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版本的微信更新,都会引发热议,微信7.0也不例外。微信时刻短视频、看一看“好看”推荐,都引发了行业热议,“罗超频道”也已撰文进行解读,在这两个功能外微信7.0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更新,就是强提醒。
你可以将一个好友对话设置为强提醒,设置后三个小时内,好友的第一条消息将会进行全屏提醒,就像电话来了一样,手机甚至还会不断震动。
为何要出强提醒功能?
微信作为一款基础社交沟通工具,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角色。不过,随着微信功能日益丰富,提醒变得越来越多,甚至有些杂乱,很多时候看到微信图标上有数字,打开看却不是好友消息,而是功能性消息提醒。因为部分小程序可以提醒、微信支付这样的功能可以提醒、顺丰快递这样的服务可以提醒、服务号的推送也将呈现出普通消息的提醒样式。
微信已经不再是一款单纯的沟通工具,而是一个消息平台,有着要连接一切的野心,正是因为此,提醒越来越多,就一定要进行提醒分层,在“强提醒”推出前微信已经有这样的功能了,比如你可以给重要联系人加星标、将消息会话置顶,这一次“强提醒”的推出,则是给了一种超级提醒权。
有人觉得这个功能非常接地气,可以确保不错过最紧急重要的消息,比如给自己的女神设置强提醒,再比如在一些特殊场景下的沟通可以设置强提醒,作为一个小功能,如何用是用户自己的事。
不过,有用户担心,这个强提醒将成为“老板”们最青睐的功能,老板可以要求员工、上级可以要求下属、老婆可以要求老公,对自己设置强提醒,确保对方可以第一时间收到自己的消息,不能再以没注意到为由拒绝第一时间回消息。
我认为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强提醒会被用户用于重要亲朋好友、特殊场景下的提醒,但我认为相当一部分场景将与工作有关系,因为大多数紧急重要的沟通发生在工作中,用户可能会逐步习惯给客户、甲方、老板、上级,设置强提醒。
因为微信今天依然是很多人办公沟通的平台,甚至是首选。
微信办公属性依然很强
微信是一个日常沟通平台,包括办公相关的沟通。很多公司,很多部门,很多项目的团队会用微信沟通工作,不同公司间的沟通,比如甲乙方,也有很多用微信,只有少部分公司明确规定禁止员工用微信沟通,比如360等公司,其中百度、美团、苏宁、头条等公司还开发了自己的内部IM,阿里巴巴此前用旺旺,后来推来往,现在将移动办公平台钉钉作为“四小龙”新锐业务强力推动。
正是瞄准微信越来越多的工作沟通,腾讯在2016年4月推出了企业微信,专注于企业办公社交。
腾讯对于企业微信很上心,2016年IT领袖峰会上,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明确:“企业微信是腾讯对企业工作场景的重要产品,期望帮助企业大大提升工作效率。”今年4月,“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上,马化腾亲自给企业微信站台。企业微信将重点放在了开放上,希望可以借助于第三方力量来满足企业多元、多变和个性的信息化需求,它推出了“亿元服务奖励金计划”、“企业微信合作伙伴学院”等等计划,以期构建一个繁荣的开发者生态。
腾讯给了企业微信大量资源,先后实现与腾讯邮箱、腾讯文档、微信、小程序打通,也上线了类似于应用市场的平台吸引第三方来开发各种企业SaaS应用。去年底,企业微信宣布已拥有150万家注册企业、3000万活跃用户。今年5月,企业微信发布了《2018智慧企业数据报告》,今年注册企业数量整体增长180%,用户数增长500%,其中,中国500强企业里已经有80%的企业开通企业微信,照此计算,企业微信在5月企业数量大概在420万。
数据不错,不过相对于阿里钉钉、金蝶云之家而言都有差距。
今年阿里钉钉曾宣布截至2018年3月底,钉钉上的企业组织数量已经超过700万家,Quest mobile数据则显示,在智能移动办公领域,钉钉市场份额占比最高,活跃用户数超过第二至第十名活跃用户数的总和。
企业微信虽然增长很快,但渗透率依然有限。中国有5000万家注册企业,每一个在工作的人都是组织/企业成员,都是企业微信潜在用户,可以说,企业微信增长空间很大。然而现在依然有不少人用微信来办公,虽然微信不是最好的选择。
- 首先,生活与工作没有分离,消息提醒一视同仁很难处理好工作,也给企业员工带来了负担,担心被老板要求“强提醒”,抑或在朋友圈分享还得精心分组;
- 其次,消息无法与工作流程、办公场景和管理模式打通,钉钉、企业微信、金蝶云之家则是将消息当做企业移动办公信息化的一个入口;
- 最后,不利于企业信息保密,比如微信群被截图、私密文件不小心发错到公开微信群等等。
比如微信7.0推出的强提醒,就是一个可以被用于办公提醒方便人们微信办公,却不算最好的解决方案的例子。专门做移动办公的钉钉有一个亮点功能叫“ding一下”,与“强提醒”理念相似,都是希望收到消息的人第一时间看到。不同的是,“ding一下”是反过来,由消息发起方对接收方强提醒,而且强提醒远不止全屏提醒,而是强制提醒,确保无遗漏:无论对方手机有无安装钉钉APP,是否开启流量,均可收到DING消息,包括免费短信和电话,电话会收到发起方的语音或者文字播报。
从这个功能可以看到,一款专门的移动办公软件可以将体验做得更好。不只是提醒,移动办公相关的文件管理、远程会议、业务流程、报销审批、组织通讯录、考勤打卡等等,都可以在移动办公软件上进行更好的实现,甚至可以跟考勤机、打印机等硬件实现结合。
腾讯在憋企业社交的大招
2016年马化腾就指出企业微信是腾讯对企业工作场景的重要产品,两年后,腾讯战略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腾讯调整了组织架构,明确要强化to B业务,采取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并轨发展的战略,立志要成为企业的数字化助手。要做企业数字化助手,第一步就要解决企业信息化问题,企业信息化第一步就是移动办公,移动办公今天对腾讯的价值,比两年前更加重要。
