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耳蜗之王,连亏12年让1万人重新听见,打破海外垄断


中国人工耳蜗之王,连亏12年让1万人重新听见,打破海外垄断


中国人工耳蜗之王,连亏12年让1万人重新听见,打破海外垄断


文/幸谷

编辑/冉遗

摄影/黄硕



2006年,50岁的李方平做了一个决定,用3000万,做人工耳蜗。

50岁之前,李方平的人生似乎不会跟耳朵扯上什么关系,如果硬要追究的话,在他18岁想要当兵入伍时,因为是“油耳朵”而被拒绝。

“油耳朵有什么关系,你看我现在,听力不是好好的?”他半不服气半炫耀的指着自己的耳朵对锌财经记者说。63岁的李方平短发灰白,左手端着陶瓷杯、右手抽着滤嘴香烟,带有温州口音的普通话略显低沉。


中国人工耳蜗之王,连亏12年让1万人重新听见,打破海外垄断


诺尔康董事长李方平


在崇尚唯快不破的商业世界里,李方平和诺尔康算是一个另类。

诺尔康作为世界第四家、中国第一家各年龄阶段全覆盖的人工耳蜗公司,历时5年研发,1.9亿元资金投入,连续亏损12年。扎根人工耳蜗13年的李方平终于以自己的“慢速度”守得云开月明,带领诺尔康奔向下一站:港交所。

作为一个“剑走偏锋”的企业家,从电器零配件起步,后涉足房产,激流勇进,在一个领域快速进入,又快速退出,李方平可能没有想到,最终会以“人工耳蜗”来交上答卷。


中国人工耳蜗之王,连亏12年让1万人重新听见,打破海外垄断


搅局者


李方平是以一个“搅局者”的身份进入人工耳蜗的。

2005年,国内人工耳蜗市场牢牢地被澳洲、美国、奥地利等进口耳蜗霸占,市面上根本没有中国人工耳蜗的身影。而中国有2700多万聋人,其中约有300多万极重度耳聋患者,20-30万的高价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

此外,传统人工耳蜗在设计上没有考虑到汉语四声的特点,并不特别适用于中国耳聋病患者。


中国人工耳蜗之王,连亏12年让1万人重新听见,打破海外垄断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不做些中国没有的,老百姓需要的,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呢?李方平问自己。

“当时我接触了一些,像曾凡钢教授、付前杰教授等一批旅美中国科学家,手握许多人工耳蜗的专利,却因为投资多、风险大、回报周期长而屡遭国内投资者的冷遇。”李方平回忆。

对于科学家而言,他的技术专利如果应用不到市场,那他几十年的心血就白费了。得知消息后,李方平马上飞去美国洽谈。

事情却并不如预想中的顺利。

李方平属于个体,既没有技术背景,也没有医学背景,2005年到2006年上半年,李方平前后四次往返美国,前后三次沟通都没有进展, 到第四次的时候,对方坦诚:担心你做不出来。

“我就跟他们说,第一,我是投资人;第二个,中国有这么多的聋儿,要让他们买得起用得起人工耳蜗。”最终,双方达成了合作。


中国人工耳蜗之王,连亏12年让1万人重新听见,打破海外垄断

诺尔康产业园区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06年,李方平投入3000万先后在美国和杭州成立诺尔康公司,专攻人工耳蜗研发。从那以后,频繁往返于美国、北京和杭州成了李方平的日常。

然而,技术上的壁垒同样难以突破。

作为最难的三类医疗器械之一,人工耳蜗技术含量高,研制难度大,也很难批量生产。

不到1元硬币大小的体内机和一个类似蓝牙耳机的体外机。体内机的超薄圆片上,连接着一段不到1/3根头发丝粗细的电丝,通过焊接在上面的26个极微小的电极,外界的声音才能精准无误地传到失聪人的耳中。

中国人工耳蜗之王,连亏12年让1万人重新听见,打破海外垄断

在李方平的设想里,3000万资金用于研发,产品3年内上市。


如何让体内机尽量小,使植入手术创面最小,如何让体外机又美观又符合人体工程学,这是诺尔康研发团队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在李方平的设想里,3000万资金用于研发,产品3年内上市。

但当时人工耳蜗的研发在国内尚属空白,即使是在国外人工耳蜗的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起点更高,但研发难度依然很大。


中国人工耳蜗之王,连亏12年让1万人重新听见,打破海外垄断


耳蜗研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初研发团队做出了一个样机,不需要磨骨,只需要把薄薄的一层皮削开,体内机贴上去就好,愈合之后会很结实,”李方平告诉锌财经,但临床医生说这样不行,没有固定的话就会移动,必须要有一个槽,考虑到市场主要在国内,所以根据医生建议重新改进了样机。”


