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无人机和激光雷达,会是一对好cp吗?
占据一辆无人驾驶汽车成本40%的激光雷达,以精准和无死角的空间探测能力,成为是无人驾驶领域不可或缺的存在。
但和汽车相比,似乎激光雷达在无人机上更有用武之地:成像精度要求不高、行动自由范围大、成本更低、应用领域广泛。
更重要的是,与传统的无人机摄像头相比,激光雷达不受光线限制,在任何光线条件下效果都不错。原本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搞定的测绘工作,激光雷达飞一飞,分分钟就能完成。
听起来,激光雷达和无人机,完全可以组合出道成为科技圈新的“流量担当”。事实也正是如此。
那么,激光雷达如果上了天,是否就所向披靡了呢?不妨跟着我们一起来思考。
激光雷达上天现状:为地球加特效的神仙cp
为无人机装上激光雷达,可以说解决了一个人类自古以来的执念:怎样才能站得更高、望得更远?
激光雷达最初就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于上世纪70年代开发的太空探索工具。1971年阿波罗15号所绘制的月球表面地形图,就是由早期的激光雷达仪器来完成的。人类甚至还发明了卫星这种可以从太空俯视整个地球的大杀器。
但视野变大了,使用成本也变得极其高昂。 于是,又将主意打到了无人机身上。
原本无人机的摄像头只能摄录平面数据,再合成地图。但激光雷达的应用,让它对复杂环境的立体感知成为可能。
通过激光雷达传感器,无人机可以向地面发射激光脉冲,通过回波讯号来精准检测距离和平面高度,从而进行三维立体构图。更重要的是,很多人类难以抵达的地方,无人机都可以轻松搞定。
左手无人机,右手激光雷达,于是,一个强悍且成本低的“空中之眼”诞生了。
2016年,美国国防部旗下专门研发军事用途高科技的DARPA(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就公布了自己最新的轻型无人机。搭载了激光雷达的导航模块之后,无人机可以通过多次微调成功避障,让自动巡航成为可能。
我国也有很多突破。南方电网就将激光雷达应用于电力巡线,通过云端服务器将巡航轨迹发送给现场作业的无人机,再通过传感器实现设备的高精度巡视,实时进行缺陷分析。预计到2025年,南方电网的无人机将全部由手工遥控变为自动驾驶。
纵观无人机激光雷达组CP的过程,不难发现,在大小、成本、性能之间取得了最佳值之后,不仅可以为地球加上3D特效,而且应用场景远远比我们想象的广泛。不夸张地说,甚至比无人驾驶还要来的更超前。
无人机+激光雷达:性感cp,在线巡逻
相对于无人驾驶汽车来说,激光雷达技术与无人机的组合,很快就成功出道,撬动了一大批真实的商业价值,并且很多都已经投入使用。
除了前面我们提到的电线巡航,还能轻松carry以下领域:
1. 遗迹、废墟探测。
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和帮助考古学家发现新的古文化遗址。在不需要进行任何挖掘甚至实地勘探工作的前提下,就能了解遗址的全貌和具体构造。
比如去年早些时候,就通过激光雷达扫描,观测到了危地马拉丛林深处的玛雅遗址,并对延伸430英里的埃尔米拉多(El Mirador)盆地进行了勘察。
2. 农业生产观察。
空中激光雷达还能帮助农民发现生产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
通过建立激光信息图层,可以建构出农田高程地图,从数据中可以发现那些肥料使用过度的区域,帮助农民节约肥料。
甚至在一些农业保险定损时,无人机正在大规模取代了人拿着测损仪器去受灾地测量的古老方式,在那些工作人员无法进入的受灾地块,通过激光测绘来获得受灾数据。
3. 工业测绘与勘探。
激光雷达也常常与摄影测量相互补充,应用于矿石勘探、自然资源追踪、测量交通道路、森林或水域的地图绘制和建模。
