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科技巨头布局深度赋能,金融科技化正在开启新方向
当阿里开始用大数据的手段建造更加完备的风控体系;当腾讯用智能科技的手段改造传统金融以人为主的运作方式;当百度研发的智能客服开始为我们提供安心的金融服务,或许,金融行业与科技的融合正在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简单地认为金融科技时代的来临是将金融与科技等诸多元素实现相加并不全面,因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告诉我们仅仅借助金融行业与外部元素的简单相加并不能够真正改变的行业本身,最后只会把金融行业的发展带入到漏洞百出的时代。因此,金融行业需要与更多新技术产生联系,并且真正改造金融行业本身,以实现金融行业更大的发展。
互联网巨头总是要比其他人率先找到新的机会,并通过不断加持其中来实现自我成长。阿里、腾讯、百度用赋能的方式来改造金融行业,而非自己做金融,这种方式或许正在回归正途。因为即使是这些互联网巨头来讲,他们最大的优势不过是仅仅拥有海量的用户流量,对于金融本身的运作和把控并不比传统金融机构强多少。因此,互联网巨头们专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而非去参与到金融行业的实际运作过程当中,或许才是金融与科技融合的正道所在。
相对于一个较为封闭的行业来讲,改变海量的用户与改编有限的金融机构相比,显然后者更加简单、方便。尽管在商业模式上,对传统金融机构进行赋能的方式没有参与到金融行业的具体运作过程当中直接,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赋能的方式深度改变传统金融机构,再借助改变了的金融机构对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或许这种方式更加符合金融行业的运行规律。
从参与到赋能,金融与科技之间的关系正在被重塑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迎来了一个“互联网+”模式的井喷式发展期,互联网+零售、互联网+出行、互联网+贸易等诸多“互联网+”形式被实践和落地,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互联网+金融同样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在用户消费行为和习惯发生改变的大背景下,在资本浪潮的推动下,互联网金融开始出现,并且开始了一路的野蛮生长。
以互联网巨头为代表的新生的互联网力量,开始借助互联网的手段将金融行业传统的中间环节进一步去除,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提升金融行业的运行效率,以寻求更好的发展。网络信贷、网络保险、网络众筹、网络证券等诸多与互联网有关的金融形式被研发出来,在流量红利的背景下,这些互联网金融形式迅速获得了快速成长,并且真正开始了野蛮生长之路上的一路狂奔。
尽管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来临大大提升了金融行业的运行效率,并且满足了人们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和理财需求,但是,仅仅只是简单相加并不能够给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本质性的变革,而盲目地对金融行业去中间化只会把金融行业的发展带入到缺斤短两的时代。于是,我们看到在经历了野蛮生长期之后,金融行业的发展开始面临新的难题,平台爆雷、虚假项目、跑路等诸多互联网金融乱象开始出现。一场由互联网金融监管所引发的寒冬期开始出现,并且开始将金融行业与科技的融合方式彻底改变,从主动参与到深度赋能,一场金融与科技的全新邂逅之旅由此开启。
服务对象从C端用户转移到B端用户。互联网时代,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是通过互联网与金融两种元素的简单相加来实现的,借助互联网的去中间化,诸多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流程和环节开始被砍除,用户与金融之间产生联系的门槛越来越低。对于一个C端用户来讲,只要他愿意去尝试互联网金融的形式,它就能够通过手机或电脑轻松实现,传统金融时代的诸多流程和环节全部都被去除了。
从这个逻辑上来看,互联网金融时代其实是用互联网的去中间化来满足更多C端用户投资、理财需求的时代,C端用户是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服务对象。然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将足够多的用户吸引到了互联网金融的平台上,为了满足这些用户的投资、理财需求,互联网金融的参与者们必须通过不断获取项目来满足用户需求,于是,一个以项目和用户为代表的流量发展思维由此开启。
盲目地获取用户和项目,最终让金融行业的风险进一步放大,等到平台难以承载这些项目风险的时候,平台爆雷便会产生。因此,仅仅只是以C端用户为目标,而不去改变B端的行业运行逻辑,通过提升行业效率来实现对C端用户需求满足的做法,只会把金融行业的发展带入到一个风险频出的境地。
当深度赋能时代来临,科技公司不再直接参与金融行为,而是通过技术赋能、模式赋能的方式来改变传统金融机构,通过优化传统金融机构的内在流程和环节来为C端用户提供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回归金融本身,对金融本身的运行逻辑进行重塑,通过提升金融本身的效率,优化金融本身的流程来改变互联网金融时代,项目风险过高、金融环节缺失等乱象,从而将金融行业的发展带入到一个全新时代。
参与方式从以平台为主转变成为以深度介入为主。互联网金融时代的主流商业模式是平台模式,即通过将项目、用户聚集到互联网金融平台上来实现资金和项目的直接对接,互联网金融公司承担的是信息撮合的角色,并不会主动参与到金融行业的实际运作过程当中。仅仅只是做信息撮合,而不去介入到实际的流程里,必然无法对项目进行精准把控,而风控作为金融行业的核心环节,如果因此缺失的话,势必会将金融行业的发展带入到一个风险很高的境地。