中国人工耳蜗之王,连亏12年让1万人重新听见,打破海外垄断


收购是不可能的


2009年12月23日,李方平至今仍然清晰的记得那一天:

上海五官科,诺尔康人工耳蜗植入第一个病人时候的场景,当时是一位老兵,刚装上,一调试,就听到声音了,“我听见了,我听见了。”开机的那一刻,老兵激动地大喊。

诺尔康成了。“整个房间,十几个人,大家都很感动”,李方平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

然而,作为一个技术密集型产品,人工耳蜗在设计、生产、更新换代,每一个步骤都很烧钱。

李方平也不是没有想过放弃。

2008年下半年,诺尔康研发团队做出了样机,但在芯片集成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当初计划花小小的钱投入,没成想这是看不到底的无底洞。同时投入也迅速攀升到1.5亿,这已经接近李方平的心理止损点。


中国人工耳蜗之王,连亏12年让1万人重新听见,打破海外垄断


诺尔康人工耳蜗展示


当时,他就给身在美国的大儿子李楚打电话说:“如果还是没有进展,我们就放弃”。“不能停止,再坚持一下。”李楚坚决反对。

初始资金花光后,李方平开始借钱、贷款、卖股份,他靠着这些钱进行研发、做实验、给员工发工资,就这样一步一步坚持了下来。

中国人工耳蜗之王,连亏12年让1万人重新听见,打破海外垄断

“不要说赚钱了,去年公司还亏损6000万。”李方平坦言。


“不要说赚钱了,去年公司还亏损6000万。”李方平坦言。

转折发生在2011年,随着华睿投资、启明、高盛、德同资本等投资机构先后入股,情况才有了缓解。国际大投行的加入,也让诺尔康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2011年8月19日,诺尔康拿到了国家药监局的人工耳蜗器械证书,产品定价为7.8万。在诺尔康的价格冲击下,进口耳蜗也“被迫”由25万降至15万。

“最大的获益者是中国老百姓和患者。如果没有诺尔康,进口耳蜗需要降价吗?”李方平微笑着告诉锌财经。


中国人工耳蜗之王,连亏12年让1万人重新听见,打破海外垄断


诺尔康董事长李方平在与锌财经记者交谈


国产人工耳蜗将进口耳蜗的利润泡沫挤压掉之后,国外的公司开始用各种办法寻求合作,高价收购、合作、参股,李方平不同意,他们就用尽各种手段打压国产人工耳蜗。

“收购是不可能的,这三条我都不接受。”李方平态度坚决。


中国人工耳蜗之王,连亏12年让1万人重新听见,打破海外垄断


盲打前传


从电器配件起步,后涉足房产,再到“赤手空拳”攻入人工耳蜗市场,在这3个八竿子打不着的行业里穿梭自如,李方平相信自己是有点运气的。

出生在温州柳市镇的一个普通家庭的他,读了几年小学就无学可上,只能在家帮忙做些农活,闲时便和父亲做些米粉干,挑着担子到街上叫卖。

“小的时候,稀饭都吃不饱,七八岁的时候,就在河里捉鱼,跟着大人去挖柴根。”

人有时候是被逼出来的。

也许是温州人骨子里的经商基因,李方平很快发现了一个小商机:换鸡蛋。

李方平有自己的小算盘:鸡蛋6毛4一斤的,他以7毛的价格收购,再以1元1斤的价格送到到温州的瑞安县,用来孵化小鸡,这一来回,1斤可以赚3毛钱。就这样他掘来了“人生第一桶金”。


中国人工耳蜗之王,连亏12年让1万人重新听见,打破海外垄断


年轻时候的李方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做着小生意的同时,李方平留意到一些工厂需要的电器零配件,柳市当地就有,价格也更便宜。于是,他记下了很多工厂的地址,回柳市拿了些样品后就自己找路子谈订单。

这算是李方平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创业”。

很快李方平在乐清县就小有名气。1978年,他被聘请到乐清防腐器材厂,仅三年时间便从供销科长升到副厂长,因为去哪里都带着合同,被称为“合同大王”。

借着改革开放的政策东风,李方平很快成为最先富起来的一批人。1979年,他仿着七里港的法式建筑盖了三间四层高的楼房,处在104国道边上,是上金垟村的“门面房”。而这个,也成为之后最显眼的“罪证”。