长沙市就引入了具有3D可视激光雷达的无人机,作为空气质量监测仪在各个街道辖区的楼顶巡逻,并进行数据分析,实时反馈城市空气质量。
4. 辅助无人驾驶。
当谈及无人驾驶时,车辆顶部激光雷达的“视觉盲区”一直是事故风险的高危区。
将激光雷达装到天上,能更好的观测并对车辆进行巡航引导,及时通报道路故障和交通风险。在一些难以快速进行车路协同建设的偏远地带,使用带有激光雷达模块的无人机进行交通指引,显然是一个好选择。
激光雷达和无人机,曾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东西,正在快速来到现实世界。
技术链条渐渐完备:令人期待的无人机未来
无人驾驶,看起来很近,其实很远,很多技术问题在当前条件下几乎无解。比如说高达10万美元的汽车激光雷达,就让汽车造价很难被普遍商用。
而激光雷达无人机,则是看起来很近,实际上也真的很近。因为禁锢它的技术锁链,正在被一一拆除:
1. 成本问题。精度要求越高,激光雷达的成本就越大。但空中探测并不需要和地面交通一样的高精度,而且大量的微型激光雷达感应器厂商,正在想方设法解决这方面的不足。
比如DARPA推出的专为自动驾驶而设计的小型激光雷达SWEEPER,就能达到小型化、低成本、高可靠的要求。
2. 续航问题。无人机的稳定性决定了它的有效使用时间和工作效率,尤其是工业上使用的大功率设备,波士顿无人机制造商CyPhyWorks新发布了一款无人机,在执行巡航任务时,由一条“微丝”连接,既可以传输数据也可从外部发电机、车辆或其他设备获得电力,理论上说可以永不着陆充电,长续航工作正在成为可能。
3. 算力问题。无人机的有限算力,导致自主执行和完成复杂任务在现实情况下异常困难。比如利用激光雷达的实时监测实现避障,目前还不是非常流畅和成熟。而通过地面通讯基站和云服务器的协同作业,就让无人机有了一个强大的计算外挂,也就降低了复杂任务的难度。
4. 多模态问题。目前自动无人机还面临的一大症状就是硬件“大拼盘”带来的数据不互通。
激光雷达的3D数据,与高清摄像头、声纳、感应器等零件的多模态混合作用,要投射到云处理器来进行识别处理。利用多模态AI算法,就可以读取、对比和分析二维、三维等复杂环境中的多重数据,来合并生成更精准的高维地图。
这或许是个好消息,低成本、高续航、多模态算法的激光雷达无人机,目前看来大规模商用甚至民用,仅仅只是时间问题。
永不消逝的烦恼:为什么这对cp只能是“创可贴技术”?
当然,很快到来并不意味着没有不足。尤其是激光雷达+无人机这样看起来威力极大的事物。
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防止无人机在数据采集中进行隐私窥探?
地面取景的信息后置,可以对一些不恰当的数据展示进行处理。比如谷歌地图就设置了一个面部识别并自动打码的功能,用户也可以要求谷歌对他们的房子或车进行永久性打码。甚至曾经为了保护一头牛的隐私而对其脸部进行了虚化。
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理解和建立技术伦理要比技术本身难度大多了,而且成本更高。
也就是说,拥有激光探测功能的无人机,注定很难直面大众用户。
与有限的商业场景所对应的,将是它的吸引力进一步减小,为它做过多的投入是没有意义的。失去了商业价值之后,还会有人愿意投入铺设基站、建立频谱等基础设施建设吗?
我们固然可以画出一张商业上无限美好的大饼,但缺少了基础设施这些后端硬件的支撑,关于激光雷达无人机的想象力,始终只能停留在“备胎”层面。
综合来看,激光雷达和无人机所带来的商业想象力,注定了是一个带着镣铐的“创可贴技术”,作为其他地理信息系统的补偿方案,它会带来不少惊喜。但越是耳聪目明,越是会被众人所警惕。
在技术已经不成问题的当下,要跨越心理的迷障,真可以算是一道天堑了。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