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看似无害的儿童向应用,正在成为熊孩子制造者
对于80、90后这些年轻的妈妈来说,带娃的路上只有两个帮手,一个是姥姥、一个是手机。虽然知道手机上可能有不利于孩子的信息,但通常家长都会为孩子下载儿童向的App,包括游戏、绘本等等。
但内容安全,就代表这些儿童向App是绝对安全的吗?
最近在美国,就有参议员向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提出建议,要求他们调查儿童向App中广告、软广告对于儿童的长期影响。
儿童向应用三宗罪:无处不在的广告、付费项目和隐私侵犯
广告、隐私和付费项目可以称得上是儿童向应用的三宗罪。
在半个月前,《儿童发展与行为科学》期刊中研究人员公布了一项调查,在135个儿童向应用中,有129个至少拥有一项广告,其中有7%的广告会伪装成游戏道具等等误导性符号。
而今年年初,Check Point的研究人员在还Google Play商店中发现了恶意代码,这些恶意代码感染了大量儿童应用,使其出现软色情、假杀毒等等类型的非法广告。
今年9月,又有一款儿童游戏开发者被美国新墨西哥州司法部提起诉讼,原因是他们把儿童数据泄露给了广告公司和数据调查公司。同时《纽约时报》进行了调查,随机在iOS和Android平台上测试了十款应用,发现他们全部和第三方共享了数据。甚至有一些游戏会把使用者的详细位置信息授权给第三方,想想确实让人细思恐极。
当海外正因为儿童向应用闹得不可开交时,国内似乎更关注儿童与游戏之间的关系。但我们的儿童向应用,也并没有脱离泥沼。
为了更好地了解情况,我们随机在某手机市场儿童中心查看并下载试用了几款App,得出的结论是,广告、隐私问题和付费项目这三项原罪,中国儿童向应用同样一个也没少。
我们选取了五款比较典型的应用,分别涉及游戏和早教儿歌两种品类,下载量在几百万到上千万左右。这些应用中几乎全部都有开屏、弹窗、悬浮、视频贴片等等形式的广告,但在付费项目上很少会以诱导的形式吸引购买。像贝尔虎儿歌就把收费的会员模块放在了比较隐秘的地方,需要解开数字锁才能看到。但有些产品,例如“校园时尚店”和“莉比小公主”这两款游戏,虽然打着免费的旗号但已经到了不付费解锁不能玩的地步,在“莉比小公主”中,用户看过开屏广告后一点击屏幕就出现一个大锁,用户体验简直令人发指。
至于隐私信息问题上,这几款应用都有关于拍照、录制视频、录音、位置等等方面的权限,但产品内部并没有与之相关的功能。我们同样也感到很疑惑,一款粗制滥造的换装小游戏,为什么要获知用户的确切位置信息,是为了以后添设功能做准备?还是为了更精准的广告推送?甚至真的是为了获知用户数据?