1982年冬天,李方平因“投机倒把”入狱6个月,与同时期柳市镇7位工商户一并当做重大典型进行打击,这是当年轰动全国的“八大王事件”。

“在里面从冬天待到夏天,没想到还能出去。”多年后,李方平回忆,“如果是因为我的东西不好,骗了人,那是我的错,但是我们没有做过任何亏心事,问心无愧。”

但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小地方惹眼,出狱后,李方平反复思索,最终决定离开柳市,举家来到上海。


中国人工耳蜗之王,连亏12年让1万人重新听见,打破海外垄断


80年代的上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彼时的上海,正是一种遍地黄金的状态,只要有点子,敢大胆做,就能赚到钱。李方平选择在北京东路上开了一间门店,并在大名鼎鼎的和平饭店租了一个房间作为办公室,继续做电器电缆生意。

“小客户在门店谈,大客户带到饭店谈。”每天小一万块的营收,李方平把生意越做越大,也越来越“显眼”。

独立发起订货会,把全国各地的客商聚到上海,在和平饭店办订货派对,在八十年代,这些都是足够”新潮”的事情。

后来,李方平再次选择了离开,成为乐清第一批出国的人。

在国外那几年,李方平一直处于“半退休”的状态,但“人活着,就该去劳动”,温商实干创业的基因常常让李方平蠢蠢欲动。1996年,正值国内楼市触底反弹时期,李方平回到杭州开始投资房地产,也就是后来庆春路上的嘉德广场。

同时,也在山东也运作了一个住宅项目。尽管房地产收益可观,但在他心中始终认为这不是他的人生理想,开始感到厌倦。


中国人工耳蜗之王,连亏12年让1万人重新听见,打破海外垄断


执念


激流勇进,以切割的方式直接结束,在一个领域迅速进入,又快速退出,李方平前几次的创业经历,大抵如此。

但做人工耳蜗这件事是个例外。

在人工耳蜗的构造中,通道和电极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声音的传输速度,诺尔康人工耳蜗有4个电流源,24个通道,而进口耳蜗只有1个电源,22个通道。

中国人工耳蜗之王,连亏12年让1万人重新听见,打破海外垄断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元钱这么大的一个芯片,东西挤满了就放不进去,但是我把芯片最大化的利用,挤满放进去。”李方平说。

中国人工耳蜗之王,连亏12年让1万人重新听见,打破海外垄断

为了追回这个差距,李方平用了整整13年。


为了追回这个差距,李方平用了整整13年。

从2009年植入第一例人工耳蜗至今,诺尔康已成功帮助全球1万多名听障人士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而且这一数字每天都在增加。目前,诺尔康人工耳蜗已占到国内约17%的市场份额,在技术指标、稳定性、可靠性均居前列。

“未来理想情况下,一年应该来说,最低要卖出两万台。”李方平预计,“我现在是两千多台,是十分之一,不急,慢慢来。”

如果抛开身上的标签,他和普通老人家并没有什么两样,空闲时期喜欢打麻将,可以连着打一上午;也会不断数落自己的孩子爱赖床;生活朴素,至今没有助理。

前20年,李方平几乎都不是在上金徉村度过,但因为母亲身体原因,他近期经常往返温州。有的时候,李方平会自己坐坐公交,看看这个城市的变化。

这一刻,他仿佛又变成了那个挑着米粉干,过河换鸡蛋的少年。

40年过去了,当初曾是上金徉村门面的四层洋房,如今已经蒙了尘埃,采访时李方平也会骄傲的拿出手机给记者翻看一些老房子的照片。


中国人工耳蜗之王,连亏12年让1万人重新听见,打破海外垄断


诺尔康目前已拥有150多项高附加值的专利


自5月以来,李方平的行程日渐繁忙起来,“主要是因为诺尔康,我想让大家知道中国也有自己的人工耳蜗,不比外国差,不要被忽悠了。”

现在的李方平对财富有了另一种理解,“如果说单单是为了赚钱,那我40岁时的财富已经够花一辈子了。”带点狂妄,也带着真诚,从窘迫,巅峰,再到触底反弹,对于赚钱这回事儿,他已经有资格淡定。

除了一股子韧劲儿,李方平也是出了名的豪爽。据媒体报道,儿子李楚曾在接受采访时笑称,父亲常常是酒杯一碰,股份就分出去了。

“是的,我现在连15%都不到。”


©本文版权归“锌财经”所有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8-11-12
中国人工耳蜗之王,连亏12年让1万人重新听见,打破海外垄断
文/幸谷编辑/冉遗摄影/黄硕2006年,50岁的李方平做了一个决定,用3000万,做人工耳蜗。如果硬要追究的话,在他18岁想要当兵入伍时,因为是“油耳朵”而被拒绝。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