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 | 消费≠新动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未来3到5年很关键

文 | 阿里研究院 张青春

2018年中国消费的两大热点,让“内需驱动”和“消费立国”成为热门话题。然而消费≠新动能,消费持续增长的背后,需要一个运转良好的新动能经济体系。“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转换新动能谈何容易?中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看未来3到5年的发展。究竟如何体系化打造发展的新动能?

“内需驱动”和“消费立国”

2018年中国消费的两大热点,让“内需驱动”和“消费立国”成为热门话题。

第一大热点,是2018年“双11”整体成交额2135亿元,接近于2017年拉脱维亚GDP总量(全球排名第98位),也相当于198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40亿元。当然因物价上涨的因素二者可比性不强,但可以看得出这一数字本身的震撼性。“双11”产生了超过10亿单的物流订单,相当于美国20天的包裹量,或者英国4个月的包裹量。可以说,“双11”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消费力量,也宣告中国是毫无争议的消费大国。

第二大热点,华盛顿邮报分析2018年中国社零总额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2009年,中国的汽车销量超过美国;2010年,中国的发电量超过美国;2011年,中国的工业产值超过美国;2012年,中国的外贸总值超过美国。而最值得注意的是,据华盛顿邮报2018年1月11日援引日本瑞穗银行(Mizuho)数据分析报道,2018年中国的社零总额将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大国。

诚然,内需/消费是经济强国的硬指标和必经之路。

为什么比起其他指标,消费更能体现一国的经济实力和活力?一是消费是经济活力的直接体现:经济好不好,就看老百姓敢不敢花不花钱。二是消费代表了所有经济生产活动的闭环,证明从最初的投资到生产、到流通、到消费走完了全过程。三是消费的数字更加可信,核心数字直接由大型销售企业提供,数据真实性比较有保障。

2015-201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走势图(单位:亿元)

就消费的GDP占比而言,2018年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5%。但其中居民消费的部分仍有较大差距。与其他经济大国相比,中国的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远远不足。各国居民消费对本国GDP的贡献率分别为:中国35%~40%,美国66%~69%,日本54%~58%,欧洲54%~57%。可以说,对比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的提升也是成为经济强国的必经之路。

内需增长与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关系

消费≠新动能,内需与新动能互为因果 。

一般来讲,经济发展新动能意指,技术和创新带动的、能够从量变到质变升级经济发展模式的新的产业、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等的集合。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国从落后的生产方式到先进的生产方式的转变、效率的大幅提升、在国际化分工产业链中向高端链条的转移、国际竞争力的大幅提升,都可能带来新的经济发展动能。

内需/消费与新动能互为因果。一方面,消费本身就能拉动经济,因此消费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另一方面,新动能又能够最终体现为消费繁荣,因此消费也是新动能的结果。

消费持续增长的背后,是一个运转良好的新动能经济体系。

消费的前端,是让商家持续地有钱可赚。这意味着一系列政府、社会和企业健康持续的努力和投入,其中包括,无论政府还是企业,不能只顾眼前,还要兼顾长久的发展。因此,必须整合考虑人才、创新、研发投入、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等问题。不能只看中国市场,还要瞄向海外机会,因此,不能满足于在某些领域拥有竞争优势,而是在世界范围内打造竞争优势。

消费的后端,是让消费者有钱可花,这同样意味着一系列政府、社会和企业各界共同的努力。重要的是,不能只想着如何让消费者把钱掏出来,更要考虑如何让消费者一直有钱可花。毫无疑问,持续有效的经济新动能,必然能带来持续繁荣的消费。

从中等收入陷阱看新动能转换

从“中等收入陷阱”现象可见,转换新动能谈何容易?

每个国家都想有更好地发展经济的方式,拥有更强的全球竞争力,实现新旧经济模式的升级。然而,从旧模式到新模式面临重重挑战。路径依赖、资源局限、不当政策、国际竞争、时局稳定等,都能导致转型失败。据统计,在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后,很少有国家能够跨越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这一现象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指的是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 (世界银行2017年数据,中等偏上水平的收入阈值为人均国民总收入3976~12275美元)阶段后,即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导致经济增长停滞不前。换而言之,这些国家无法摆脱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原有模式进入瓶颈时陷入增长困境。

据报道,1960年的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13个经济体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经济体,包括亚洲的新加坡、韩国、日本、中国香港和台湾等。

