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天猫双11创造了什么?


十年,天猫双11创造了什么?


当日历上的一个日子被标定成一个节日,再赋予一些繁文缛节,某种魔力就显现了:日子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人群就是会在某些时点进入某种既定的行为模式,日复一日的劳作之余,人的情感过剩总要化成用某种仪式来排遣。

除夕夜的守岁、圣诞节的弥撒、独立日的烟花,次第展示了古今中外“制造节日”的三种机制:物候、宗教、政治。和很多人的印象相反,说节日是文化的产物其实是一种以果溯因的谬误,文化是节日的结果,节日则有自己的发生学机制。靠天吃饭的时候祭天,中世纪的时候拜神,民族国家兴起就挥舞国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如今可能要在这之后,再加上一条:双11的购物。

商业文明“制造”节日的逻辑

过去很多人会对这种商家的“人造节”嗤之以鼻,但这个节日的生命力足以给节日的发生学研究增加一种新的类别:“商业力量”。商业社会孕育商业的节日,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当人类的英雄史,从远古的自然神,向宗教圣徒、商业英雄依次轮转时,商业文明便也开始孕育自己的文化底色。

在双11这个时间点上,“你买了啥”“有什么可以买的推荐一下”几乎取代“吃了吗”“最近怎么样”,而成为见面打招呼的标准开头;上班族即便第二天要早起挤地铁,也会坚持熬夜到凌晨剁手,秒杀抢购;打折、购物、清空购物车是这个节日里谈论的主题……

不知不觉中,这些都成为了人们在双11里不由自主会去遵循的行为模式。这套“节日民俗”当然还在成型的过程中,毕竟只有十年的双11在人类的历史中渺如一粟。像圣诞节的嬗变就经过了多重信仰、政治的博弈,而现代节日的演化也势必会有更多现代元素的驱动,双11的演变正是一个可供观察的现实案例。

也许有人无法接受这样的类比,盖因商业文明在全球也不过数百年的发展,在中国更是仅有区区四十年的历史,而传统的企业又与传统的民族国家紧密相连,并不具有单独塑造社会生活的能力,未曾有过达到积淀文化、制造节日的先例。只有在互联网时代,平台型的“数字经济体”开始涌现,它们与社会、与个人建立起更加广泛的联系,商业文明制造节日才得以可能。

可以看到,感恩节、圣诞季的购物“习俗”看起来热闹,却仍然逃不脱传统节日附属物的窠臼。化用福特的那句名言,如果你问你的顾客需要什么,他们会说需要过两遍圣诞节。而双11的诞生本身就是反传统的:在消费淡季里,不依赖节假日的客流,以购物为主题创造了一个节日。

在2009年前后的时间节点,互联网商业的基础设施铺就,消弭了购物的空间限制,购物成了一种能够随处发生的生活方式之后,商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这种反传统的购物节日终于建立起了自己的影响力。

双11本质上不是为了满足人们在节日里消费的需求而设立的,相反,它创造了人们在某一时间段的消费需求,以仪式感让人们日常的过剩情感转化为消费,寄托在这个节日里。当年逍遥子和他的团队选择在双11这个时点做彼时淘宝商城的促销活动,理由也正是:“11月份干点啥,把成交往上拉一拉。”

与之相辅相成的是,双11在最初两年取得5200万、9.36亿销售额奇迹之后,也更进一步普及了消费文化,调动了消费者的群体情绪,将节日的仪式感变得更为稳固,以此创造更多的消费需求。是天猫双11能在十年间获得超过3000倍销售额增长的深层原因——这一涨幅超过了零售总额、线上消费总额等等各项指标的增长幅度。

天猫双11何以可能?

很多人在分析这个购物节的诞生时,往往会把光棍节“脱光”作为其文化的源头,早年淘宝商城做“双11”的宣传时,也会主动往“脱光”上去靠。但如今看来,与其说是双11承接了光棍节,毋宁说是光棍节的调侃只有与商业力量嫁接,才可能把自身外化成一个辐射全社会的节日。

互联网是擅长制造MEME(网络上的某种被快速传播的元素)的,除了光棍节,还有1024的所谓“程序员节”等等,但真正成型的节日,只有双11。某种程度上,双11这样一类节日开始兴起,是商业文明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而双11这个节日之所以在十年前这个节点被造出来,很大程度上正源于阿里巴巴自身的转型。经历5年多淘宝C2C电商的积累,阿里巴巴在2008年上线淘宝商城(如今的天猫),开启了B2C模式的探索。

