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向To B转型的决心在新财报上得到了验证,第三季度营收806亿元,同比增长24%,高于804.1亿元的市场预期。为此腾讯给出的解释是,主要得益于支付相关服务、网络广告、数字内容销售以及云服务的增长。
这并非是刻意放大B端业务价值的说辞,支付相关服务及云服务组成的“其他”业务,在第三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长69%,比集团整体业务的增长高了45个百分点。由此也出现了这样一个观点:支付和云服务的崛起已经成为腾讯的第三个引擎,另外两个分别是“现金奶牛”游戏和“腾讯根基”社交。
社交和游戏有着很强的关联性,都是按用户需求的最大公约数设计的产品,也都是流量红利支撑的ToC类产品,把云服务抬上同样的高度,不难感受到腾讯对产业互联网的自信。
这里关心的是,在群雄逐鹿的云计算市场,留给腾讯的机会有多大。
三个客观条件
腾讯历史上有过三次大的架构调整,2005年的事业部制度,2012年的事业群制度,一个月前是第三次。第一次架构变革的结果是向规模化的生态协同转变,第二次完成了腾讯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目标,第三次会同样成功吗?
先来看云计算市场的三个客观条件:
1、营收情况。
过去云服务一直被腾讯归类在“其他业务”中,这次的财报虽也如此,却披露了腾讯云具体的营收情况:今年前三季度的营收超过60亿人民币,Q3同比增长逾一倍,环比增长达到两位数,云服务的付费客户数同比三位数百分比增长。
单从数字上看,云服务还只占腾讯云整体营收的很小一部分,却保持了一贯的高增长态势,在今年已发的两次财报中,云服务均实现了同比翻倍的增长。腾讯对产业互联网的看好,或许正是云服务表现出来的增长潜力。
2、市场现状。
即便云服务的降价已经司空见惯,淘汰赛似乎并没有发生,似乎暗示了云计算的竞争还没有白热化,甚至说仍处于很基本的阶段。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在2017年发布的用云量报告给出了答案,视频游戏类占到50%,政务、传统行业和金融领域的累计用云量还不到10%,现阶段云市场的主要付费客户还是互联网企业,游戏、直播最为高频。近几年腾讯先后投资了斗鱼、虎牙等一大批游戏、直播相关的企业,在云计算的早期客户群扩展中并不缺少先天资源。
3、竞争格局。
全球知名咨询机构Forrester曾对中国市场的云计算厂商进行象限式归类,标准是开发者服务质量、企业战略和市场存在度,腾讯云被归为领军型。国内云计算的竞争格局似乎已经初步稳定,下一步的关键则是争夺“原生云”企业之外的市场。
当前阶段的云计算竞争可以比作为“空中部队”和“地面部队”的协同作战:相比于通用型的云服务,还需要云计算厂商拿出特定的行业解决方案,尤其是争夺付费能力更强的政企客户;同时与争夺互联网公司的打法有所不同,诸如政企客户等非“原生云”企业,传统IT架构下遗留的IT资产是业务上云的难点,也就需要云计算厂商补强专业化线下服务能力,而这恰恰是互联网巨头的薄弱点。
客观来讲,腾讯云并不缺少优势,也存在亟待补强的短板。在云计算厂商纷纷扩大战场的规模的时候,过硬的B端客户资源、线下服务交付能力以及云上应用开发能力,将是云服务之争的胜负手。
自己制造机会
无可否认,To C转向To B的掣肘正是线下渠道和客户资源。但也并非没有机会,美国排名前三的云计算厂商分别是亚马逊、微软和谷歌,在政企领域优势明显的IBM、甲骨文、EMC反倒成了追赶者。
亚马逊们的策略很明显,除了进入时间上的优势,战略核心还是强化赛道优势,不断为自己制造机会,腾讯云似乎有着同样的打算。
先从腾讯内部来看,架构调整后成立的CSIG已经在为腾讯云“开绿灯”,除了云服务之外,这个新的事业群还包括互联网+、智慧零售、教育、医疗等各种行业解决方案,思路正是解决互联网巨头在客户资源上的短板,整合与打通原本散落在各处的解决方案,然后与腾讯的数据和业务强项形成合力,官方说法是深耕垂直场景。
不同于擅长提供企业级解决方案的IT系,互联网巨头的云服务大多数基于自身经验的对外输出,比如怎么应对高并发,怎么用云计算解决运维的问题……垂直场景就成了强有力的抓手,传统企业的上云往往伴随着数字化转型,评判标准是便利性和操作性,互联网巨头要解决的就是对行业的深度认知,明白潜在客户的问题在哪。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某个场景上持续纵深,该踩的坑都踩一边,然后用成熟的案例在竞标中脱颖而出。