在陷阱里出不来的经济体,大多有一些共性的原因,典型原因包括:

·曾经依托人口优势或者自然资源快速致富,到一定程度遇到了瓶颈;

·没能及时实现产业升级,或者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动荡,内需不振。

跨越陷阱的国家,也有一些共性:

·产业升级: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环节升级。

·创新升级:从跟进学习到主动创新,在重点产业中取得全球引领性优势。

·企业升级:打造全球领导型企业,用龙头企业实现产业的全球突破和引领,例如日本的丰田、韩国的三星等。

·人才升级:国民素质全面提升。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约 12年时间,韩国用了8年左右。同时,日韩两国均为全球受教育程度最高的10个国家之一。

·消费升级,通过控制收入差距问题,使全民享有更强的消费能力。

中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看未来3到5年。

从人均国民收入角度,2017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在8790美元左右。如果未来5年人均国民收入年均增长能够维持6%左右的增速,到2023年中国即可达到12327美元,成功跨越高收入国家标准(2017年世界银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是人均国民总收入超过12275美元)。如果是8%的增长,2022年即可达到12768美元。因此,我们认为,中国能否成功迈向高收入国家,关键看未来3到5年。

iiMwv^׾umM{toiiv]_5m5owv^}+ZWM|O駽wi8]͐M{]yiiZAI)初创企业,不过,这些企业最终的结局都差不多,还没等到长大就被收购了。据统计,2011年至2016年间,被美国公司收购的欧洲人工智能相关公司多达53家,2014年以来,平均每月超过一起,仅谷歌自2012年以来就收购了15家欧洲公司。此外,欧洲研发人才也不断被各国挖走。这不禁使人产生疑问:欧洲创新的“孩子”为什么总是被别人抱走?

对此,姜教授分析有三个原因:一是欧洲的市场太小,导致创新没有足够成长的土壤。二是很多单个领域的应用创新,只有跟其他的应用相结合,才能获得更大的协同优势和商业价值。在这个方面,谷歌等平台型公司的资源优势不可比拟。第三是非常现实的原因,一个技术创新想要成为商业成果,需要多年的巨额投入。中小公司根本没有这样的投入能力。

有人认为,中国一些平台公司太大了,以至于影响到了创新发展和经济活力。但实际上,中国的平台公司不是太大,而是远不够大。相对海外的平台公司,中国的科技企业在规模上差距明显。2018年苹果的市值是1.1万亿美元,亚马逊是9260亿美元,微软是8830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阿里巴巴市值4120亿美元,腾讯3830亿美元,就规模而言可以说高下立判。

4.鼓励高科技公司的发展,提高科技含量

在2018年全球Top100科技公司中,中国占据13席,美国53席,可以说直接反映了中美经济的科技含量差距。2017年中国经济总量的全球占比为15%左右,美国为24.3%,中国占比约为美国占比的三分之二,以此推算,全球top100科技公司中,假如美国公司为45家左右,中国上榜公司应该30家左右,才符合中国经济的江湖地位。

5.包容发展,让老百姓有钱可花

产业、创新、科技的提升是源头,而消费的提升则是结果。要提升消费的GDP占比,首先还是要解决有钱可花的问题。一方面,中国的国民储蓄率高达50%左右,在全球排名第二;另一方面,我国国民储蓄中大约45%左右为企业储蓄,20%为国家储蓄,35%左右为居民储蓄。在我国78.5%的消费贡献中,居民消费的占比应该在50%左右,其余部分是公共消费。就居民消费的GDP占比而言,中国2017年前是35%~40%,美国66%~69%,日本54%~58%,欧洲54%~57%。可见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的居民消费的贡献远远不足。

包容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2017年城镇户籍居民59770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100元;城镇非户籍居民21577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24600元;农村常住居民57661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3432元。同样,在2017年,北京市人均GDP为12.9万元,甘肃为2.9万元,二者相差4.4倍;上海居民人均收入为58988元,西藏为15457元,二者相差3.[t1]8倍。在包容发展方面,我们可以发挥体制的优越性,通过政策性投资和二次分配,让全民拥有更高的消费能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8-12-29
智库 | 消费≠新动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未来3到5年很关键
文 | 阿里研究院 张青春2018年中国消费的两大热点,让“内需驱动”和“消费立国”成为热门话题。然而消费≠新动能,消费持续增长的背后,需要一个运转良好的新动能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