这意味着阿里巴巴开始将更多的商业品牌放入自己的平台,与更广泛的商业力量融合,为他们提供做生意、触达消费者的基础设施。在这一过程中,阿里巴巴获得了对社会生活更深入的影响力,而马云在彼时思考“新商业文明”的命题绝非空中楼阁。

商业文明孕育商业节日似乎是题中应有之意,但社会情绪的调动并非易事。在2009年,中国还远不是一个消费大国,有多少人会买这样一个“人造节”的账并不清楚。况且最初的那届双11,仅有一句“全场五折”的口号,只有27家品牌加入,甚至还有一家德国品牌中途退出。从今天回过头去看,实在没有一个“节日”应有的氛围。但当5200万的最终销售额出现的时候,人们才开始朦胧中意识到这件事做对了。

因为双11机缘巧合正摸准了此后十年经济动能切换的脉搏。

现在市面上的一堆《请回答,XXXX》里,少见2009的身影。但那可能是近十年来最惊心动魄的时间节点,彼时美国次贷崩盘的余波已恶化成金融危机,正蔓延全球。2009一开年,中国GDP增速跌至新世纪以来最低的6.4%,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到令人触目惊心的“-44.8%”。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成为当年GDP“保八”成功的关键。

此后十年,中国的贸易依存度从64.5%的历史峰值降到了去年的33%,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消费对增长的贡献率一路上扬,直至今年上半年的78.5%。一降一升,消费的作用上升到了“基础性”的高度。中国人的消费能量开始蓄积,双11正是在这样一个节点上成为能量释放的闸口,这个节日的成型就变得顺理成章起来。

而在去年去的1682亿销售额、步入第十个年头的天猫双11,之所以还没有像春节那样过得没有“年味”,新的消费浪潮兴起功不可没。80后、90后这样一群在商业文明的浸润下成长起来的新消费群体,在过双11这样一个商业节日时更加自然。而当全社会消费量的增长已经到了相当的高度,结构变化、质量提升成了消费领域的新变化。

天猫双11创造的更多新需求恰恰顺应了这一趋势,到今年18万个品牌参与双11,几乎涵盖了几乎所有大牌,而更加全球化的商品、更加创意个性的品类,都在赋予双11这个节日更多的生命力。

双11十年,头尾两端勾连起了中国的两轮消费浪潮。

双11可能“大如年”吗?

但仅仅十年的节日,远未到定型的阶段。

从节日自身的发展角度,传统节日经历的多次演变,在双11身上势必也会出现,但影响因素则会带有更加浓厚的现代性。多年前,很多媒体在评价双11这个新生节日的时候,多会提“赋予其更多文化内涵”的建议,这未必说错,可对于一个互联网商业文明孕育的新节日,商业模式、现代技术的延展才是更加重要的面向。

现代社会,技术改变了几乎所有节日,但对传统节日而言,这种改变几乎都停留在春节时守岁变成看春晚、中秋月饼变得更好吃的形式层面。而对于天猫双11来说,技术创新是其节日内涵的一部分。天猫双11也的确出现了这样的变迁,去年与新零售的结合,调动起了从物流、支付,向线下延伸的更广泛的社会资源,今年则更进一步覆盖了吃喝玩乐等等几乎所有的商业领域。

这种变化将双11从一个比较纯粹的线上购物节日,扩展为全社会的节日,更深度地改变了这个节日的内涵。事实上,也只有当人们在线上线下,无分空间界限、行业边界,都能过上双11的时候,这个节日才会对社会生活产生更加本质的影响。

从表面看,本地生活加入双11只是阿里巴巴业务拓展的一部分,但对于双11而言,这种全覆盖至关重要。之所以春节能占据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地位,在于它对年初那个时间段,人们生活全方位的统治力,从买年货、抢春运票到年夜饭,整个社会几乎就是围绕春节而转的。双11要想成为这样一个重要节日,也有必要将社会更广泛的部分融入进来。

随着互联网商业文明对线下产业改造的深入,这种融合已经变得可行。今年天猫双11的全覆盖是一个起点,此前,各大品牌的团队早已将双11作为下半年最重要的节日来过,而现在从生鲜领域的盒马鲜生、家装界的居然之家,还有遍布全国的银泰、大润发,这种重要性正在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所谓“双11大如年”并不是一句调侃。

可以想见,如果未来商业社会产生了更多类似的商业节日,那双11一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8-11-08
十年,天猫双11创造了什么?
当日历上的一个日子被标定成一个节日,再赋予一些繁文缛节,某种魔力就显现了:日子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人群就是会在某些时点进入某种既定的行为模式,日复一日的劳作之余,人的情感过剩总要化成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