腾讯云的另一个红利或许正是“CSIG不采用赛马机制”,这曾经是腾讯在ToC业务上的一大特色,微信、王者荣耀等现象级产品均是这样。回到腾讯云身上,没有另一个产品的“赛马”,加上CSIG对腾讯的重要性,换来的就是在资金投入上的优势。
云计算仍然是个烧钱的生意,尤其是IaaS业务前期投入金额巨大,且很长时间后才有盈利可能。据Gartner的数据显示,2018年Q2季度,全球云服务器销售额为46.1亿元,同比增长91%;出货量为97.2万台,同比增长324%。云计算厂商们对计算力的竞争不失为一场跑马圈地,资金实力势必会影响最终的战局。
有策略,有资本,腾讯云的野心不无明显,并且已经制定了直线超车的策略,比如腾讯云的“云启计划”,未来三年内将分别从资本、资源、技术、能力落地和商机五个方面投资千亿打造云启生态。创业者往往是拿时间换机会,巨头可不缺少金钱和资源,不排除用金钱换时间的可能。
竞争才刚开始
进入2018年以后,国内云计算市场暂时的平衡格局不缺少被打破的迹象,在腾讯云等互联网巨头身上看到的可能还只是利好的一面,A股上和云计算相关的板块却发生了多起抛售股份的事件,比如孙成文减持浩丰科技、德员泰减持佳发安泰、萍乡信锐减持神州信息……典型的神仙打架,凡人遭殃。
想要在产业互联网上“再造一个腾讯”,并不是“躺着赚钱”那么简单,需要迎接正面竞争,也需要防备野蛮人的突袭,在不断为自己制造机会外,重要的是切换到ToB的思维,这场竞争其实才刚刚开始。
留给腾讯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两个,打造可以攻城略地的生力军,同时构建御敌之外的护城河,也就必须要面对下面一些问题:
1、提高在IaaS领域的优势。美国的云计算产业链格局已经大致形成:IaaS服务被几个巨头垄断,传统IT企业和创业者筹谋的是PaaS和SaaS层业务。原因在于,IaaS更适用于二八法则,而SaaS也有着明显的长尾特点。
2、在基础设施上扩大投入。消费互联网的打法往往是看到了风口再扑上去,产业互联网却是先有鸡再有蛋的过程。仅以云计算的全球节点为例,一是中国企业的出海需求已经出现,二是中国市场饱和后向海外扩张是必然。
3、加速云端生态化布局。诸如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的策略往往是将IaaS、SaaS和PaaS打包成完整的行业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比竞争对手更优的选择,也就需要庞大的合作伙伴。目前腾讯已经投资了灵雀云、安赛科技、销售易、长亮科技、东华软件等云计算相关的公司,但与腾讯之于产业互联网的野心相比,势必会在生态合作上继续发力。
4、押注前沿技术。消费互联网是流量驱动的,产业互联网却是技术和创新驱动的。就目前来看,腾讯已经围绕AI、安全、音视频与量子计算等领域建立了前沿技术实验室,或许能超越竞争对手上演一场技术奇袭。
5、在潜力市场提前卡位。腾讯向To B转型本质上是在寻找新的增量空间,也是所有互联网公司面临的问题。按照腾讯云官方的说法,目前已经在智慧零售、医疗、教育、出行、制造、智慧城市领域进行布局,要扮演好“数字化助手”。这些领域并不陌生,马化腾也曾在多个场合提及,又刚好都是云计算的刚需市场。
有人打了这样一个比喻:到了腾讯这个体量和规模的公司做组织变革,差不多就相当于给一辆高速公路上疾驰的重卡换零件,并且期间车还不能停,不能减速。而作为“重卡”的“底盘”,可以想象腾讯云将面临的挑战,当然也是提速的契机。
腾讯的态度已经很明确,面对下一个20年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腾讯表示要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而腾讯云是产业互联网的“信息能源发动机”。腾讯从To C到To B的转型,相当于主动离开社交、游戏的舒适区,而非是等待戴维斯双杀效应时才被迫求变。就这一点而言,腾讯云还是有后发先至的机会。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