与此同时,企业社交本身也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中国移动办公市场正在高速增长,2018年4月,IDC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社交化移动办公软件市场的累计注册用户达到2.4亿人,累计企业用户达到1584.2万家,同比2016年分别增加52.9%和36.8%。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智能移动办公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智能移动办公的市场规模在194亿元左右,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近500亿元。正是因为此,不只是阿里钉钉、金蝶云之家已经入局,今日头条也推出了Lark,美团则推出了IM平台大象。
社交业务起家的腾讯对企业社交将是志在必得,现在企业微信发展较为缓慢,不能承载腾讯在企业社交上的野心,不排除腾讯还有牌未出。
首先,不排除腾讯会采取其擅长的赛马机制,在企业微信外推出更多与微信结合的企业办公软件,参考腾讯在短视频等赛道的玩法,这样可以并驾齐驱,提高胜率。
其次,不排除腾讯会借助于外力,采取内外结合的模式,参考腾讯在直播、短视频等赛道的玩法。腾讯正在加强对企业服务的投资,未来或将强化企业办公社交这一领域的投资。2017年腾讯在企业服务领域一共投资了20起项目,包括CRM、云计算、大数据等,知名项目有销售易、快法务等。腾讯投资管理合伙人李朝辉去年底向36kr明确,企业服务是腾讯四大投资方向之一,今年腾讯战略转型与这一方向契合,2018年腾讯又投资了移动加速服务商速宝科技、安全解决方案商安赛科技、互联网品牌设计策划传播公司艺点意创科技、新零售运营公司微电汇(WeIntell)等企业服务类项目。目前腾讯在企业社交上的投资尚属空白,未来或许会像金蝶云之家这样的玩家伸出橄榄枝。
最后,企业微信可以继续进化,在产品上将腾讯的产品优势发挥出来的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企业用户场景,将体验做好,同时在市场、运营等层面从C端跨越到B端,最终实现B/C混搭发展。
我在2016年就曾断言:B/C混搭将是互联网行业的趋势,现在诸多公司的战略验证了我这一判断。
B/C混搭是互联网趋势
腾讯可以让企业社交与企业端业务更多协同,从C端思维转向B/C混搭思维。在产业互联网战略下,腾讯在企业服务端的版图正日趋完善,未来腾讯会让企业微信与企业邮箱、腾讯云、微信公众号甚至智慧零售解决方案等B端服务一起协作,更好地服务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总而言之,企业微信现在是用C端消费者思维在做B端服务,未来应该会更多地用B端思维去经营,走向B/C混搭模式。
B端服务和C端业务不是孤立的。2016年,微软宣布以262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企业级社交平台LinkedIn将其与微软Azure云平台和Office 办公套件深度整合。LinkedIn的成功正是从C端到B端发展:C端帮助人们管理收到的名片,通讯录,以及背后的职业关系,以及生成在线简历和展示,跟钉钉们的理念类似,B端通过人才解决方案和定向精准商务广告变现。
微软本身就是B/C通吃的软件服务巨头,即面向用户提供设备、系统和软件,又面向企业提供各色解决方案和软件服务,如企业办公服务、微软云Azure、企业邮箱服务等,帮助企业数字化转型,与LinkedIn商业模式不谋而合。今年11月微软市值一度超过苹果和亚马逊,成为全球第一大公司,实现二次崛起,核心原因正是B/C混搭战略的成功推进。
华为是另一个成功的例子。12月29日,华为消费者业务群总裁余承东发布致员工2019新年信,其透露华为消费者业务收入规模同比增长近50%,较目标提前一年跨越500亿美元里程碑。12月27日,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在2019年新年致辞中透露,华为2018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085亿美元,同比增长21%。这意味着,华为消费者业务收入已达到整体收入50%,华为实现了B/C混搭均衡发展。
余承东在新年致辞中回忆:“2011年,华为迈向2C新赛道,当时全世界还没有一家公司在2B和2C领域同时取得成功。”现在看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了B/C混搭,取得成功的有微软,有华为。
互联网行业最成功的则是阿里,阿里钉钉占据了企业社交头把交椅,阿里做钉钉的终极目的之一,就是要从企业社交切入到个人社交,从企业服务切入到个人服务——这款产品已成功与阿里系的C端业务例如电商、旅游、外卖和金融等协同起来。与此同时,阿里还有阿里云、阿里妈妈、菜鸟和蚂蚁金服等面向企业的业务场景,其中阿里云已成为阿里收入增长新驱动,2017全年阿里云累计收入约112亿元,是国内首家百亿规模的云计算服务商,今年三季度阿里云营收已达到56.67亿元,同比增长90%,未来阿里巴巴也很可能像华为一样,消费者业务和企业服务收入实现一比一的均衡发展。
看到这里就不难理解,为什么2018年互联网巨头都喊出了产业互联网的口号,都要从“容易做”的C端走向“很难做”的B端了,即便消费互联网没有进入存量市场,B/C混搭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局,正是因为此,企业社交将是腾讯不能输掉的战争,微信“强提醒”也是对腾讯的一次强提醒。
----------------------------------
欢迎添加我好友(luochaozhuli)探讨交流。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