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ofo牵手理财平台看,用户隐私数据的使用有底线吗?
智慧生活的到来既是社会变迁的拐点,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种挥之不去的焦虑。这种焦虑的由来,是因个人隐私数据在智慧生活下变成一种“黑暗财富”。随着相关数据挖掘、收集、分析技术的成熟,人们的意见、态度、情感、生活轨迹等统统被数据化,且存在被泛滥使用的可能。尤其是当某些巨头互联网企业在资金压力的逼迫下,撕去那层原本“伪善”的外衣,则显得尤为可怖。
掌握太多人隐私数据的互联网巨头,只需要一个念头,就能将用户隐私数据轻松变成续命的新鲜血液。但由此牺牲的,是自身的品牌形象和无数人的隐私。比如近日ofo联手理财平台将用户押金转成P2P投资一事,就受到业界和大众的广泛质疑。难道说某些互联网企业对用户隐私数据的使用,真的没有底线了?
ofo与理财平台合作,将用户信息强硬卖出白菜价
ofo近段时间以来的处境,一直是个谜。虽然不断有媒体称ofo资金链有可能断裂、欠下高额债务等,但ofo始终就在那里——既不卖身求生存,也没有轰然倒下。而为了所谓的“独立”,ofo展现出强烈的求生欲。车身及APP广告、公众号卖“三无”蜂蜜……可以说,身为共享单车领域的寡头之一,ofo为了独立生存下去早已卸下过去的荣耀和骄傲。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ofo此次竟然会做得那么“绝”!此前在ofo 缴纳99元押金的用户,一键升级成为互联网金融平台PPmoney的新用户后,即认可并同意将押金成功升级变为PPmoney的100元特定资产。升级成功后,特定资产默认出借PPmoney新手福利项目。同时,该项目历史年化利率8%+8%的新手福利,锁定期为30天,锁定期满后用户可申请退出,并在退出成功后可获取相应本息。
(用户押金变为理财产品)
这也意味着,99元押金“悄无声息”地想要变为100元的P2P理财。30天锁定期满后,用户将获得101.3元。是不是觉得还挺“划算”?毕竟还赚了2元多。但事实上,用户想查询余额就必须下载PPmoney并注册、登陆。这种伎俩说白了,就是ofo将用户的各种信息“卖给”了PPmoney。而PPmoney或许会给ofo一些获客资金,后者能再度延续自己生存的时间。
在这笔交易中,ofo和PPmoney是双赢的。我猜测,ofo可能会获得PPmoney提供的资金,而PPmoney则以低廉的获客成本获得了海量用户。毕竟网贷平台的获客成本,早就高得让人讶异。《证券日报》今年2月发布的一篇文章显示,网贷行业平均获客成本在800元-900元,高的甚至可达2000元。而据一本财经报道今年7月份发布的文章透露,P2P平台通过搜索、网络视频广告等常规渠道过来的用户,成本至少要2000元。而现金贷的获客成本,也从去年的几十元涨到200多元。
但看似双赢的背后,用户及他们的数据信息却成为了“牺牲品”。或许被逼急了的ofo走出这步险棋之前,根本没有考虑到用户的利益会受到怎样的损失。
共享单车一直以来都在用户隐私收集、使用上备受质疑
事实上,一直以来有关共享单车企业收集、使用用户隐私信息的事儿,都是热门讨论话题。在人们共享单车的骑行过程中,都会形成独属于自己的数据。如,联系方式、出行时间、常去地点、工作单位和家庭地址、信用情况、消费能力等。而这些敏感的个人隐私信息,却是共享单车企业不断追求的——毕竟越是详细且个性化的数据信息就越值钱。
很多人在使用共享单车APP的时候,往往对《用户信息授权协议》直接选择同意,但其实已经掉进一个精心设计的“大坑”中。共享单车企业要知道用户的详细注册信息、单车行驶及操作记录、所使用车辆信息等,还会提供所谓的在线数据处理信息等服务。
(某家共享单车企业的《用户信息授权协议》)
同时,共享单车企业还会为自己设定各种免责条款,将用户置于一个非常不利的处境中。共享单车企业想对这些用户数据信息做什么都可以,掌握着“生杀大权”。如果这些企业想通过用户数据信息去做牟利的事,用户几乎没有任何办法。
(某家共享单车企业的《单车方用户协议》)
随着ofo此次事件的发酵,相信用户会对自己的隐私信息有更多关注,进而采取各种保护措施。共享单车企业当初用资本追逐到的用户群体,可能会在负效应的影响下迅速“逃离”。届时,以ofo为代表的共享单车企业不仅会再度受到资金层面的压力,更会让自身的品牌价值快速缩水。经过这件事儿,ofo或将陷入更为困难的局势中。作茧自缚的ofo,终究还是伤到了自己的根本。
监管力度,出台相应政策
ofo应对此事的方式有些简单粗暴——与PPmoney联合发布声明,下线这次短暂的合作。ofo表示,其与PPmoney之间属于正常的市场合作,用户在被充分告知授权内容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自行选择是否参与该活动,非强制捆绑。而且双方合作会涉及费用往来,不存在“PPmoney向ofo支付一百元一人的导流费”的说法。
让人无奈的是,即使ofo此次转卖用户信息、数据的做法很明显,但其却没有受到惩治。目前更多的是舆论在对ofo进行谴责,但后者好像已经完全不在意外界的看法。轻描淡写就作出应对的背后,或许是ofo知道目前并没有相关政策能够处罚它。针对类似“耍赖皮”的情况,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大监管力度,并出台相应的政策。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传统的监管体制和监管手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既要鼓励创新,又要平衡新旧经济业态的关系,促进新旧经济融合发展,这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不管怎样,对ofo这样不断出现负面事件的互联网企业,是时候展开雷厉风行的行动了!(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