)等上百家上市公司,可以说现金贷业务已经渗透入各行各业中。
而不少上市公司更是凭借着流量、场景、资金、市场影响力等天然优势以及市场对小额贷款的“刚性”需求,入行不久便尝到了现金贷带来的甜头。有的企业业绩一路攀升,扭亏为营;有的企业旗下的现金贷业务所带来的收入甚至超过了主营业务的收入;有的企业将旗下的业务拆分成新的子公司,并成功上市……
以“妖股”2345为例,2345是最早试水现金贷的玩家之一,也是继趣店之后,最能体现现金贷嗜血力高的企业之一。
据2345历年来发表的半年报表和年报报表内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2345旗下的现金贷“2345贷款王”2015年还处于亏损732万的状态,但从2016年开始随着现金贷的兴起,2345的现金贷发展情况也随之发生转变,放款总额同比增长2164.98%,到2017年发展更为迅猛,仅半年的时间2345贷款王就向2345贡献了2.39亿元净利润,为母公司的一半利润。
除此之外,还有百度旗下放款量超过2500亿的度小满、阿里巴巴旗下上线仅30个月,放款量便已高达3000亿的花呗、奇虎360旗下年仅两岁半就已成功上市的360金融、净利润暴增321.23%的苏宁云商等上市公司都通过现金贷获取了一定的成绩。
不难看出,现金贷的高嗜血力对于想要提高造血力的企业具有极大的诱惑,不少上市公司难逃红利的诱惑,纷纷扎堆布局现金贷并成为重要的参与者。再加上当时现金贷属于新兴起的金融分支,自然缺少相关政策的束缚,发展较为自由,可施展的空间也很大。这些利好因素汇聚起来,吸引了大量上市公司扎堆现金贷狂欢,也因此造就了现金贷的“繁荣”局面。
戴上“手铐”跳舞,承重不足的入局者纷纷倒台
现金贷突破了互联网金融的额度限制和地域限制,有效缓解了贷款用户对小额资金的急性需求,同时也让不少企业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但现金贷低门槛、低额度的背后,也难以掩盖其自身携带的风险隐患。
一方面,现金贷助贷的三大特点是额度小、审批速度快、无具体场景用途。这样的助贷方式虽说降低了贷款门槛,提高了审批效率,但因各平台间的信息不通畅,复贷率奇高,极易形成较大的放款量,继而推动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进而引发高坏账等风险。而高坏账率的引发,也会波及到不少金融机构。毕竟,企业的放款资金除了平台自有资金外,大多数都是来自合作的相关金融机构。
另一方面,现金贷的“秒批”效率实际上就是贷款平台在纯信用的基础上,所执行的小额贷款审批,换而言之就是放款审批主要根据申请人填写的一些简单申请资料进行参考。这样一来,大多数企业贷款在前期对于风控的把关力度较低,贷款人信息缺失严重,加大了平台后期的收款难度。再加上,高利息争议、暴利催收、欺诈风险等问题频频爆发,更是直接将现金贷推向了风口浪尖之上。
在这些问题的影响下,监管部门开始高度关注现金贷的发展情况。继2017年4月下发的《关于开展“现金贷”业务活动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现金贷”业务活动清理整顿工作的补充说明》这两大监管条例后,又持续相继颁布了暂停发放无特定场景为依托的金融牌照、限定年化收益率红线为36%等多条相关条例,进一步束缚了现金贷的自由。随着多项监管条款的落地,相关监管部门也开始加快对网络小额贷款清理的整顿力度。
而监管的介入,也就意味着所有布局现金贷业务的公司都在年化利息、牌照、杠杆、风控、合规等方面上,受到了制约。在监管部门的约束和市场的多重考验之下,大部分布局现金贷的上市公司因无法承受合规经营、备案、去杠杆等压力,有的平台断臂求生、有的平台刮骨转型、有的甚至直接关门倒闭......可以说整个现金贷行业是一片狼藉。据相关媒体的报道显示,截止2018年4月,已有接近九成的现金贷平台离场。
而这些说法可以从一些平台的活动情况看出来,以曾经的“烟花第一股”熊猫金控为例,自2018年以来,其旗下布局的金融业务就深陷兑付危机、逾期、亏损等问题。为了“过冬”,熊猫金控将相关的银港咨询、广州小贷、熊猫金库等金融业务剥离,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业务都曾是其业绩的砥柱,熊猫金控的处境可想而知有多严峻。
另外,在“现金贷”整治风潮之下,现金贷风口下的一个典型标本2345,在赚得盆满钵满之后,也是因风控、监管等问题于去年暂停现金贷业务,仅留下部分消费金融业务。可见,监管重锤的下落,现金贷这艘巨轮已经在减速行驶,不少参与者也在加速靠岸。
从“淮南之橘”到“淮北之枳”,“IPO”牌现金贷还有未来?
现金贷在短短几年内,便已经从众人抢滩的“淮南之橘”变成相互抛弃的“淮北之枳”,这巨大的转变不免让人感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金贷之所以发生“基因突变”更多是因为行业野蛮生长所致,而监管之锤的重力一击,承重不足的现金贷参与者开始逃离。实际上不少平台的退出也除去了行业的大部分泡沫。而那些遗留下来的平台会在监管的指引下越来越趋于规范化发展,更好地填补小额贷款的空缺,为更多群体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一方面,现金贷行业经过这场“洗礼”后,以纯催收风控模式为主的现金贷平台也会随之加大平台的风控投入力度。而近年来,能为众多平台提供客户大量消费行为,作为征信参考的大数据,其技术也已经越来越成熟,如今大数据能助力企业打破征信渗透率小,信息闭塞等壁垒,为企业提供更好的风控基础。
还有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科技的成熟,也大大提升了金融行业的效率,可以避免“盲批”的情况,降低企业坏账风险的可能。同时,这些新科技还可以为布局现金贷的平台发现并拓展更多的场景,打破“无具体用途”的不合规借贷模式。换而言之,就是这些金融科技的成熟会助力企业提高平台的风控能力,并推动企业的现金贷业务走向合规化。
另一方面,在监管的严峻考验之下,那些遗留下来的平台基本已经将不合规的业务去除,平台的合规性基本在监管红线之内。同时,金融科技化潮流的兴起,众多平台也开始不断通过投入技术来强化自身的风控能力。如日放款量3亿元左右的掌众金服,在2017年11月26日高调宣布旗下现金贷产品降息至36%以下。除了降息来达到明哲保身的目的之外,掌众金服还不断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提高风控能力,凭此荣登“2018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排行榜中的前三甲。
如今,就连曾经的“旁观者”京东、滴滴等巨头,都开始跃跃欲试,逆风布局金融业务。而这些巨头凭借科技之力、消费场景、用户流量等优势,会带着布局现金贷的前任上市企业们,所留下的经验,理性发展。未来在众多巨头的领携下,整装待发的现金贷,会以新的姿态呈现于众人面前,更好地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而“IPO”牌现金贷的悲喜录上也会被续写,不断添加新的故事,为后来者开掘出一条新的道路。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本文首发韭菜财经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