表格中提到的几款App只是代表,我们一共查看测试了近五十款App,其中“三宗罪”一样不占的只有四款。
不过即使这些产品有一些权限调取请求,也并不能证明这些产品侵犯了用户的隐私。其中一些产品,例如贝尔虎儿歌,还给出了不会采集13岁以下儿童数据的声明。广告和付费项目的存在也并非不合理。
但广告、付费项目和隐私对于儿童的影响,却不能用“存在即合理”一句话就抹去。
熊孩子总是暴躁哭闹?可能是儿童游戏玩多了
首先是广告,广告看似无害,只是会影响到儿童的使用体验。但广告的内容却有很多的不可控性。很多产品的广告是按照手机用户的日常习惯推送,并没有针对儿童用户做一些调适,如果家长使用手机时查看了一些不当内容,有可能也会出现在儿童眼前。
尤其是有些广告会以极大面积覆盖在屏幕上,儿童很容易点击到。先不管体验如何,对于广告主来说这样也是花预算购买到了毫无作用的流量。
而隐私问题,恐怕是最能触动家长心弦的。当儿童毫无戒备地打开游戏时,世界上的某个角落有一群面目模糊的人已经获知了他的位置。而当某一款儿童向App用户量足够大时,这些精准的位置获取是否会在更高层面形成一种威胁?尤其是对摄像和录音权限的启用,相比成年人,儿童对此的警惕性更低。如果在App的引导下拍摄照片或录音,未来很可能会被犯罪分子利用。
最后的付费项目,可能很多家长担心的是儿童会不会胡乱点击浪费钱,但《儿童发展与行为科学》的研究提出,游戏中付费项目对于儿童的心理状态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
研究指到,很多游戏在诱导儿童付费时使用哭泣的人物表情、消极的音乐来调动儿童情绪,让儿童也产生同样的负面情绪。而在实验中,那些每次一出现付费提醒就立刻被满足的儿童,在测试后相比没有被付费满足的儿童表现出了更多不耐烦、烦躁的情绪。
也就是说,一些儿童向游戏会通过调动儿童情绪来促使付费,但即使真的付费了,这种一有负面情绪就被立刻满足的状态,会让儿童在现实中面对消极状况时更加没有耐心、容易哭闹。其实这样看来,或许反倒是那些我们不让孩子接触的王者荣耀、吃鸡更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
可以看出,不管是对于儿童本身的成长,亦或是投放广告的广告主甚至更广泛的安全问题,儿童向App都有所关联和影响。
从法规到技术,保护数字化一代还要看家长
面对这些隐患,难道相关的法规和法律就不起作用了吗?
像美国就有明晰的《美国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案》,提出为13岁以下儿童设计应用程序的公司在收集个人信息之前需征得父母的同意,其中就包括了让大家都感到很敏感的地理位置信息。但今年年中的调查中,仍然有超过一半的Android儿童应用违反了相关法令。
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很多App本身就是面向家长和儿童的,很难用13岁以下这个界限一刀切的限定起来。另一方面则是一些第三方SDK在应用商自身也不知情的状况下获取了数据。
看来法律法规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何况在我们的国家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规来进行限制和监督。但好消息是,现如今技术手段已经完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像是腾讯在一些游戏中已经开始应用上人脸识别来识别未成年人。这种技术同样也能应用在其他App中,识别出使用者是未成年人就关闭权限获取服务。这样既可以完美执行法规中关于年龄的限制,又可以对广告内容的显示加以控制。
同时应用商店也可以通过对用户评论进行批量理解提取关键词,对于应用内广告的具体形式、体验有一个高效和直观的信息展示。让其他用户拥有更多知情权,不会让儿童成为无效点击的贡献者。
不过对于当今这一代和数字设备一起成长的儿童来说,当前一切的举措都只是杯水车薪。数字设备究竟会如何影响儿童的成长,还要依靠学术研究、法规限制和企业自觉一同努力。
不过相信已经为人父人母的人,可能很难放平心态等待外部的规范。今天通过对这些儿童向App了解,我们可以给家长们几条儿童向App的应用建议:
1、 尽量让儿童使用离线的iOS设备
相比之下iOS应用体系更加封闭,出问题的比例也大大低于安卓体系。如果担心儿童隐私,可以让儿童使用离线的iOS设备。
2、 如果用作娱乐,动画绘本要比游戏更好
相比绘本,游戏更容易通过调动儿童的负面情绪来实现付费道具售卖,而且游戏中往往会有更多的广告位。
3、 尽量选择大厂商制作的应用
相比之下小厂商会面临着更多的变现问题,企业信誉也更低,也就更容易将数据出售给第三方。
4、 不管是iOS还是安卓,选择正规的应用商店
在正规应用商店中,通过审核的应用都会避免掉软色情广告这一类基础威胁,并且会清晰地标注应用的启用权限、是否有广告和付费项目等等信息,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不是何种研究,都会有一定滞后性。可对于儿童的成长来说,每一代都有独特的特性。孩子长大了就是长大了,拿着多么高深的研究成果都不可能让时光倒流。面对这一代数字儿童,家长们或许只能像每一代家长那样,尽自己所能摸索着去保护他们。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