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之所以会爆雷的原因所在。改变互联网金融仅仅只是充当平台和信息撮合的角色,通过深度参与其中来将金融行业的风险降到最低,并且实现金融行业真正意义上的蜕变,或许才是未来金融与科技两者之间结合的正道所在。
我们看到以BAT为代表的科技公司开始通过主动参与到金融行业的具体流程和环节来改变当下金融行业乱象,借助技术手段对金融行业进行深度赋能,而非仅仅只是搭建平台正在成为一个行业共识。无论是做技术赋能,还是做模式创新,当下的金融与科技之间的融合正在开始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
金融功能正在被发掘,传统金融的投资和理财标签正在被进一步淡化。互联网金融时代仅仅只是借助互联网的方式来将金融行业的投资和理财的功能进一步放大,并未找到金融行业的发展新方向。用互联网的方式,难以达到传统金融严密风控的实现,当我们用互联网的去中间化来改造那些传统金融行业十分必须的流程和环节的时候,金融行业的风险便会被进一步放大。因此,在金融科技化的新阶段,进一步深度挖掘金融的属性和功能,找到与当下用户更好的结合点,成为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
我们看到当下很多的金融平台其实都在根据用户的新需求去发展金融行业一些新的功能和产品,其实,这对于金融行业来讲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作为一个非常基础的行业,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将金融的功能停留在投资和理财上面的话,那么,金融行业的发展势必会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始终都无法突破传统时代的藩篱。突破当下金融行业的发展瓶颈,必须先从发掘金融行业的更多功能着手,新技术时代的来临以及由此所带来的金融行业的蜕变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当金融与科技之间的融合从主动参与进入到深度赋能时,金融行业将会面临被重塑的局面。借助新技术的手段来改变传统金融的现状,消除互联网金融的痛点和难题,再满足用户新需求的同时获得新的发展,成为未来一个时期金融行业发展的重点。
深度赋能时代,金融与科技如何才能深度融合?
从平台时代进入到深度赋能时代后,金融行业与科技行业之间的深度融合无疑是一个关键。找到了金融与科技之间深度融合的方式不仅能够真正从根本上破解金融行业的痛点和难题,而且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真正让金融行业的发展带入到全新阶段。那么,在深度赋能时代,金融与科技如何才能深度融合呢?
金融是根本,科技是辅助,两者不能主次颠倒。互联网金融之所以饱受诟病,并且遭遇监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过度地放大了互联网的去中间化,忽略了互联网金融依然是金融的本质,最终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其他的金融形式,如果脱离了金融本身,忽略了金融本身的特殊性,它的发展势必都将陷入新的发展困境里。因为一旦脱离了金融本身,任何一种金融形式便不再是金融,而是变成了另外一种形式,我们看到的金融乱象便会开始出现。
金融与科技想要实现深度融合,必然要确立好主次,将金融始终看成是融合的落脚点,这样科技元素才不会越俎代庖,将金融新物种演变成为一种技术新概念。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困境和难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将互联网金融看成了一种互联网的展现形式,忽略了金融的本质奥义,最终让互联网金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互联网金融遭遇困境变成必然。
将金融看成是根本,无论科技再炫酷,影响再深远,我们都要从金融本身来看待,通过技术辅助金融行业变革,改变传统金融行业的底层运作逻辑,促进金融行业的变革,只有这样,金融行业的发展才不会偏离方向。
改变简单相加的固定逻辑,实现金融与科技的相辅相成。互联网与金融的简单相加最终让互联网金融成为一个变种,既不像金融,也不像互联网。这种发展模式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互联网金融的不伦不类,陷入困境同样成为必然。进入到深度赋能时代,实现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需要两者相辅相成,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看待未来金融与科技是否成功不应该仅仅只是看流量、看平台,而是要看新科技本身是否带有金融色彩,金融本身是否有科技的影子,金融因科技而现代,科技因金融而多元,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而非仅仅只是一味地去进行简单相加,其实质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看到金融与科技是否成功结合的关键在于看他们是不是真正能够相互促进,消除那些传统金融无法解决的痛点和难题,而又不会有脱轨的危险,只有这样,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融合,而不是仅仅只是打概念,做营销。
从简单相加到深度赋能,金融与科技融合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改变,一场对于金融行业的重塑亦由此开启。在深度赋能日渐成为行业发展共识的时候,找到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的结合点或许才能避免陷入到互联网金融的老路,真正把金融行业的发展带入到一个新阶段。立足金融本身,抛弃简单相加,实现深度融合,或许是未来金融与科技蝶变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